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姜夔踏莎行_比较鉴赏欧阳修的与姜夔《踏莎行》的异同[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欧阳修的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前片以景带情.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姜夔《踏莎行》上片写梦,哀怨之极.北宋时苏轼听说张先老人时已八十五岁买妾,作诗调侃道:“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这首词一开始即借“莺莺燕燕”字面称往日的情人,从称呼中流露出一种卿卿我我的缠绵情意.这里还有第二重含义,即比喻其人体态“轻盈”如燕,声音“娇软”如莺.这“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本以为是现实中的旖旎风光,读下句方知乃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境.《列子.黄帝》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故词写好梦云“分明又向华胥见”.夜有所梦,乃是日有所思的缘故.以下又通过梦中情人的自述,体贴对方的相思之情.她含情脉脉道:在这迢迢春夜中,“薄情”人(此为昵称)啊,你知道我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吗?言下大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意味.“染”字用得精妙,惟辛弃疾《鹧鸪天》“春风不染白髭须”可比.过片写别后睹物思人,旧情难忘.“别后书辞”,是指情人寄来的书信,检阅犹新:“别时针线”,是指情人为自己所做衣服,仍有遗香.二句虽仅写出物件,而不直接言情,然读来皆情至之语这是托物言情的妙处.紧接着承上片梦见事,进一层写伊人之情.“离魂暗逐郎行远”,“郎行”即“郎边”,当时熟语,说她甚至连魂魄也脱离躯体,追逐我来到远方.比之韦应《木兰花》“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更多一层深情.然而魂魄飞越千山万水,寻觅情郎的结果却是“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末二句写作者梦醒后深情想象情人魂魄归去的情景:在一片明月光下,淮南千山是如此清冷,她就这样独自归去无人照管.一种惜玉怜香之情,一种深切的惭愧负疚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首词紧扣感梦之主题,以梦见情人开端,又以情人梦魂归去收尾,意象浑成,境界空灵清远.词的后半部分,尤见幽邃清冷.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欧阳修《踏莎行》的鉴赏[语文科目]
欧阳修《踏莎行》的原文及赏析
【原词】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补充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它以对句开头.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又由离愁而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问题2:求欧阳修 踏莎行 鉴赏RT[语文科目]
【原词】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比晏殊更深婉缠绵、意境更浑融.词风除深婉清丽外还有疏宕明快的,内容、风格均比晏词丰富.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薰,香气.③辔:马缰,即以代表马.④盈盈:泪水满眼的样子.⑤行人:此指心上人.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词谱】《踏莎行》:⊙仄平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问题3:欧阳修 踏莎行 赏析[语文科目]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艺术手法试析
这首词也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也是写春日南方旅途思家.五律与这首《踏莎行》同属一类题材,但是,无论是构思,或是意境,都有所区别.诗的构思疏,词的构思密;诗的意境浅,词的意境深.至于艺术表现,更是迥然不同,诗的表现直,词的表现曲.诗直写耳目见闻,直抒旅思怀抱,多用赋法;而词则虚实相生,委曲尽情,赋比兴交相为用.其效果是,诗以景胜,词以情胜.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首词的几种艺术表现.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马克思说:“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柳也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是一例.作者另有《虞美人》“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少年游·草》“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若愁人”;《洞仙歌令》“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也都是直接以春草表现离愁.无论是此前的诗人,或者是作者本人,都经常以梅、柳、草关合离思,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根据认为,作者在这首词里所描写的残梅、细柳、薰草,虽然没有直接指明三者与离愁的关系,但却暗用了故实,寄寓了离愁.这三者的妙用,不止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还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离别的种种联想,触发离愁别恨.这三种景物,甚至可以使人联想到所思念的人儿的形象:草绿的罗裙(如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柳细的眉黛、花好的容貌,正如作者在《长相思》一词中所说的“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作者拈出梅、柳、草,实中寓虚,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曹植《释愁文》说:“愁之为物,惟惚惟恍.”杜牧《愁》诗也说:“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是一种“虚”的东西.要表现愁,经常得化虚为实.莱辛说,诗可以把“不是可以眼见的对象”,描绘成如同“物质性的图画”(《拉奥孔》第十五章).“愁”无形体质量,所以诗人们常将它“物化”,说成可以抛掷剪割、车载斗量的东西,使人产生形体感和质量感,因而增加了诗的感染力.有的则以物喻愁,使之形象化.