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课程[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十、巩固提高:做这课的《作业手册》.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的教学质料如体题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jsys/js/200703/t20070311_310480.htm
问题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500字左右希望在四小时之内上传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理发中,刮胡子的时候,理发师不小心把总理刮破了一个小口,理发师连忙道歉,而总理却反过来向理发师道歉.说:"多是我不好,乱动,浪费你这么长时间."理完后还特意留理发师在住所一起吃饭.
问题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中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个弊端是什么.[语文科目]
这个弊端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
我们老师是这么跟我们说的,语文评价手册的答案也是这个~
问题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中“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的此指代的是什么[语文科目]
指的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问题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出自哪里?我们上课要用.[语文科目]
选自《散文选刊》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