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查看察看_与观赏、欣赏、观察、察看等类似的词语有哪些,越多越...[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表示一般地看:瞧、望、视、瞅、瞄、相、看(看看、看一看)、看得见;
2.表示己经看到的:见、睹、看见、看到、见到、看完、瞧见、望见、映入眼帘、目力所及、目睹;
3.表示往未来看(多用于抽象意义):展望、高视、高瞻远瞩;
4.表示往远处看:望、瞻、瞩、眺、远望、远瞩、远眺、了望、远看、瞻望、瞻仰、极目、放眼、纵目、遥望、遥看、弥望、放眼望、遥遥在望、凝眸远望;
5.表示向上看:瞻仰、仰望、仰视、举目、举眼、翘望、举目一望、抬眼望、矫首昂视、翘首仰视、仰目而视、张目仰望;
6.表示向下看:俯视、俯瞰、鸟瞰、瞰、尽收眼底、垂目下视;
7.表示看到很多或全部:满目、满眼、阅、检阅、观看、纵观、看清、一览无余、一目了然、历历在目、尽收眼底、尽入眼帘、眼花缭乱、跃入眼帘、大开眼界、目不暇接、琳琅满目、触目皆是;
8.回头看:顾、回顾、后顾、反顾、回眸、回望、回首、回溯、回视;
9.表示向四周看:四顾、环顾、环视、观望、扫视、扫描、张望、瞻前顾后、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四顾张望;
10.表示集中目力注意看:瞄、盯、察、眈、睹、睽、凝视、逼视、注目、注视、凝望、瞩目、细看、细瞧、端祥、打量、直看、直视、瞩望、观察、察看、瞄准、洞察、看清、探视、谛视、神视、透视、探看、正视、监视、目不转睛、凝神注视、目光深注、定睛细看、张目注视;
11.表示亲眼看见:目睹、目击、过目、目视、目送、眼看;
12.表示略微一看:瞟、瞥、望、瞥了一眼、浏览、匆匆一看、扫、略内陆一斑、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一眼瞥见、匆匆过目;
13.表示偷偷地看:窥、瞅、伺、觇、窥视、窥伺、探察、窥察、窥测、窥见、侧目而视、侧目窥察;
14.表示斜着眼睛看:睥、睨、睇、眺、睐、斜视、旁观、睥睨;
15.表示忿怒或吃惊地看:仇视、睚、虎视、怒目、怒视、瞪、瞠目、瞪眼、睁、张目、怒目而视、怒目圆睁、横眉冷对、虎视眈眈、众目睽睽;
16、表示重视:看重、重视、器重、青睐、看中、相中、正视;
17.表示轻视:睇、看轻、轻视、小看、小视、小觑、蔑视、鄙视、歧视、鄙夷、漠视、忽视、藐视、看不起、瞧不起、看扁了、鄙夷不屑、看不上眼、视而不见、视如敝屣、视若无睹、视同儿戏、司空见惯、等闲视之;
18.表示看出问题:看出、看透、看破、看穿、识破、洞察、洞烛、察觉、发现、发觉、审视、洞若观火、洞烛其奸、看出破绽;
19.表示看的对象是文字图画类的:阅、览、看、阅读、查阅、浏览、翻阅、翻看、涉猎、泛览;
20.表示看的是文艺节目、风景等:观看、观摩、观瞻、观赏;
21.表示看望亲友:看望、拜望、探望、省视、归省、会晤、见面;
22.表示下级对上级看:诣、觐、觐见、晋见、朝见、拜见、引见、谒见、拜谒、瞻仰;
23.表示上级对下级看:接见、视察、检阅、察看.