古来以水喻愁的很多,唐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一水牵愁万里长”,赵嘏“一溪萦作万重愁”,或者以水喻愁之多,或者以水喻愁之长.一物喻一物,可以作多边比喻.这首词说行人愈走愈远未有尽头,离愁也愈续愈长未有穷已,这离愁之延长,这离愁之不断,恰似溪桥下汩汩流向远方的春水.所有以水喻愁的,虽然取喻之道不同,然而这一点却是共同的:“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清袁枚《与韩绍真书》说:“贵直者人,炭曲者文.”宛转达意,更进一层,可以使诗词更加含蓄有味,写自己思念家室,从对象着笔,设想家室如何思念自己,这便使感情更进一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鬞湿,清辉玉臂寒”;就是采用这里“设身处地”的写法,诗人自己望月思家,却想象妻子望月思念诗人的情景.王嗣奭评论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这种进一层的写法,在诗词中颇多.这首词也是采用这种手法,想象他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这已是进了一层;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正因为高楼凭栏会更添离愁,所以劝她“莫近危倚栏”,这又进了一层.这种设身处地的写法,可以说极尽委婉之致,写出了“心思之曲”(杨振纲《诗品解》).末两句想象家室登楼望到了这样的景象:“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在视线的终极,而行人却还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视线之内,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另一种“更进一层”的写法,即所谓“以转折为曲”(杨振纲《诗品解》).内心希望达到的某种境界,设词上却又极力夸张客观情况远在这种境界之外,这便使人感到无可奈何,更深切感受希望破灭的滋味,从而更加突出地表现某种心境.这一种以超级设词的更进一层手法,也是诗人们常用的艺术手法,如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便是属于这类更进一层的超级设词.这首词望尽春山不见行人的画面,是行人想象中家室必见的情景,写的是家室的失望,但却又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整个下半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其感人之深,真是沁人心脾.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问题4:踏莎行 欧阳修我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比晏殊更深婉缠绵、意境更浑融.词风除深婉清丽外还有疏宕明快的,内容、风格均比晏词丰富.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薰,香气.③辔:马缰,即以代表马.④盈盈:泪水满眼的样子.⑤行人:此指心上人.
【鉴赏】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问题5:求 欧阳修 踏莎行同上 踏莎行[语文科目]
【古典诗词欣赏】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残梅》赏析生活 2010-07-05 16:13:13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原作】
踏莎行·候馆残梅——[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
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
梅残:梅花凋落.
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薰,香气.
草熏风暖摇征辔:意思是说在草香风暖中骑马远行.征,远行.辔(pèi),驾驭马的嚼子和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此处有绵长的意思.
寸寸柔肠:意思是伤心至极,有如肝肠寸断.
盈盈:泪水满眼的样子.
粉泪:青年女子的眼泪.
危阑:高处的栏杆.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地.
行人:此指闺中思妇所思之人.
【古诗今译】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赏析】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职参知政事.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了很大影响.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比晏殊更深婉缠绵、意境更浑融.词风除深婉清丽外还有疏宕明快的,内容、风格均比晏词丰富.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本篇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作.写远行的人见春色无边,愁思不断,闺中人登高远望,思念离别的人儿,哀怨满怀.
上阕:写远行人在旅途之中的愁绪.
“候馆梅残,溪桥细柳,草熏风暖摇征辔”,写行者于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的情景.所描写之物皆为离愁别情铺垫蓄势,渲染气氛.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起初他尚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地前行.可是随着距离的渐行渐远,离愁不自觉地袭上心头,于是觉得“渐远渐无穷”,仿佛如同迢迢不断的悠悠流淌的春水.离愁别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下阕:子安在远行人的角度写闺中思妇在家中的哀怨与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他想到思妇闺中思念情切,很可能独上高楼倚栏眺望,这正是远行人所担忧的.“楼高莫近危栏倚”正是行人心灵深处的殷殷嘱托,然而思妇是听不见的.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依然不见行人,因为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盼归不见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以实写虚,化虚为实,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在写法上词作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渲染离愁别绪.词的上阙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形象就具体可感了.三是曲折委婉,渐次深化.“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