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介词有哪些_语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词和介词有哪些[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例如:
(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
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
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此外,现代汉语 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例如: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同上)
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
一、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 《国语·句践灭吴》
这 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
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例如: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 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见被动表示法一节)
二、以
“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
“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例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例如: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以” 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 面.例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三 、为
介词“为” 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例如: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史记·西门豹治邺》
介词“为”后面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庄子·秋水》
两句中“为”后的宾语均省略.
四 、因
“因”的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主要是下列两种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的.例如: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
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司马迁《报任安书》
2、表示动作作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这种用法大约在秦汉之后才出现.例如: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蒙恬列传》
五 、与
“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 给予、帮助、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
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
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
3、 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
受时与治国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荀子·天论》
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
其他回答
一、第一人称
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二、第二人称
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
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 主语一般是名词性或代词性的成分,句子的陈述对象.也可借用英语中,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 谓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即动词和形容词,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由名词充当. 宾语也是名词性成分.动作的承受者.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用于修饰主语或宾语. 状语一般是副词,修饰谓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可以是介词结构或者是方位名词. 补语是对行为动作的补充,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等等. 句子的主干结构就是主谓宾,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无限的延伸,加各种成分…… 在句子中的语序是这样的: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我打你.我(主语)、打(谓语)、你(宾语) 我狠狠地打了你.我(主语)、狠狠地(定语)打(谓语)、你(宾语) 1.译成白话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比较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是的.你可以按英语理解. he是名词性物主代词.his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都是代词. 疑问代词及释义 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怎么 2奚惆怅而独悲:悉--为什么 3复驾言兮何求:何--什么 4曷不忍心任去留:曷--为什么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什么;何--哪里 对于“介词+which/whom”结构的考查,高考英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搭配习惯 (1) 看定语从句中动词与介词的搭配 Water is the natural medium in which fish live.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注意搭配live in) The documents for which they were searching have been recovered.他们找寻的文件已经找到了.(注意搭配 search for) This is a subject about which we might argue for a long while.这是一个我们可能长时间争论的问题.(注意搭配 argue about) I wanted to find someone with whom I could discuss books and music.我想找到一个可以和我谈书和音乐的人.(注意搭配 discuss sth with sb) 注:有一些介词为固定搭配的一部分,此时它们的位置应注意.如: The boy (whom) my sister is looking after is getting better. 不能说成:The boy after whom my sister is looking is getting better. (2) 看定语从句中形容词与介词的搭配 He referred me to some reference books with which I am not very familiar.他要我去参考一些我不熟悉的参考书.(注意搭配 be familiar with) 2.考查先行词与介词的搭配习惯 这类考题往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介词.如: This is our classroom,in the front of which there is a teacher’s desk.这是我们的教室,前面有老师的讲台.(注意搭配 in the front of our classroom)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on which she said goodbye to me.我永远不会忘记她与我们告别的那一天.(注意搭配 on the day) 3.考查表示所属关系的 of which 〔whom〕 On the blackboard the teacher wrote a sentence,the meaning of which I don’t understand.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句子,句子的意思我不明白.(注意搭配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4.考查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 of which 〔whom〕 I have five English dictionaries of which Longman Dictionary is the best.我有5本英语词典,其中最好的是朗文词典.(注意搭配 of the five dictionaries) The buses,most of which were already full,were surrounded by an angry crowd.多数公共汽车已经上满了人,周围是一伙愤怒的群众.(注意搭配 most of the buses) I met the fruit-pickers,several of whom were university students.我碰到那些摘水果的人,其中有好几个是大学生.(注意搭配 several of them) 5.考查表示同位关系的 of which 〔whom〕 Her sons,both of whom work abroad,rang her up this morning.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工作,今天早上给她打了电话.(注意搭配 both of her sons) 【边学边练】用适当的介词和关系代词填空. 1.Do you like the book _____ she spent $10? 2.Do you like the book _____ she paid $10? 3.Do you like the book _____ she learned a lot? 4.Do you like the book _____ she often talks? 5.He built a telescope _____ he could study the skies. 6.There is a tall tree outside,_____ stands our teacher. 7.China has a lot of rivers,the second longest _____ is the Yellow River. 8.The tower _____ people can have a good view is on the hill. 9.The man _____ I spoke on the phone last night is very good at wrestling. 10.He paid the boy $10 for washing ten windows,most _____ hadn’t been cleaned for at least a year. 11.The workers,some _____ stayed for four years,ca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12.The committee consists of 20 members,5 _____ are women. 13.The book contains 50 poems,most _____ were written in the 1930s. 14.There are two left,one _____ is almost finished,and the other _____ is not. 【参考答案】 1.on which2.for which 3.from [in] which 4.about which 5.through which 6.under which7.of which 8.from which9.to whom 10.of which 11.of whom 12.of whom 13.of which 14.of which,of which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语文文言文主谓宾怎么区分,还有介词代词什么的[语文科目]
问题2:文言文的连词和介词怎么区别?[语文科目]
问题3:“他”属于介词,那“他们”属于介词吗?就个例子吧,当“之”翻译成“他”是,是作为介词的.那就如有个古文中的字是翻译成“他的”,那能算是介词吗?不好意思,说错了,把上面提到的“介[英语科目]
问题4:几个句子 指出疑问代词(并解释)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何求曷不忍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语文科目]
问题5:介词+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中该如何确定介词[英语科目]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