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秋节日记50字_中秋节作文的习俗50字[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相传,远古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也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中秋节的习俗的文章200字[语文科目]
中秋节的作文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怀着无比轻快的心情,我们迎来了上中学以来的第一个中秋佳节.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走进毛泽东》,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
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
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类.不过,我们的计划也很别样,也就不计较这么多了.红月亮就红月亮,月亮还不一个样,颜色的差异或许会更具吸引力.
八点种悄悄地来临了.这是我们吃月饼的“神圣时刻”.徐倩华、钟伟、我、李澜涛各自带了一个不同的月饼来吃,恰好凑成一盒多元素月饼——白莲蓉、哈密瓜、双黄蓉、五仁香.我们兴致勃勃地切开一个又一个月饼,六七个人围成一圈“品尝”四种不同味道的月饼,气氛热热闹闹,轻松搞笑.边吃又边看电影,还在“赏月”(实际上就是随意看一眼,没有多少人认真看它).班长陈秀烨发话了:“我们吃得这么开心,不妨把廖韶婷的双黄给老师吃吧.”不愧是班长,我们举双手赞成.如果老师也能分享我们的快乐,那岂不是“皆大欢喜”?因为“快乐也是一种传染病”,把我们闹翻天的快乐通过一个小小的蛋黄月饼所传达给老师,希望老师也和我们一样过个开开心心的中秋节.
这个中秋节十分特别,这或许是上中学的第一份“友谊加固礼”吧!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问题2:求中秋节的习俗作文 200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是合家团圆的好日子.我国不同的地方,中秋节有很多不同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很多地方的人们都有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的习俗.我最喜欢的中秋节习俗是吃月饼.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每到中秋节,我们全家吃过团圆饭以后,妈妈就忙着准备拜月光的仪式.我会帮妈妈摆上很多水果和传统赏月食品:例如:田螺、柚子和芋头等等,当然少不了中秋节的主角,我最喜欢吃的月饼.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月饼吗?因为月饼里面的馅儿可好吃了,甜甜的,滑滑的,很细腻,所以我很喜欢吃.我妈经常笑我,为了吃月饼,特意赶在中秋节前一天出生.哈哈,你说我有多喜欢吃月饼.
中秋节有月饼吃,所以我最喜欢过的节日就是中秋节.
问题3:求关于中秋节习俗作文(800字内)[语文科目]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 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现在你应该了解中秋节了吧!
问题4:风俗作文500字.关于中秋节的.[语文科目]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问题5:中秋节风俗或民俗的文章或调查,150字,中秋节风俗或民俗的文章或调查,150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这些应该够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