关于看:看见 环视 环顾 俯视 鸟瞰 远望 远眺 仰望 瞻仰 注视 端详 窥视 轻视 蔑视 不屑一顾 看护 照看 怒视 瞪 探望 视察 观察 回眸 瞧 瞅 瞄 盯 眺望 打量 欣赏 偷窥 张望 凝视 巡视 审视 僵视 仰视 重视 近视 远视 横目 侧目 游目 纵目 极目 张目 青眼 白眼 怒眼 电眼 浏览 细阅 秋波 偷望 眺望 顾盼 回首 遥望 平视 审阅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走马观花 鄙视 藐视 小视 睹 见 视 见到 看到 了望 窥测 窥探 目睹 目击 目测 凝望 怒目 一瞥 端详 察 查看 察看 检查 检阅 视察 了望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东张西望 望穿秋水 四下观望 四处探望
注视、藐视、看见、窥探、端详、凝望、探望、俯视、环顾、亲眼目睹、浏览、检查、检阅、调查、左顾右盼、虎视眈眈、东张西望、一目十行、环视、近视、了望、见到、视而不见、目击、望穿秋水、检察、眸、满目、满眼、阅、观看、纵观、看清、一览无余、一目了然、历历在目、尽收眼底、尽入眼帘、眼花缭乱、跃入眼帘、大开眼界、目不暇接、琳琅满目、触目皆是、看出、看透、看破、看穿、识破、洞察、洞烛、察觉、发现、发觉、审视、洞若观火、洞烛其奸、看出破绽、观看、观摩、观瞻、观赏、接见、视察、察看、诣、觐、觐见、晋见、朝见、拜见、引见、谒见、拜谒、瞻仰、展望、高视、高瞻远瞩、瞟、瞥、望、瞥了一眼、匆匆一看、扫、略、内陆一斑、走马观花、一眼瞥见、匆匆过目、 瞻前顾后、四下观望、四处探望、目测、凝望、怒目、顾、回顾、后顾、反顾、回眸、回望、回首、回溯、回视……
其他回答
观察、观看,观望、鸟瞰,俯视,仰视还有视察、瞅,窥,瞄,望,注视,凝视,张望,眺,鸟瞰,俯视。。。。
表示已经看到(看见)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20篇西游记的好词好段赏析 1个句子1个赏析 越多越好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
赏析:脸衬桃花瓣,就这一句就了得了,‘衬’字从宏观上写,写出了女王脸型的娇美,大约是瓜子脸吧;‘桃花瓣’,从微观上看,也可联想到女王肤质的柔腻和白滑.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里人.
黄袍怪变动后的形象:
形容典雅,体段峥嵘.言语多官样,行藏正妙龄.才如子建成诗易,貌似潘安掷果轻.头上戴一顶鹊尾冠,乌云敛伏;身上穿一件玉罗褶,广袖飘迎.足下乌靴花摺,腰间鸾带灼烁.丰神真是奇夫君,耸壑轩昂美俊英.
赏析:这段词写得着实是妙,把一个儒雅学士的形象刻画的非常立体.重新到足,出奇的俊逸洒脱!形容典雅,体段峥嵘,怨不得天子也认不出来呀,只怕莪们见到也得生出恋慕交友之心呢!
此是形貌女儿国国王的一段词: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娇媚姿.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灿烂.说甚么昭君仙颜,公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特别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赏析:怎样,若您是唐僧,只怕早已不取经了罢?
脸衬桃花瓣,就这一句就了得了,‘衬’字从宏观上写,写出了女王脸型的娇美,约莫是瓜子脸吧;‘桃花瓣’,从微观上看,也可遐想到女王肤质的柔腻和白滑.
别的的更不消说了!绝色尤物呀!
水痕收,山骨瘦.红叶纷飞,黄花时间.霜晴觉夜长,月白穿窗透.家家烟火夕阳多,到处湖光寒水溜.白苹香,红蓼茂.桔绿橙黄,柳衰谷秀.荒村雁落碎芦花,野店鸡声收菽豆.”
赏析:―――这首词,在莪的印象里,很远.很近.很密切.
山野风物,天然,清新.
是永久的西天朝佛路上的深秋,那样温柔的节气,山色万物皆有神明.
