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烽火连三月的作者_...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编辑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编辑本段]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
“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早已经被史学家证明是造谣诬陷,贬损杜公形象,何以引为史实?望改之.
[编辑本段]史传论述
《新唐书·杜甫传》
作者:欧阳修 宋祁 摘自《新唐书·艺文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其他回答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几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1.《绝句》 首句中的“愁”具体指什么?《春望》一诗是如何具体表现这种“愁”的?
2.春望 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