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旧唐书杜甫传_求教译文:宋祁《新唐书·杜甫传》(有删节) 甫字子美,...[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杜甫,字子美,少年的时候比较穷,不能自给,外出到吴,楚、齐地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新唐书杜甫传译全文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一夕卒,年五十九.就这一段的就行,[语文科目]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问题2:新唐书杜甫传译文看了这么多译文,就是没看见杜甫的!望高人不吝点拨,翻译赐教![语文科目]
求教译文: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有删节)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邕奇其才,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杨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书,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诧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nǜ),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jié)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问题3:英语翻译我要全文的翻译[语文科目]
旧唐书·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徙】迁徙,搬迁
对应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不第】科举考试不中 【奇】意动用法,认为……奇妙
对应译文: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宵遁】在夜间逃奔 【谒】拜见 【拜】授予官职
【明年】第二年 【出】使……离开 【关畿】京城地区
【踊贵】变得很贵 【采梠】采集橡栗
对应译文: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褊躁】狭窄浮躁 【乃】竟,居然 【以为】认为
对应译文: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枕江】靠近长江 【狎】亲昵 【荡】游逛 【拘检】约束检点
【过】访问 【不冠】不带官帽
对应译文: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刺谒】拜见 【旬日】十多天
对应译文: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对应译文: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对应译文: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间去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新唐书·杜甫传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对应译文: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对应译文: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对应译文: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丅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对应译文: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部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①,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对应译文:杜甫和宰相房瑁是平民时的朋友,房官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叉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对应译文: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对应译文: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对应译文: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问题4:英语翻译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语文科目]
杜 甫
【教学要点】 本章重点掌握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艺术特色,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关于杜甫的生平要了解安史之乱带给诗人创作上的变化.对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求通过作品的分析,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认识杜甫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掌握“沉郁顿挫”的特色以及杜甫在律诗发展中的独特成就.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秘创作
一、杜甫的生平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②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③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④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
3、杜甫的思想
“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杜甫的诗歌创作
1、杜诗的诗史性质.安史之乱带来了大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大转变.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这场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
2、杜诗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②、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③、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④、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
⑤、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⑥、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1)首先在于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虽受字数格律的限制,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用律诗写时事如他的《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2)以律诗写组诗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多用组诗的形式.其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精品.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稷契本怀,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认是咏怀本意.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
(2)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二首》《绝句漫兴》九首等.
(3)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问题5:英语翻译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语文科目]
可是皇帝却不自己反省,这个时候恰逢杜甫加所在的地方没贼寇劫掠了,杜甫的家也被毁了,人们接连几年生活都很艰难,老弱妇孺都快要饿死了,于是杜甫亲自去看那些地方的情况.从京师出发,出任华州的参军.一路上看到人们饥荒,于是辞官离开了,客居在秦州这个地方,每天背材采摘橡树果自给自足.
汗,大概是这样了,很多文言文字都忘记了,自己补充一下吧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