笔墨畅快.刻画逼真.感触密切.
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
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端正半夜候,应当访道真.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沉沉宫漏,荫荫花香.绣户垂珠箔,闲庭绝火光.秋千索冷空留影,羌笛声残静四方.绕屋有花笼月灿,隔空无树显星芒.杜鹃啼歇,蝴蝶梦长.银汉横天宇,白云归故乡.正是离人情切处,风摇嫩柳更凄凉.
赏析:这是玉免精中的一段词,主要是暗写真公主的可怜遭遇.我尤为欣赏是其中的两句:秋千索冷空留影,羌笛声残静四方.此时正是深夜,玉宇无尘,秋千空悬,寒月留影,平日的欢闹早已远去;夜深人静,羌笛声起,悲韵不绝,更添凄凉;您动了侧隐之心了吗?
穿一件织金官绿紵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系一条结彩鹅黄美丽裙,下映着高底花鞋.时样□(上“髟”下“的”)髻皂纱漫,相衬着二色盘龙发;宫样牙梳朱翠晃,斜簪着两股赤金钗.云鬓半苍飞凤翅,耳环双坠宝珠排.脂粉不施犹自美,风骚还似少年才.
赏析:这是第二十三回中刻画的一位夫家姓贾,外家姓莫的妇人的形象.你看,一个是贾(假),一个是莫(没);只可怜了八戒了.这一段写得相称流畅,色彩美丽夺目,重点刻画头饰,‘时样’、‘宫样’二字,阐发这个妇人还是相称时兴;‘飞凤翅’、‘宝珠排’给人一种动感; 末两句更是画龙点晴之笔:脂粉不粉犹自美,风骚还似少年才!您看看,可谓半老徐娘,风采犹存,怨不得断港绝潢的八戒要说:“娘啊,既是他们不肯招莪啊,你招了莪罢!”
次早,太宗升朝,对群臣言曰:“朕思御弟之功,至深至大,无以为酬.一夜无寐,口占几句俚谈,权表谢意.”叫:“中书官来,朕念于你,你逐一写之.”其文云:
是知恶因业坠,善与缘生.升坠之端,唯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岭,云露方的泫 其花;莲出碧波,飞尘不能染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从善,吲乎人伦有识,宁不缘庆而成庆?(节选)
赏析:-----这一段可称为赋了.文采好倒在其次,尤为好的是中心的哲理.他以‘升坠之端,唯人自作’辅导,并举了桂、莲作例.您看‘桂生高岭,云露方的泫其花;莲出碧波,飞尘不能染其叶.’这一对写得何其妙呀!草木无知,尚且资善而从善,莪们人是有见地的,为什么不能缘庆而成庆呢?
半晌寂静可爱,琪花瑶草常明.不亚天台仙洞,胜如海上蓬瀛.
赏析:"第十九回写浮屠山"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夸.涧下有滚滚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风物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二十一回写道"只听得那路南山坡下,有犬吠之声.但见: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惟有野花开".
第八十六回写道:"石径重漫苔藓,柴门蓬路藤花.附近山光毗连,一林鸟雀哗闹.密密松篁交翠,纷纷异卉奇葩.地僻云深之处,竹篱茅舍人家."
赏析:这些风物与天上皇宫、神圣西天、冥界、海底龙王天下的风景截然差别,是人间山川故乡风物的大聚集.
就这些了.
