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圆明园资料_五年级上册21课圆明园资料多点200 字[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五年级上册21课圆明园被毁灭 英法联军把我国这一林园怎么毁灭的 字数300字以上
我没见那场面 叫我写也只能瞎掰 写作文不能胡编乱造 下面是百度百科里火烧圆明园的记载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因弱小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等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让清政府签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问题2:五年级上册21课:文中称圆明园是什么[政治科目]
称之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几只残柱被称之为历史的羞耻
问题3:关于圆明园的资料,我是五年级上册的,我们老师要我们找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还要有关于它毁灭的资料.
·历史背景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抢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问题4:五年级上册21课,资料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语文科目]
第一种:《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这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比仇恨.告诉我们要牢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第二种: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它的毁灭是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问题5:圆明园的毁灭资料跟五年级上册21课文有关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 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圆明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的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莱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
【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建造情况】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征及历代建筑对兴建圆明园的影响: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圆明园建造的实施: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因此雷金玉异常欣喜.并创造了“烫板”的模型方法.而却被咸丰毁于一旦.
【园林结构】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万春园:
早先原是怡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西洋楼 :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
希望能帮助你,o(∩_∩)o 呵呵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