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52ij作业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吕不韦怎么死的_史记人物赏析吕不韦为何非死〈自杀〉不可请以不同面...”,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寥霭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奇货可居
公元前11世纪,吕氏门中出了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吕不韦.
在吕不韦出生之时,卫国日渐衰败.为求发展,大约在公元前265午,吕不韦便来到向往己久的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的繁华,让吕不韦眼花缓乱.他一边花天酒地,流连于歌楼舞榭之间.另一边也没有忘记他是为获取财富而来的,是要搜索一种能大大赢利的商品,很快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被吕不韦发现了.当时秦公子异人正在赵国为人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派人到对方为人质,多数是为相互联合抗秦 而秦与六国交换人质,则是所谓的 远交近攻的策略.
让异人充当这个倒霉的差使是有来由的,他的父亲安国君原来不是太子,公元前267年,原立太子早逝,安国君才坐上太子之位.然而秦昭王长寿,直到安国君五十三岁时才离开人世.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而异人只是其中一个,而且不是长子又不受宠.异人来到赵国后,在秦赵两国关系友好时,秦王孙异人自然被奉为上宾,可一遇两国关系紧张,他就成为阶下囚.
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贵族困居在此,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及其他方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后来,当吕不韦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时,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不由脱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货可居.吕不韦赶回家票告父亲,自己找到了可赢利的奇货.
公元前262年,吕不韦又一次来到邯郸,他来到了异人的住所,与异人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并说他愿意倾其所有资助异人实现远大抱负.异人听后感恩戴德地说 如果您的计划能实现,我当了秦国的国王,秦国一定归我俩共有!
吕不韦与异人敲定后,立即照计划执行.他先拿一部分钱财供异人结交宾客、朋友,以积蓄力量,准备回国夺权.而吕不韦自己则携带奇珍异宝,向西奔秦而去.来到秦国,他很快就结识了受宠的华阳夫人的胞弟阳泉君,向他们游说了一套可以使他们避灾得福的办法.当吕不韦将在邯郸与异人策划的方案和盘托出时,阳泉笙玻泵ψ娼憬悖够舴蛉嗣靼?quot;以色事人,不能长久,年老色衰就会失势的浅显道理.
无子的华阳夫人于是决定收异人为儿子,并诱劝安国君立异人为继承人.既然地位变了,异人当然不能再当人质了.吕不韦施展他游说的本领,使赵国同意送异人回国.正当异人和吕不韦欢天喜地打点行装准备回国之际,不料秦赵间长平之战发生了.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二、献邯郸姬
当异人再次被围赵国时,正逢长平之战,吕不韦也找不到逃难的机会.在此期间,吕不韦又成功做成了一笔交易.
在邯郸,吕不韦早就选中了一个姿容艳丽又善歌舞的年轻女子与其同居.一天,当这位邯郸姬告诉吕不韦己怀孕时,他计上心来,当晚就请异人到自己住宅饮酒.
贪杯好色的异人得知,欣然赴约,席间见到风流、艳丽动人的邯郸姬陪酒,立即就被迷住了,当即向吕不韦提出将美人赠给他的要求.假装盛怒的吕不韦日后主动将美姬送给异人,使异人感激涕零,把肚怀吕不韦孩子的邯郸姬接回住所,过起了恩爱的夫妻生活.公元前259年正月,邯郸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 政,称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这是吕不韦的义一笔投资,它的效益要在异人下一代国君身上收回.
赢政诞生给历史留下了千古之谜.一些记载说,秦始皇的生母嫁给异人之前,就己怀着吕不韦的儿子,这是精心设计的.另有记载说异人之妻 大期而生子政.大期超过十二个月,所以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乃是当时和后来恨秦始皇的人攻击、污辱之词,不足为据.可是仔细考查吕不韦和秦始皇的一生,以及后世的有关资料,可以肯定后一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因为:第一,证明赢政和吕不韦关系非同一般的记载不仅是一、二处.第二,即使邯郸姬大期而生政,也不能排除们有血缘关系的可能.因为吕不韦与邯郸姬的私通,并未因她与异人结婚而中断,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赢政继承王位之后.
异人在邯郸娶姬生子,乐不思蜀.谁料风云变幻,这期间战争又发生了变化,给己淡却回国之心的异人归秦创造了条件.
