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留别王维_请分析两首诗中“芳草”一词的不同意蕴见志诗和留别王维[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包含芳草的句子多了.大致意蕴无外乎生命的象征,人格的体证,爱情的寄托,愁思的表达等等.下次提问请将问题搞详细些,究竟具体是哪两首诗.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古诗词的评析我有十几首古诗词需要评析,就是说说作者写诗时候的感受和诗词的主要内容,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语文科目]
秋风词 李白
在深秋的夜晚 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 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 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___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 和思念 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 秋风 秋月 落叶 寒鸦 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 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 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锦瑟 李商隐
按照一般看法,这首诗是颇有争议的.
但是其表达出的那种淡淡惆怅
对往昔的追念却是大家都可以领会的.
按俨然说法,是吊亡作品,由此可能,但
也不一定.年轻时的情人一定就是亡者吗?可不可能是
“侯们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情况呢?
至于对最后一句的看法
深邃的感情也可能在经历多年后,象一坛醇酒那样
馥郁,但含蓄.
项脊轩值的最后一句大致是”庭有树,吾妻过门时所栽
今以亭亭如盖矣……(我是根据印象写的有出入)
能说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不深吗?BR>何必要让每个人都学苏轼的
年年断肠呢?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蝶恋花 晏殊
本词抒写春日的闲愁.上片写迎春之情.开头三句写初春之景,有富贵之象.后两句是写主人公的活动,在意念上有倒装,他看到海燕双飞,而自己孤独伤心,面对芳春美景而触动春愁,故弹筝以抒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词意含蓄蕴藉,只表现主人公的一种情绪.此词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凤栖梧 柳永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鹊桥仙 秦观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玉楼春 欧阳修
此词描写了宋时杭州城的年小舞女.
上片写舞女列队过街的情况.首先从描写舞女们的装束打扮入手,再写舞女们的神态举止.下片写小女们的舞技,但是不从正面写起而是从侧面烘托:一是年少的观众争相问讯舞女们家住何方;二是那些小女们舞技实在精妙,所以词人观赏回来以后在梦中仿佛仍见她们婆娑起舞.此词精妙之处在于侧面烘托和用梦幻来衬托真实,反映真实,取得意想不到的有力的美感效果.
乌夜啼 李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相见欢 李煜
李煜的这首名篇情景交融,感情沉郁,思路凄惋.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语言通俗明白,且又十分精炼准确;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下片“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见作者匠心独具.此句则写出愁之味:此种无言之悲,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长相思 白居易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离思 元稹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赠别 杜牧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写情 李益
这首七绝以《写情》为题,细玩全诗,很象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珍贵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休”而言“一夕”,见得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的时刻,是“最难将息”的时候.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来,怎能不失眠呢?一、二两句从因果关系来看是倒装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这个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却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良夜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说来,不过形同虚设,那有观赏之心呢?不但今夜如此,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夜发生任何兴趣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月亮是月亮,我是我,从此两不相涉,对失恋的人来说,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
这首诗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诗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用虚拟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人物形象,从而深化主题.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心情与外景的不协调,既是眼前情况的写照,更预设了今后的情景.“从此无心爱良夜”,“从此无心”四字表示决心之大,决心之大正见其痛苦之深,终生难忘.“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现出诗人的心灰意懒,又描绘出主人公的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逼真而且传神.这种虚拟的情景,没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表达虚拟的境界,与一般虚拟手法相比,又别具一格.
问题2:有那些用芳草一类的词来描写离别的诗的越多越好,最好是千古名句哦
雅菊残谢惜故人,韵味情深游仙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白《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3:关与"芳草"的诗词或诗歌只要关于"芳草"的都行.[语文科目]
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牟融《赠欧阳詹》诗:“岛外断云凝远日,天涯芳草动愁心.”
宋杨冠卿《蝶恋花》词:“绿怨红愁春不管.天涯芳草人肠断.一纸云笺鱼雁远.”
天涯芳草迷征路.还又是、匆匆春去.乌兔里光阴,莺燕边情绪.云梢雾末,溪桥野渡,尽是春愁落处.把酒劝斜阳,小向花间驻.
问题4:带"芳草"二字的古诗词,最好有点意境的,诗啊,词啊,短句啊,都好~[语文科目]
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理坑云溪别墅,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王铚:到底多情是芳草,长随离恨遍天涯.
王安石:芳草知谁种,缘阶已数丛.
苏曼殊:芳草天涯人似梦,碧桃花下月如烟
黄滔: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
虚中:绵绵芳草绿,何处动深思.
唐牟融《赠欧阳詹》中:岛外断云凝远日,天涯芳草动愁心.
以上为诗,只节选了两句
苏轼《蝶恋花》中上阕最后,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范仲淹《苏幕遮》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杨冠卿《蝶恋花》上阕:舞处曾看花满面.独倚东风,往事思量遍.绿怨红愁春不管.天涯芳草人肠断.
吴潜《海棠春》:天涯芳草迷征路.还又是、匆匆春去.乌兔里光阴,莺燕边情绪. 云梢雾末,溪桥野渡,尽是春愁落处.把酒劝斜阳,小向花间驻.
记得有首歌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什么什么的……
问题5:我国古代诗词中关于音乐的一组诗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语文科目]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