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吴冠中简介_吴冠中《故乡》详细介绍[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吴冠中《家乡》欣赏 --- 画于八十年代,这是吴冠中最典型的白墙黑瓦家乡画.此图以极为写实的画法,平静的心态画出江南小镇的真实,如画的江南在吴老的笔下生辉,充满诗情画意,可谓一草一瓦都是家乡情.
吴冠中,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他学贯中西,他研究过莫奈的池塘睡莲垂柳、塞尚的绿色丛林、梵高的风景人物、尤脱利罗抒情画、马蒂斯的线条,无论在油画界和国画界,吴冠中都是位个性鲜明、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家.他被当今国际艺坛称为“东方的马蒂斯”.作为中国最具代表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正在成为当今世界艺术市场藏家争夺的焦点.满目翠绿点点《残红》,是屋外爬满墙院的蔓藤还是无边的原野,也许是城市中一片小小的绿地.是什么,也许本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自然、那么平凡无奇,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强烈地吸引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简单但又是如此的丰富,平板却又是如此的深厚,只有艺术家不避平凡的真情流淌,才能浇灌出创造出这深沉、神秘、广博的不平凡的艺术精品.此幅《残红》,既有国画的传统技法,又有西画的表现技巧,是吴冠中晚年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型作品.《故乡》为描绘江南村落景色为内容的作品,是吴先生以线写景、用线颇多、变化丰富且极尽繁密的一幅精心绘制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的精品画作.画中,初春时节的农家村落掩映在嫩芽的初绿、新枝交错的繁茂的勃勃生机之中.根须盘生、枝干挺秀,茂密处似一道用生命筑起的天然屏障,空灵中,是清澈、舒缓得不见一丝水波的如镜河面,只有岸边三、两劳作的大人与孩子,以及嬉戏、畅游水中的群鸭,无意中搅动了这浓浓的春梦,似在提醒和告诉人们,这就是画家记忆中温馨与恬静的故乡的真实和美丽.此幅《故乡》,吴先生用线的丰富、精致细密、繁茂,使人们在震惊、叹服、盛赞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其精品中的超凡品质.一幅类似的七十年代绘制仅有2.5平尺的风景写生,在2004年11月苏富比香港拍卖中以九十九点二万港元成交.此件成熟时期的巨幅创作精品的价值,将是难以估量的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吴冠中,中国现代著名的什么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问题2:吴冠中的简介大哥大姐们说下啊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曾写《桥之美》.
问题3:等待 吴冠中这篇文章为什麽以等待为题呀?[语文科目]
因为吴冠中的整个主旨就是围绕“等待”来写的,他让我们学会等待,适应等待,也要要更好的适应一些不尽人意的等待.(语文老师讲的)
问题4:有没有这篇文章,吴冠中的《桥之美》[语文科目]
吴冠中小品《桥之美》备课笔记
陈饶
--------------------------------------------------------------------------------
一、解读文本
1.认识课文.《桥之美》是著名作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2.领会编者意图.《桥之美》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因而,上好上活这一课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二、教学思路
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欣赏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培养初步欣赏桥之美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赏析比较文章清新秀丽的语言;通过体验反思、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审美情趣,引发对本土“桥”的关注与热爱,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如何从学生的欣赏水平出发导入到画家的审美境界?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外名桥的图片,具体感受摄影师眼中的桥之美.这是学生能够接受,能够欣赏的.然后导入到画家吴冠中先生眼中的桥之美.可以以问题启思:《中国石拱桥》是桥梁建筑专家眼中的桥,我们所看到的画面,都是摄影师眼中的桥,那么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眼中的桥又有什么特点呢?
2.如何发现并欣赏画家作者眼中的桥之美?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教师需积极疏导:要发现和欣赏作者眼中的桥之美,首先要随着画家作者的眼神望去.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一个寻找的路径,然后适当点拨:先从课文中依次找出美的例子,再根据例子去分析、归纳桥之美,形成课文脉络图.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较容易发现画家作者眼中的桥之美,进而欣赏桥之美.(见板书)
3.如何赏析体味作者表述桥之美时所使用的语言?
首先,选择能代表全文语言特色的一两个句子让学生揣摩,比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教师点拨: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去体味句子的情味,并从中归纳语言特点.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学生也就不难掌握此句的语言特点,即:用“密不透风”形容小河两岸的芦苇的严实;“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则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石桥出现在密密的芦苇中,拱桥强劲的弧线或方桥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沉闷,使整个画面豁然开朗,从而表现了桥的形式作用.依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掌握全文的语言特色.
其次,可与《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语言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让学生明确:《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准确、平实,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虽然也有一段描写,如描写卢沟桥上的狮子,但与《桥之美》中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不够细致,感情色彩也比较淡.这就是说明文里描写性文字的特点.《桥之美》是从画家的眼光来审视桥的美,虽也有说明,但描写、抒情的句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并代表着全文的语言特色.
4.如何以课文为拓展点,延伸生活和实践?
(1)体验反思.
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反差对比、重叠交错、和谐统一等,不光适用于欣赏“桥之美”,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审美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美学原则去欣赏身边的事,去品味周围的景,做个会品味的有心人.
(2)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上此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当地的桥的资料、图片,实地考察,写出介绍本地的桥的文章;上此课后,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对照课文描写出的桥之美,及采用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再去实地观察,修改作文,学生一定能写出更生动优美的文章.
问题5:吴冠中 路[语文科目]
1.作者认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才可以尊为恩师.(2分)
2.走向艺术的天堂、走向经济主宰的市场(2分)
3.勤于实践、勇于独创、博采众长、有全球视野或(通向全球)(有“实践”2分,其余1分)
4.(6分)
⑴死守师训、盲目迷信老师的年轻画家.(或“盲目迷信老师的后辈”2分)
⑵只以一家为基础的狭窄的艺术之路.(2分)
⑶泛指某一个师门.(或“某一艺术家”“某一艺术流派”)
5.(3分)论证创新忌拘泥于一家之法和抄袭雷同,要勤于进行独创性的实践.(或“博采众长,走独创性的艺术实践之路”“走自己的艺术实践之路”)
6.(4分) C E(各2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