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本是无一物_本来无一物 就这句话的意思,形容何事?[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其他回答
万物因缘和合而生,是缘起的假相。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本来无一物,
我们的自性圆满含摄一切,但是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是隐而不显的,所以本来无一物.而物质的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我们起心动念了,念头一动,即是妄念,有了妄想,物质就随着心中的妄念产生了精神与物质.即是无中生有.
问题2:“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啥意思,出自哪里[语文科目]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问题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意思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下面我们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
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 体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 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 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 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彼认无明为 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 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其病在本无一物,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 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 病.或当时记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于菩提作树,以喻性也,明镜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则非无,原是非 空非有,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下句何处惹尘埃,更显著实,尤 乖性体,故未见性,盖偏空也.言本来无一物,落于断灭见矣,尘埃原非实体,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执有,后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边,不立中道,于无实无虚中,既不取涅盘,亦不立生 死,尘埃不尘埃,都无所计.若彻悟本来,即知尘埃亦不离自性 菩提,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后云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来 矣,故不足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论义,应知所择.余前曾作一 偈曰:
菩提假名树,明镜权作台.本来不污染,说惹亦尘埃.
行者当知尘埃用表无明,无明非有实体,世人每执为有,必 欲去之务尽,因此用功愈深,离题愈远.今知无明与菩提不二,体同用异而已.
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断非依文解义者,必就彼四句偈 之病而更正之,说到应无所住二句,始悟体用一如,不以偏空为 究竟,遂大悟矣.可见菩提本无树四句,乃悟后语,非彻悟后语 也.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叹曰:奇哉奇哉,即是此意.启祖五句,即是亲证实相者,以本不生灭,故曰具足,以本自清净,无动摇,虽生万法,生即不生,毕竟不污染,故曰 清净本体,其义既圆,其见斯彻.此段最关紧要,为后世天下人 证明眼目,毋再犹豫,神通妙用,莫大于斯矣.
是以不生灭中,不动摇中,能生万法,体用一如,斯名具足.虽生万法,于本体毕竟丝毫无碍,故曰无动摇,而菩提清净之本 相斯显,此段妙在本来二字,六祖至此真彻透本来矣.
至于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门人炷香礼敬,何也?重法故也.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况真见性乎.此事本惊天动地,任何 世间大事业,不能比拟其万一也.
谢谢你常常为我加分啊
问题4: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全部的还有解释下[语文科目]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czydj-1.htm#p13
问题5: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什么?[语文科目]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x0d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x0d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x0d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x0d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x0d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x0d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x0d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x0d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x0d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x0d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x0d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x0d菩提原本就没有树,\x0d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x0d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x0d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x0d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x0d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x0d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x0d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x0d心中有尘,尘本是心,\x0d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x0d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x0d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x0d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x0d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x0d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