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比较文学_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3,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宏观性: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宏观的比较剖析,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胸怀.
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
世界文学: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种文学发展的美好远景.
总体文学: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
可比性:指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文学发展的动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意义、价值进行研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和推动世界文学进步.
《管锥编》:钱锺书所著,1979年问世,标志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从具体作品和具体的文学现象出发,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在中西文学和中西文论的阐发研究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辟了道路.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和接受研究.
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平行研究:将“类似”的、可比的,但没有直接关系的属于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得出有益的结论,注重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美学价值,要求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学性”.
阐发研究: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是受到接受美学影响的、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作用的研究类型.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文类学、主题学、媒介学、形象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比较诗学等.
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主题学:通过对同一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流变的历时,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以及这种流变和处理的根源.
媒介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交流过程中起传递作用并实现文学交流的人和事物——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的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对中国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较诗学.)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比较文学的问题关于复仇和爱主题的 中西方文学比较的 西方想以《哈姆雷特》和《呼啸山庄》为例 不知道中国的用什么作品好 还有从什么点切入好 期末急用!
屈原的天问
问题2: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问题3: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为什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历史科目]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十九世纪当时欧洲的文学发展背景和哲学基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显学”是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趋势中产生的,欧洲各国学者在总结、整理、研究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时,开始有意识的将其他国家的文学拿来作比较,并从中寻求两种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这就是法国学派产生的基础.比较文学在近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众多分支,使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和文化体系发生了联系.之所以说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就是指比较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潮流中,打破了文学囿于一国一个民族和本学科的界限,使其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联系.因此,它的根本价值就是开辟了这样一个包容一切的崭新局面.
问题4:比较文学的必要性比较文学课程的期末思考题,[语文科目]
你问的也太精简了吧? 估计你是想问比较文学在当下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吧.
比较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19世纪后期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文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比较文学具有其他文学研究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效果,就文学研究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跨越与打通;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史不分家时期的作品;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后产生的作品;20世纪的科幻作品和动漫作品)
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王元化与钱钟书,整体思维;线性思维;方块思维;那样的话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
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去发现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和联系.眼界的开阔,杜甫有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一副望远镜.视野开阔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也才会有几分宁静和宽容来对待争议和分歧.
比较文学在思维方式上提倡一种整体思维,注重文学的多方面联系.换句话说,主张从单向思维走向立体思维.比较文学吸收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的思想,主张文学发展的多元决定,既有纵向的历史继承,也有横向的多因素的渗透和互动.
这种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王先生打破了传统的以古证古,单纯作背景、源流、注释的研究,有意识地把我国古代文论同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对照着研究,由此使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是采用这种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古今中外旁证博引,以期说明文心的共同性,“无心契合”而“会心不远”.
二、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同类比较更加清楚;外来渗透;对外影响)
要了解中国文学,需要了解它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特点.比较文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工具.在研究中国文学时,以世界文学为背景,以他种文学为参照系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异同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参照性的判断,在比较中把握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坛上的位置,从而有效地避免盲目排外和盲目崇洋的倾向.只有把《离骚》、《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还有李白、杜甫的诗歌等作品与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作品加以比较,才能向世界显示出它们的巨大的美学价值.同时,通过借助他者的眼光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学的差异,把握本国文学的特点.
不仅如此,从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学交流、吸收和改造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后,中国的作家对西方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对西方的借鉴甚至超过对传统的继承.有些作品的题材、人物、情节、表现手法等有外来的渊源和影响,例郭沫若的《凤凰涅磐》(站点连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为了更好地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和贡献,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它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如《赵氏孤儿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就是一个范例研究等等.通过这些研究,将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文学的价值,多方面地观照自身的文学和文化,同时对作家作品也会有一个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样,我们在将中国文学与相似的外国作品作比较之时,也看出了外国作品的价值和特性,例如《红楼梦》与《追忆逝水年华》的比较研究,使得我们对《追忆逝水年华》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把握.《19世纪文学主潮》的作者勃兰兑斯曾对这种比较研究作了形象的描述:“这种比较性的研究具有双重的便利,一面可以把外国文学带到离我们那么近,使我们能够跟它合成一体,同时又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放远了,使我们在真正的远景中看到它.”
三、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的交流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桥梁,有助于各国人民增加交流和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和发展.理清事实;走出国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比较文学本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强各国的文化、文学交流是比较文学的历史使命.从当今文学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与批评,都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得以广泛传播,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批评流派一经产生,很快就会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就我国而言,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和文学的问题.毋庸讳言,我国20世纪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都深受西方文学和理论的影响.如何在中西文学和文化的碰撞、交汇中建构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是人们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而要有效地研究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理论,必须借助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弄清我国当今理论的构成.可以说,在今天,试图封闭地“自足”地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已经不可能了.
而我们的文学研究在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同时,我们也有责任把中国的文学与理论推向世界,参与世界文坛的对话,使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中国有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应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享;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也应成为世界正在寻求的文学理论综合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必须借助比较文学的话语.比较文学应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而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而这有限的了解中又有大部分是虚假的或扭曲的幻相.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西方获得声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仿佛在证明西方人对东方人想象的合理性,而西方某些人对东方文化的看法有很深的偏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何既防止或避免文化帝国主义(或曰一体化)之单极文化的发生,又遏止文化观念上盲目自守、拒绝对话,否认先进与落后、缺乏自我更新等狭隘文化部落主义的生成.这是摆在比较文学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四、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关键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中触类旁通,深化对中外作家作品及文学观念的体认,提高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文化品位的要求;协作精神的要求;人文关怀的要求;学术前沿探讨的要求)
l 比较学者的素养比较文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难度较大的学科.从事比较文学需要广阔、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个人的缜密的思辨力,敏锐的感受力,特别是对文学美的领悟.法国比较文学家艾金伯勒在《比较文学的目的,方法,规划》一文中表达了对“理想的比较学者”的殷切希望:“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除了受到一个历史学学者应受的训练外,我也希望他受到一个社会学学者应受的训练,我甚至不去阻止他接触总体文化.此外,他应该具备他所选择的那个时期有关造型艺术和音乐的较完备的知识,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以便能在这方面产生他自己的见解!”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处于最理想状态的比较学者会是这种人: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通晓几种将在2000年前后用来写作的最重要的语言,并且具有对文学的美的深切体会.”总之,“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尽可能博学多闻;我甚至希望他具有百科全书编纂者那样的雄心,狄德罗那样的雄心.”
问题5:怎么认识比较文学中关于比较的概念[语文科目]
被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谈到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时,曾这样说:“关于语言事实研究的科学,在发现其真正的、唯一的对象之前,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先研究的是所谓“语法”;接着是“语文学”;“第三阶段始于学者们发现可以把语言进行相互比较之时.这一发现是‘比较语文学(comparative philology)’的起源.”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与上述的“比较语文学”在“比较”这个词的意义上应该是相近、相通、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
所谓“比较”,自然是为了审视和探究相互比较对象之间的“异同关系”,即:它们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所谓“比较文学”,其“比较”有二:
1、是指在文学领域内部,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思潮、作家及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其目的是寻求超越国界的共同的文学表现上的规律.
2、是指外部的比较,即与文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比较.
但凡言“比较”,必关乎“同一”、“差异”、“取舍”的问题.
不然,“比较”就失去了“比较”的本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