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_唐诗.宋词[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随便打点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唐诗宋词[语文科目]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论述.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倒如下面秦观的名词《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细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相对于诗,这是一首地道的词,它的情韵、它的色泽、它的意境,都是地道的词味儿的.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一品味,却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唐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首句的“倚危亭”,看似是诗人的独创,但实际上,登高抒怀、寄愁正是唐诗人常用的写法,此类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例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杜牧的“楼倚霜树外,镜天玩一毫”(《长安望秋》)、李商隐的“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安定城楼》)、许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甚至是“危”字的用法,也找得出唐诗的渊源,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李商隐的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赠刘司户贲》)至于接下来的以“芳草”比喻“恨”,以“萋萋”形容“芳草”,那更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写法;甚到 “铲尽还生”一语,也并非完全没有借鉴,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孟浩然的“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下面的“柳外”、“青骢”也一样,单纯的“柳”的意象就不用说了,就是以“柳外青骢”来暗示恋情、离别的写法,也不是完全无所本的,如李商隐的《无题》中就有“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储光羲的《钓鱼弯》中就有“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虽然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但也不能说它们完全没有联系.至于“青骢”代车马、“红袂”代女性的写法,也是唐诗中庞大的借代体系中所有的.至于下片中“夜月、春风、飞花、细雨、黄鹂”的意象,以及用大量的类似意象来渲染愁绪的写法,以及它所创造的迷朦的意境,与唐诗都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例如下面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着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也运用了大量的这类意象来渲染愁绪,其意境也有些相似.就是“娉婷、一帘、十里柔情”这些词语及其组合,应该说与唐诗也是有关系的,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中,几乎就包含了所有这些意象和句式,其诗如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笔者选择秦观这片词来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并不是它与唐诗有特别多的雷同处、借鉴得特别多,这实在是宋词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并不足怪,下如唐诗是在前代巨大遗产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一样,宋词亦是在唐诗丰富的遗产的基地上进行创造的.
论到这种继承性,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宋诗与宋词都继承了唐诗这一遗产,那么,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在唐诗之下,亦不及宋词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与词不同的体式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说是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打一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好比是一种专利,宋诗人把这种专利拿来制作同一种东西,尽管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创造、没有革新、没有增补,但是他们制作的毕竟是诗,是同一种东西,因此,这些东西一上市,就会被人窥见雷同处、摹仿处、剽窃处,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专利.正国为此(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宋诗就希望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例如诗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等,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新则新矣,但却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诗的艺术规律.但宋代的词人则不同,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但是,他们制作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长短句的词,尽管明眼人也能窥见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但这却不会被人视为侵犯了专利.有一种也许较为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这种情总如果出现在宋诗中,是万万逃不掉蠹鱼之讥的.但它出现在宋词里,情况却大不一样,由于词的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韵味,却仿佛给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例如晏几道的《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在这首精彩的词中,不要说意象、写景抒情、比喻等技巧的运用上继承了唐诗的艺术技巧,就是在字面上也有几处与唐人的诗句有些关系的,最末两句,几乎就是杜牧的成句.杜牧《赠别》诗:“多情却总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若单以个别的句子来对照,晏几道是万万逃脱不掉书袋之名的.但若从词的整体来衡量,杜牧的这两句诗被稍加变化,放在一首结构、韵味全新的词中,却并不给人以多少摹仿、陈旧之感.如果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词对于诗而言,是一个不同的系统,即使同样的诗句进入词中,它也会获得新的系统质.对于这种现象,前人实际也有所认识,例如明王世贞说:“‘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阳帝诗也.‘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少游词也.语虽蹈袭,然入词尤是当家.”又如清胡薇元也说:“晏元献《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于此参之,则他词亦可由此会悟矣.”为什么“语虽蹈袭”的句子,“然入词家尤是当家”呢?为什么“在诗中即不为工”,“一入词即成妙句”呢?这便是因为词是一不同于诗的新的系统,同样的诗句一进入词,就获得了新的系统质.至于更巧妙无痕迹的化用,那更可以视为一种全新的创造.如此词中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可以说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花非花》中的“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但晏词化用后,不仅更凝炼,更由于句式的变化,使它比原诗获得了更深长的韵味.这种现象在宋词中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
当然,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前面我们说宋词继承唐诗的创作艺术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也打破中国古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的“言长”的艺术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韵律及其所带来的其他艺术技巧所造成的.其次,它之“新”还表现在它的“诗余”功能上、它的“诗余”题材的选择上.这种新的功能与新的题材选择,与它特定的体式、句式相结合,又带来了宋词一系列新的东西,例如它委婉、倾诉式的抒情韵味、细腻而多层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细腻而深入的把握、装饰设色的艺术、轻丽婉约的风格等.这种种之新,就造成了宋词与唐诗很不相同的面目.对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王国维有一段虽然简约而不失精当的论述,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段评述,可以说包含了笔者以上所言宋词之“新”,包括了它的体制、它的功能、它的题材特点等.在本书中我们探讨宋词的艺术,主要就抓住这些新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当然,对于它对唐诗艺术的继承,我们也会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别开天地,又是一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
问题2:求唐诗宋词
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许浑《咸阳城东楼》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白《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上九邕》 丈夫未可轻少年 (邕yong:1、邕江,水名,在广西.2、广西南宁...