当时秦军正乘胜进攻邯郸,白起率领得胜之师攻击,赵国的覆灭已指日可待.然而当白起攻克上党后,等待秦王发出进攻命令时,秦国内部矛盾产生了.白起迟迟末接到发兵的命令,因而失去占领邯郸的机会,但被困在城中的异人却因此避免了一场厄运.在吕不韦和他用钱财结交的宾客的帮助下,异人成功地逃出了赵国.而邯郸姬和幼小的儿子却留在了邯郸,在豪门势力保护下,才幸免于难,没被赵王捉住.
三、相国擅权
公元前 251午,长寿的秦昭王去世,苦等王位的安国君继位成了孝文王.昭王去世,吕不韦极为高兴,因为他所追求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另一个欢欣鼓舞的人是异人,他因父亲孝文王继位而成为太子,离登王位只有一步之遥.
可惜这位待位多年的王储,在宫中长期沉醉于声色,迷恋华阳夫人的女色而身体虚空,无力应付繁杂的政务.坐王位三天便碎然死去,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短的君主之一.
随后异人继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随即进入秦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展示他的个人才华.
庄襄王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为吕不韦而发:以吕不韦为本相,封为文信侯,以兰田十二个县为食邑.诏令一出,满朝文武惊呆了,因为当朝百官无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级于一身.吕不韦本人心里十分清楚,这不过是十几年前在邯郸投资所收回的利益而已.秦国大政实际是完全控制在丞相、文信侯吕不韦手上,国王只是 丞相意志的传声筒.秦国由此开始了吕不韦擅权的时代.
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这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影响深远.他收买人心,泽及罪人、功臣和民.
就在此时,又传来一个喜讯,与庄襄王分别六年、留居邯郸的娇姬和稚子从赵国回到了咸阳.这无疑也是吕不韦安排的结果.
回到奏国的邯郸姬仍美艳、妖冶,淫荡不减当年.庄襄王见美姬回到身边,自然是怜爱有加,从此沉溺于锦被绣帐之中,无心过问政事.吕不韦独断秦国朝政更是畅行无阻.工于算计的商贾从政,处处都显露出他善于把握时机、取得最大效益的才能.消灭东周就是他执政后立起的第一块丰碑.
公元前249年,苟延残喘的东周竟在巩地联合各诸侯国图谋进攻秦国.本来消灭周天子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此时恰好时机到了,东周君竟图谋攻秦,正给了吕不韦建立功业的机会.吕不韦轻而易举就征服了东周,将其领土并入秦的版图,彻底消灭了统一中国过程中最后的障碍.而吕不韦灭东周,却迁东周君往阳人,不绝其祀,又为自己树起了崇奉礼义、“兴灭”“继绝”的善举,从而赢得士人的好感,也减少了一些姜、姬姓诸侯国的仇恨和反对情绪,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和顺利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
吕不韦掌权的头一年,秦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显得生气勃勃,秦国的国界己逼近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后魏国请回自窃符救赵后留居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凭着自己的声望,组成五国联合军事行动,五国联军抗秦,把秦军打得大败,给了春风得意的吕不韦当头一棒.这是吕不韦当政后军事上的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失败,从此他用兵更加谨慎.从失败中,吕不韦知道,不除掉信陵君,秦国的军事征服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吕不韦经过多日谋划,精心安排,到处散布谣言,利用挑拨离间计使魏安麓王解除信陵君的军权,致使信陵君含冤四年后身亡.
四、辅佐新君
公元前247年五月,正当杏褪残花、园荷点翠之时,秦宫中传出惊人消息:庄襄王去世.被吕不韦视为奇货的庄襄王,为了爬上国王宝座,不惜卖身投靠,把自己当作商品交给吕不韦去投机.他不惜弃生母夏太后于冷宫而去取悦华阳夫人.可是,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刚坐上秦王宝座三年就命归黄泉,死时才三十五岁.
对于庄襄王的死,众议纷纷,有人说得病,有人说为吕不韦所害.无论死因如何,事实上他一死,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就又发生了变化.
1.“仲父”专权
公元前247年农历五月的一天,秦国首都一片肃穆气氛,渭水南的章台宫,挫铺的悲凉清音阵阵传来,而后宫中则九重笙管之乐与之相呼应,这里在举行紧接葬礼后的秦王政的登极典礼.