问题2:描写花的诗句和赏析,越多越好急用,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写的.诗中的黄四娘家在四川的成都,诗中写到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千万朵硕大的鲜花把枝条都压弯了,花丛中成千上万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嬉闹玩耍,久久不愿离开,自由自在、漂亮娇美的黄莺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声,真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
大林寺桃花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他这首诗歌体现了他追求高洁、一尘不染的这样一种情怀.他不跟世俗相沾染、不同流合污,玉洁冰清.当然他这个完全的离开社会、离开人世隐居到孤山这一点我想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他追求那种高洁的情怀,追求那种在梅花的描写当中所寄托的那种人生的追求,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
问题3:表示喜欢地看的词语[语文科目]
赏心悦目
问题4:找以下20首古诗词赏析,越全,越好者得50分!1.王之涣;2苏拭;3.李煜;4.白居易;5.陆游;6.[语文科目]
送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离别多. 赏析 “杨柳”既是“东风树”,当然与春风就密不可分.青春是快乐,离别是苦事,杨柳却兼而有之,这就成了一种复杂心情的交织,王维有名的《渭城曲》说:“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方面是“客舍”是“离情”,一方面是“柳色”是“青春”;也是利用了这个矛盾,写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而《折杨柳》这支曲子又多了一段历史关系.它的另一首歌词里说“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孟津河在今河南,那里古代原是中原地带,本土所习见的杨柳当然很多,歌曲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可是杨柳虽是本土习见的,歌曲却是胡曲.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这个带有浓厚民族感情的杨柳,如今却出现在一支动人的“不解汉儿歌”的典型胡曲之中,这就又多了一层复杂的情调,而历史是发展的,南北朝结束后,胡汉边界已经不在中原,而是远远的在玉门关一带,那么还有那么多习见的杨柳吗?那里的春天既然很少,作为“东风树”的杨柳想来也是难得的,那么胡笛的曲子里为什么还要吹起杨柳的哀怨呢?这就是诗人天真的发问.诗写的是凉州,但还没有到玉门关,却已是胡汉杂居的地方,所谓“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实际上,边塞的情调已很浓厚,从这里再想象玉门关,就愈觉得离开祖国远了,也就愈多了乡土的怀念,这是一种愈稀少愈珍惜的感情,而到了连杨柳都没有的时候,笛中的杨柳也就成了美丽的怀念,因此诗人的发问仿佛是责备这个曲子,其实正是想听到这个曲子,我们无妨把这两句话的逻辑翻过来想想,那就是说:既然羌笛还在怨杨柳(这是客观事实,耳朵听到的),春风岂不是已到了玉门关吗?这就出现了语言上的奇迹,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悄悄里玉门关却透露了春的消息,然而诗中究竟说的是“不度”,这就又约制了尽情度过,仿佛春风在“关”上欲度未度的当儿.这乃是一个边塞之春,而边塞的春天愈少,一点的春意就更觉得令人向往,正像严冬之后,冰河初解,原野明净,出现在初春的转折点上的景象,别有一番新鲜迷人的地方,在这样的情景下,究竟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好呢?还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好呢?岂非十分明白的事吗?正是诗中这一点清新明晰之感,迢遥的向往之情,构成了边塞之春的图像,它才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做好了翻案文章,于是玉门关不再是荒凉的而是美丽的,正如“玉”所给人们的印象一样,恰恰符合于它的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àn)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
问题5:有关蜡烛的诗句及赏析(一定要赏析,越多越好)最好是有引申义,急用![语文科目]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1,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2,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3,青鸟殷勤为探看4.
全部注释
1.《颜氏家训》:"别易会难".
2.《乐府诗集·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3.蓬山: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五山,五曰蓬莱."
4.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神鸟.《汉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三青鸟侠侍王母旁."
这首诗写作年代不明,有说作于开成三年(838)婚王氏之前.就内容而言,吴、冯、张、汪诸家皆以为寓意令狐氏之作.或谓进士方及第后,调弘农尉时,寓意君王之作.然皆属猜度而无实证.从明显描写的内容看,似是一首爱情诗.首句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二句以百花无力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心,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五、六句设想象被怀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结尾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则这场恋爱必是难有成果的苦恋.另一种可能是:此诗并无本事,只是作者抒写一种经过概括、提纯的生活体验,或者是爱情体验,或者是友情体验,或者兼而有之.如此,则是托男女之情而寓意人生.总之,此诗乃义山诗中最为传诵的名篇,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