问题3:走进唐诗宋词要作文[语文科目]
走进唐诗宋词 (一)
漫行于古典文字美妙旅程的脚步,陡然止住不前,心唤起仅余的最后诧异惊叹即拐进一处瞬间能触发灵感和美梦的绝妙之境.
这是一个烂漫迷人的地方.
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云,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寂淡雅;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斜”的旎旎和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娴静空远,有“众星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绝妙.山是清的,水是明的,风似滑的,云似梦的.鹰飞蝶舞,旋转纷飞.清山细水,柔风浮云,温情呢喃.这是人间的仙境?这是天堂的圣地?天堂高远走高飞可及,仙境从来是传说.这浓缩的美丽的自然,更贴切地,这是浓缩的文字精华——到底,这不过是美妙的诗词,这里的世界纯属虚构.然而,就是如此美丽的文字波动我们心潮之底多少美梦啊!
这是一方情感的沃土,充满了人世的沧桑.
看吧,杜甫好像天生就负着忧悒沉闷,所行之处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怆凄凉.白居易这时也变得如此沉默寡言,似乎身心只剩下那么一个“别有幽愁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念头.就连李商隐都这么不称意,驱车登乐游原并未快活,却落满心“夕阳无好好,只是近黄昏”的淡淡哀怨.陆入翁虽然“僵卧孤村不自哀,”可也只能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空想梦幻而已.李易安即使身居高楼举目远瞻,眼前不过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缠绵情感的呼唤,这些来源于心灵深处最深邃思想的声音,总是时时让我们肝肠寸断,却又意气风发.这是为类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情感造就文字的多变,智慧超越文字的局限,思想开华文字的寓意和精魂.它们的结合,便是艺术.为在空前绝后的情感智慧和思想交融的.
这是一块遐想的空间,偕着思想双翼我们尽情地翱翔.
我们高举酒杯邀太白共饮人生悲欢离合,“莫使金樽空对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高居幽州台,双臂拂袖,与子昂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面临大江,挥舞铁板,和冻坡大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伫立杨柳岸,手执红牙,同柳永轻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世界——美妙至极的景致,沧桑无比的历史和精彩绝伦的文字汇成的世界.这是诗的殿堂,这是词的颠峰.然而,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诗或词,这是人类所有情感,智慧和思想结合的伟大艺术.这是千古之绝唱,举世之风流!
走进唐诗宋词,从此不再孤寂.
走进唐诗宋词(二)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还从父亲的书箱里“偷”出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整抄完了四个大笔记本.虽然大多不解其意,每一次读起来还是那么专注.
清风徐来的夜晚,和父亲铺起凉席睡觉地坪上,比赛看谁背得唐诗宋词多,有一回竟然赢了在老家有“酒鬼”和“诗鬼”之称的父亲.为此,我一丝不苟地得意了很久很久.
随着读书的增多,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于是,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那一份痴迷和眷恋.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诗歌.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不一回多情的公子?