秦王政登极时才十三岁,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威严的典礼过程中,丞相吕不韦始终伴其左右,指示他该如何动作.赢政继位后,吕不韦除了丞相、文信侯外,又加封了一个特殊封号——仲父.十三岁的孩子当然想不出如此封号,这完全是吕不韦自己出的主意.从此,吕不韦就坐到章台宫大殿秦王御座的右侧,开始处理朝政了.从秦王政即位的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37年,都是吕不韦在秦国直接掌权的时代.
秦王政即位之初,当务之急仍然是取得对东方各国的胜利.兼并战争的主要对象仍是韩、魏等国,而与楚国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又一次联合,推楚王为纵长,联合攻秦,可这一次遭到秦军反击,而且吕不韦对各诸侯国采用打击和分化两手策略,使五国联军立即崩溃.同时也勾起了秦对楚的仇恨,楚考烈王不免将一腔怨恨转到春申君黄歇身上.春申君为了讨好楚王,就多方搜求美人供楚王淫乐.可是楚王姐姨众多,却多年无子,春申君送入宫中无数美女,就是没有后宫产子的喜讯传出,急得春申君一筹莫展.
可是有一天,宾客李园求见,事后又将妹妹献给春申君,不久李园妹怀有身孕,一天趁兴向春申君提出保证能长久宠于国君的计谋,要春申君将怀孕的自己送给楚王.一年后,李园妹果然为楚王生下一男,突然得子的楚王立即封她为后,立了太子.从此李园在楚王面前的宠幸立刻超过了春申君.李园既因利用春申君而在楚国得势,惟一的心病就是知其底细的春申君,所以他时刻准备暗杀春申君以灭口.楚考烈士死后,李园成功地除掉了春申君,直接控制了楚国政权.李园的阴谋与吕不韦的投机不谋而合,而李园本来就是来自吕不韦投机成功的赵国邯郸,至于李园是否为吕不韦有意派到楚国的奸细,也成为吕不韦一生中的难解之谜.
2、广纳贤才
吕不韦当政时,秦国经济、文化的长足进步,为其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在国内取得稳定发展,在国外夺得不断的胜利,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吕不韦重视人才.
吕不韦登上秦国丞相之位虽晚,但绝无一般暴发之政客嫉贤妒能的通病,他对元老重臣甚为器重.老将中突出的是蒙骜,这位老将在吕不韦执政十余年中,不居功,不傲上,继续带兵为秦国争城夺地,虽己年迈但成风不减当年.对旧巨不存戒心,对元老毫无成见,是吕不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吕不韦用人不拘一格,最有名的是小甘罗,他十二岁就能负担出使之重任.小甘罗首先帮助吕不韦劝服张唐接受出使燕国的命令,后又单独出使赵国,让赵国心甘情愿割五城给了秦国.
吕不韦在人秦之前,各国诸侯都大力招揽人才,供养食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而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士的重要作用,从而大规模招揽宾客,打开国门大批养士的政治家.
吕不韦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聘有众多名厨,在首都和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方士人来相府做客.因为吕不韦本人并非秦人,却官至秦相,对希求功名的人士,极具诱惑力.其次,吕不韦权势大,养士之举不会遭人反对和嫉恨.另外,秦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统一六国是早晚的事情.因此吕不韦告示一发出,有识之士纷纷奔向丞相府里来,很快,吕不韦门下的 食客就达三千人.其中有著名的司马空和李斯.
3、一字千金
大凡当王的人,大多有两个想法:或长命百岁,永远做王,或留名青史,让后世人永远记住他.而吕不韦是无冕之王,只好退而求其次.很快他就找到了留名的好方法.他门下有三千宾客,不产生实际效益的投入,是商人绝对不愿干的事.于是他把门客召集在一起,让他们编著一本《吕氏春秋》,为他留芳百世?quot;碑.书既要保持各派学者的观点和风格,又要编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这的确是个难题,但经过一番研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这部书形式上统一,内容则多样,真如 杂树生花,群驾乱飞,开创了杂家体例.
