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个人故事_孔子的个人故事.[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
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行礼像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与同右,又与侑同,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人无桌椅,席地而坐,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侧,所以,座位右侧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是很古老的陶器,相当于碗,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宥坐所以能成为人们的座右铭是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寓意:一个人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就不能自立;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知识,才能立得稳、站得直;学无止境,不能自满,自满就会跌倒,前功尽弃.宥坐本是古代上层人物用来自戒自勉的,但是适于任何人.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回答
刚刚放在鱼缸的鱼为什么会乱跳孔子之喜:孔子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喜,福至不忧”,孔子称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
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
孔子之哭:孔子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