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诗词_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屏和帘的句子请阅读相关诗句[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宋晏)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李商隐)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秦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李商隐 【柳枝五首】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
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 薛涛 【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相和歌辞·玉阶怨】
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 李商隐 【夜意】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 【燕子楼三首】
三月江南花满枝,风轻帘幕燕争飞.游人休惜夜秉烛,杨柳阴浓春欲归. 无名氏 【粉笺题诗】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含有古诗诗句的句子?例: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周行碧波上,人在画[语文科目]
今天是我们班组织春游的日子,天上恰好下起了蒙蒙细雨,大家暂时放下了学习的包袱,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真是“沾衣浴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杨风”啊!
望着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又想起了我白发苍苍的老父亲,有一句古诗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他老人空的身体现在是否安康.
站在海边赏月,不禁吟诵: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1.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只要有乐观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走出困境.就象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刘胡兰面对铡刀,毫无惧色,宁死不肯说出党的秘密.最后被敌人杀害了,这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3.3年时光,我们一同走过.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不能够再朝夕相处.但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彼此关怀鼓励,我们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
4.在地震的废墟旁边,一座现代化城市出现在人民面前.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不禁想起刘禹锡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问题2: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屏”和“帘”的句子.请阅读相关的诗句,将自己喜欢的诗句写在下面[语文科目]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问题3:我国古诗诗词中有大量咏雪的诗句hao[语文科目]
咏雪诗句!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问题4:我国古代诗词中关于音乐的诗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语文科目]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写音乐的.好象还有韩愈的一个《听颖师弹琴》,你可以去找找.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这些意象中,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细细品味,逐渐清晰:
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弹奏,可以想见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正是人意气风发之时;由于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接下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我们形容一个人美,说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
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弹到清脆之处,似听到昆仑山玉石破碎和凤凰的鸣声;弹到婉转之处,仿佛莲花上的露珠滴落,幽兰也发出笑声;弹到凄清之处,长安十二个城门的气温都变冷,宫中的皇帝也为之动情,整个长安笼罩在寒光之中;弹到悲伤之处,致使女娲补的天也再度破漏,秋雨也怆然而下,似乎看到李凭在教善于弹箜篌的成夫人,技艺精湛的神仙也要向他学习,那音乐感动得老鱼也跃出波涛,渊中的瘦蛟也舞动起来;月宫里的吴刚也听得难以入眠,依着树发呆,就连玉兔也不知寒露已打湿了皮毛.这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水中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这十四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问题5:我国古代诗词中关于音乐的一组诗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语文科目]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