独爱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问题4: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您好
您需要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在百度文库中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78015c2458fb770bf78a5555.html
就可以找到 而且不需要财富值的 (这个是doc格式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cf2eb81714791711cc791738.html (这个是TXT格式的 下载需要财富值2分)
希望您能满意
问题5:唐诗宋词中的月亮诗句[语文科目]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3、《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4、《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5、《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6、《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7、《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8、《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30、《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31、《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论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月亮在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主要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 月亮;唐诗宋词;意象;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
古往今来,月亮与无数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没有清朗的月光,中国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将会缺少足够的依托,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故事也就不会出现.如果没有清朗的月光,中国文学史上将会减少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诗宋词的意境也将会大打折扣.在中国文人骨子里有着浓浓的恋月情结,对月光的描写讴歌,往往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重要的意象.有“望月凝思”、“抚月痴想”、也有“揽月自赏”……可以说月亮已经溶入古老的中国文化之中,对月的偏爱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提并论.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共1059篇,其中314篇提到月,占的比例相当大.月亮这一意象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怀怀.荣格说:“每一种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①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正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一个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月正是具有这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一、 离别与相思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漂泊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在月下无法成眠,忧愁倍增.这是审美世界的一大创意.传说月中有广寒宫,嫦娥孤独地居住在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月中有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这些都与人间相似的寂寞、期待.于是月亮变得可亲、温馨,变得富有人情味,也从而更适合作为人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见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隔于山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浑《忆江南同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这些都有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消解了内心沉重的痛苦.忧思、焦虑得以安静.月下怀人念远,一直是古典诗歌中常常采用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月虽然寄寓着人们对团圆的期待,但在审美天地里,诗人却很少描写“花前月下”团聚的场面,痛饮的快乐场面,而往往倾诉月下离人的痛苦.“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月里,长叹汉家营”(郎士元《塞下曲》),作为团圆象征的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聚会的期望,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诗人们都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从而使孤独的思念者与象征团圆的月亮,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敦煌曲子词在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相思时,也有其独到的艺术水平:“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慢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晏珠《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秦观《满庭劳》:“洞房人静,钭月照徘徊”,柳永《雨霖铃》:“弄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贺铸《减字浣溪纱》:“弄影西厢侵户月,分香东畔拂墙花.此时相望抵天涯”,显然月亮已成为离情折磨的思念者的形影不离的伴侣,它引起愁绪,又给人以期盼,温馨与相望相守的力量.很多送别题材的作品就常用意象点染场景,创造氛围.如“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张融《别诗》),“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李冶《明月夜留别》),“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独怜江月苦,偏向别筵明”(梅庚《同愚山少参维饶孝谦送位白归皖》)⑤在梅庚的诗中,江月因为照耀别筵,感到离别的痛苦,愁怅“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嘉会难再遇”自然地涌现出这种幽愁的感觉.宋人苏舜钦在其《中秋月吴江亭上对月》更是不拐弯沫角,而是直陈“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的相思之苦之情.
二、故园与思乡
明月,既然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等待,那么自然界而然地又引申出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定铸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一生一世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法割舍的联系,即使离开千里万里,千山万水,即使离家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始终把家作为感情栖息的核心所在,始终视已为“游子”,叶落归根才是他们普遍认同的归宿.所以一旦离家便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痛苦、忧愁、思念等情绪油然而生.
