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韩信妻子_英语翻译萧何追韩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子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
南辕北辙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
南辕北辙
【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其他相似回答 (3)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3) 举报 61.158.156.* 2008-11-15 上午09:04:37 6980000
0 0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 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子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
南辕北辙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
南辕北辙
【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举报 122.82.160.* 2008-11-15 上午09:15:34 jqgcs
--------------------------------------------------------------------------------
0 0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 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子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
南辕北辙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
南辕北辙
【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举报 60.165.71.* 2008-11-15 上午10:54:07 gsgongwm
--------------------------------------------------------------------------------
0 0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 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一定要短小,不能是初一课本学过的
楚人学舟
【原文】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译文】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鲁人徙越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
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打捞铁牛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翻译】
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勉谕儿辈
【原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
(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翻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不可以重复得到,然而他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
问题2:英语翻译[语文科目]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如下,仅供参考:
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拉上满弓还未发射,鸟兽便都趴下了.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二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显著,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三年之后,感觉像车轮般大了.看周围其余东西,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北方蓬杆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高拍胸说:“你掌握技巧了.”
问题3:英语翻译司城子之圉人之子,食鯸鲐而死,弗哭.司城子问之曰:“父与子有爱乎?”曰:“何为其无爱也?”司城子曰:“然则尔之子死而弗哭,何也?”对曰:“臣闻之:死生有命,知命者不苟死.[语文科目]
食 鲐
司城子之圉人之子1,食鯸鲐而死2,弗哭3.
司城子问之曰:“父与子有爱乎?”
曰:“何为其无爱也4?”
司城子曰:“然则尔之子死而弗哭,何也?”
对曰:“臣闻之5,死生有命,知命者不苟死6.鯸鲐,毒鱼也,食之者死,夫人莫不知也7.而必食以死,是为口腹而轻其生,非人子也8,是以弗哭.”
司城子愀然叹曰9:“好贿之毒10,其犹食鯸鲐乎?今之役役者11,无非口腹之徒也,而不知圉人之弗子也12.甚矣13!”
【说 明】
河豚是毒鱼.明知河豚有毒偏去吃,圉人之子就是这种死不足惜的口腹之徒.
作者通过圉人之子食河豚暴死,圉人不落一滴眼泪的故事,指出知毒而食毒者的可悲下场.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贿赂之风进行了抨击.
【注 释】
1司城子:作者虚拟的人名.司城本为官名,后成为姓氏.圉(yǔ)人:养马的人.
2鯸鲐(喉台hóu tái)即河豚鱼.
3指圉人知道消息后不流泪.
4何为:何以见得.
5臣: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
6苟:轻率.
7莫:没有.
8这两句意思说:做儿子的不应不顾父亲还在,却为贪图口腹而轻生.
9愀(巧qiǎo)然:忧愁色变的样子.
10好(耗hào)贿:喜欢贿赂.
11役役:劳碌不休的样子.这里指整天忙于贪赃受贿,追名逐利者.
12弗子:不认自己的儿子.
13甚矣:太可悲了.
司城子家的养马人的儿子吃了河豚死了,但是他没有哭.司城子问他:“你和你的儿子没有感情吗?”养马人说:“怎么能说没感情呢?”司城子说:“但是为什么你的儿子死了你却不哭泣呢?”那人说:“我听说过,死生都由上天安排,但是一般人不会轻率的去寻死.河豚是有毒的,吃了就会死,这个没有人不知道.但是他一定要吃去寻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念了自己的性命,不是我的儿子.所以我不哭.”司城子听了忧愁的说:“喜欢贿赂的毒害大概和吃河豚一样了.现在那些忙碌于贪污受贿的人无非也是些只顾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的人,却不知道养马人不会认自己的儿子了,太可悲了!”
问题4:英语翻译[语文科目]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问题5:英语翻译不要人教课本中有的、我现在高一、学到必修三了.要差不多人教版必修二里面离骚选段差不多长的文言文.
1、钱大昕观弈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译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2、王荆公旁听文史
【原文】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日:“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渐俯而去.
【译文】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的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3、大树将军冯异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没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4、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