为了提高作品质量,防止抄袭现成之作,吕不韦又想出一招.公元前239年的一天清早,咸阳城较往日热闹得多,人们纷纷赶往市区,并且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原来咸阳市门上挂着《吕氏春秋》的书稿,旁边有一大堆钱,告示宣布:如有人能对《吕氏春秋》改动一字者,将千金拿走.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站在市门前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终无一人?quot;千金取走.其实,并非书中不可改动一字,而是人们不敢改动,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告示只不过是吕不韦吹嘘的手段罢了.
4、饮鸠自杀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二十一岁了,他己经成年,只要举行过加冠礼,他就可以亲政了.
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本相安排.
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理完朝政,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太后原本是邯郸姬,是吕不韦的老情人,她风流成性,盗意淫乐,肆无忌惮.可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而且因为一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冷淡太后.为了摆脱淫妇的纠缠,吕不韦只得把太后的另一位旧情人寥霭找来顶替自己,把寥霭以假宦官的身份安排在甘泉宫,日夜陪太后纵情欢乐.
不久,得了长信侯封号的寥霭,爵位、食邑的待遇及地位完全可以与吕不韦相抗衡了.寥霭陪伴在太后身边,势力一天天膨胀,在秦国大有超过吕不韦之势.出身于市井无赖的寥霭,虽不乏政治上的野心,但除了取悦太后的房中之术外,本无任何才能.他靠太后庇护暴发,建立私党,但其劣根性是无法改掉的.与太后纵欲之后,就在宫外为非作歹,惹得满朝上下愤满不堪.随着羽翼丰满,他也想谋权夺位,而且与太后生有一个儿子,密养在深宫中.但他也预感到自身的危机,一方面与吕氏集团对立已趋于白热化,更重要的是,秦王政己二十一岁,可以亲政了.若不能在秦王亲政前控制局势,不仅要败在吕不韦手下,而且有被秦王铲除的危险.
寥霭、太后、吕不韦、秦王政此刻都在紧张筹划个人的事,顾不得前线的胜负,一场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公开进行.
公元前238年,当秦王政在雍城举行加冠典礼时,寥霭知道自己与太后的秽行及叛乱的图谋己被发现,于是趁咸阳空虚发动叛乱,利用太后的玉玺调兵.可是秦王政早有准备,寥霭的叛军还没出咸阳,就遇到由雍城开来的秦军.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寥霭被车裂于东门之外,并被灭了九族.太后则被减了俸禄,收回玺印,软禁在最远的雍宫域阳宫中.
公元前237年,在寥霭叛乱势力被镇压下去,吕不韦集团的势力尚未被触动之际,秦国又发现了奸细.秦国一直未察觉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是来执行 疲秦计划的.郑国人秦修水渠,乃是韩国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阴谋.于是秦王发出逐客令,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李斯力阻秦王逐客,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后被秦王政接受而撤销 逐客令.
公元前237年农历十月,秦王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等到后来,齐人茅焦劝说秦王到雍宫将太后迎接回咸阳,而将吕不韦遣发到河南的封地去了.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广交宾客,各国诸侯使者络绎不绝,去拜访他.秦王政害怕他叛乱,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斥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害怕被杀,于是饮鸠自杀了.
其他回答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秦王赢政以果敢的态度处理了嫪毐集团的叛乱。嫪毐事件第一次展示了秦王嬴政处理问题的魄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吕不韦。公元前253年,辅佐了秦国两代国君的吕不韦在自己的食邑河南洛阳饮鸩自杀。这位以经商起家,以政治投机为手段而走上秦国相国之位的吕不韦为什么要自杀?嫪毐事件与吕不韦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是从秦王赢政的加冠礼开始讲起,因为吕不韦的自杀...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史记赏析》简介如题,要求不超过100字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奇书,又是一部精妙的文学巨著,在中国小说和散文的发展历史中都产生过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正因为此,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今天读来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专门为中学生朋友改写的《史记故事》,整体上完全按照《史记》的框架,把文学性最强、撰著最精彩,意义最深邃的人物传记部分译写成人物故事,同时兼顾到书和表的内容.这样写为的是忠实地展示《史记》的叙述风格,又能充分表现《史记》的艺术魅力.希望这部《史记故事》,使中学生朋友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从历史上那些神采各异、睿智闪烁的先人事迹中学到人生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也能从《史记》妙不可言的人物刻划中增长作文的能力
问题2:史记的人物评论怎么写 我要方法最好有现成的2篇作文 不过最重要的是方法~[语文科目]
你是问都有谁阿,还是重点介绍阿?