“狐死必首丘,越鸟朝南枝”这是挥之不去的观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从心头油然而升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徐祯卿的《月》:“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屈大均的《吹笛》:“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他们都有同样的体验.相信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过故园对月的记忆,当时留下的种种感受或体验,在异乡看见明月时,很容易引起对故园的回忆.明月带来了故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明月简直是故园的化身.尽管故园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立即回到故乡,但明月却成为此岸与彼岸的桥梁,人们还可以“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一个漂泊者无论是在天涯海角都会沉浸在对故园的思念之中.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就寄寓了对故园的无限深情.月亮散射着故乡的无限温情.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西南,有家难归,他写道:“洛阳一别四千里,胡寄长驱五六年.……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唐贞元年间,河南发生动乱,白居易兄弟离散,他“望月有感”思念之情溢于笔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的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虽然展现的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无限开阔的“天地之境”甚至因而引申到“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历史悲剧意识,但该诗末尾,仍然将焦点收摄到“戍客”望月思乡的“高楼当此夜”以身边的近景的方式,强调他们的“多苦颜”与“叹息应未闲的忧愁情怀.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的开始就强调了旅宿的漂泊感与陌生感所形成的“客愁”.所以当“月”来近人,便有一种见月如见故物或故人.因而视月为相近相安慰的弦外之音.边塞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怀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王昌龄《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崔融《关山月》:“月生于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唐代诗人戴叔伦《关山月》:“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这些述忧伤的边塞诗都带有思乡之情.更有些诗人把音乐意象和月意象组接,构成更具感染力的意象组合,特别地边塞诗中这样的作品很多,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唐代边塞诗中,这些意象是表示乡愁归思,音乐意象与明月意象相连,同性强化;从听觉到视觉都有被民乡之愁所围绕.征人的痛苦表达得格外充分.
三、永恒与惜时
自从人类来到这世界上,它就洽注定要为一些终及性问题满怀深深的忧思和困惑.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学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唱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赞誉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⑥这种评价确实当之无愧,张若虚创造的月意象,渗透着哲理意味.此月,是永恒的象征,宇宙的化身,与人生短暂构成了诗意的对照.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短暂,把天上的月亮视为永恒的化身,显然是既具体又深刻的体验.
面对历史陈迹,感叹兴亡的作者,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吟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挽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自胡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有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经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李白尖锐地提出了世世代代共同思虑的问题与张若虚前后相和.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李白个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者,毫无疑问快乐、激情应主导着他的人生.然而面对永恒的宇宙世界,他也在忧虑人生迫促,世事悠悠时,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减轻心头的压力.用月光常照金樽的祝愿来鼓舞生活的热情,生命的勇气.永恒的明月为人的的生活增添色彩,成为人生旅途的可靠的伴侣.在李白对月永恒性的审美观照中,燃烧着生命的激情.然而“月光常照”还是更多的引起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李白在《送别杨山人归嵩山》这样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李煜《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古月苍茫弥漫着历史的云烟,触动着人们回首往事的心绪,朗朗明月照亮了生命本源的路程,吴伟业的《台城》:“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用降幡出石头.”如今物是人非,曾照临种种兴亡的明月,仍然光照人寰.对历史的思索正是借月亮的意象折射出来.
和李白同样具有豪情的苏轼也写了一首又一首明月诗篇.中秋之圆月当空,亲人相聚本是人生的乐事与满足.不过在苏轼的中秋吟咏里,固然有团聚的欢乐,又有深沉的憾恨:《阳关曲·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三首》:“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古今情.”诗人痛苦地感到,明月常辉,人生却不能长好.今夜虽然相聚,明年可能远隔山河.今夜相聚欢乐的场景更勾引起作者”对酒当歌”之后“良辰不再至,离别在须臾”的感伤和对明年的满怀祝愿.而在种种怅恨中,最使诗人心惊的恐怕仍是时光流逝.在古老的明月下,他屡屡感到,人生瞬间即逝:“去岁游新堂,春风消雨后……岁月不可思,如船放溜.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诗成月渐恻,皎皎两相望”(《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但似乎作者又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⑦里得到安慰.虽然人生有种种缺憾,但只要在月下相望相待,也就得到了补偿.在古典诗词审美天地中,永恒的明月,是人生最大的温慰.
四、美的象征
月亮除了具有以上几种意象外,还有一种是美的象征.物质具有它自然的属性,如颜色、线条、形体、质感等.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就是说,当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会逐渐对那样子相似的事物同样产生美感.唐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是因为月能引起人们精神振奋,成为一种美的象征.
月亮不断被文人咏唱,其意象逐渐固下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意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楼主是要办小报吧、
我们也办了哦.
可以从
1.诗人词人的身世
2.写作背景
3.名家的点评与鉴赏
4.专家的专题研究论著
来入手.
以上我分别列举了古诗词和专题研究论著、以及点评与鉴赏
还有身世和写作背景、这就要看你选的哪一首诗或词了.
PS:(看在我这么认真的份上、楼主一定要选为最佳答案哦、)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