挑重点介绍几个了: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寥霭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高祖为人奸诈,流氓,无耻,卑鄙.但善用人,终统一天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太仁慈,而且不可谏,不信别人,太多杀戮,终自刎乌江.
夏本纪太略,无人可分析.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
王.
项羽多虑,喜欢怀疑别人.所以败给高祖.
太史公笔下生花,不被世俗所污染.
高祖虽残忍,但任人唯贤.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王.
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 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 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 相连.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公孙 弘、主父偃都以伐匈奴,通西南夷为非,曾上书谏止,他们二人传记列在卫青、 霍去病之后,接着是《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传 记在《西南夷列传》之后,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使几位 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 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 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 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 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的交欢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 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事迹,可谓以类相从,是合乎逻辑的归纳;通过叙述这四位将相的事迹,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 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张丞相列传》是以御史大夫一职联缀诸人,其中 的传主有张苍、周苛、周昌、赵光、任敖、曹窟,他们都曾任御史大夫,最后又 以张苍任御史大夫终结,勾勒出了西汉前期御史大夫任职情况的变迁轨迹,涉及 一系列相关的事件.《酷吏列传》叙酷吏十人,错综联络,总成一篇文字,宁成 传附郅都事,称宁成治效郅都;张汤传附赵禹事,义纵传附宁成事,杨仆传附王 温舒事.各传之间血脉贯通,前后回应,全面地反映了始于景帝而盛于武帝的酷 吏群体.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 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问题3:求 评论史记里的人物 1000字,急
林冲身上,似乎有《三国》中三个人物的影子:相貌如张飞,身手如赵云,一开始忍辱求全的性格象刘备. 说到林冲有像张飞的地方,有人也许会感到突兀,觉得《水浒》中那个谨细而能忍辱的禁军教头,和《三国》中性如烈火、暴躁鲁莽的猛张飞实在挨不上,要说李逵像张飞还差不多.但列位看官当还记得林冲的绰号是什么,是“豹子头”,第七回中他一出场,就说他的相貌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和《三国》中所写的张飞相貌“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完全相同,就连兵器,也和张飞一样,是与其相似的冷月枪,此外第四十八回林冲出马擒捉扈三娘时,书中也有诗说“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这些都说明,《水浒传》的写定者一开始可能是想把林冲写成“水浒版”的张飞,甚至还可以推断,在我们今天已见不到的《水浒》成书前早期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里,说不定林冲真就是个张飞型的人物(《大宋宣和遗事》里有林冲的名字,绰号就已经是“豹子头”,但没有他的独立故事),但到《水浒》成书时,已经有了个猛张飞型的黑李逵要写(在晚期水浒题材的元杂剧如《李逵负荆》里,李逵形象已与《水浒传》中的十分接近),于是,就重新写了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人生故事,并在故事里寄托了一些有别于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些草莽人物故事的深沉情怀. 列位看官当还记得,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亡命山林之旅的,可以说,林冲是《水浒》中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水浒传》一开头便先后讲述了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王进和林冲--的颇为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是禁军教头,都武艺高强、无辜善良,都是很理想的国家良将,却先后被高俅这象他自己一脚踢起的气毬般轻飘飘直升到高位的无赖小人横加迫害,一个被害得远走异乡,一个被害得家破人亡,最后只得上演一出风雪山神庙血腥复仇,然后蹿入草泽.水浒故事的讲述者就是通过拿他们与奸邪无赖高俅反复对比,传达出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贤处下、不肖居上的黑暗的政治格局的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无奈与愤懑.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千百年来,在诗歌、戏曲、小说里,它不知被反复传写了多少次.因为千百年来屈原放逐的命运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岳飞风波亭的命运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水浒》中王进被逼逐的故事、林冲被迫害的故事和宋江最后被毒杀的故事,千百年来也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 这种“浮云蔽白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常被古人用来喻奸邪主政)的格局其实是专制时代永恒的问题.《水浒》通过讲述林冲故事抒发的正是对这浮云蔽白日的深广的忧愤,有了这种忧愤,并把它作为后来众好汉暴烈的反抗的背景和前奏,就使《水浒》这部“强人颂”提升了一层品格.因此,可以说水浒世界里风雪山神庙、林冲夜奔等故事的意味,和鲁智深、武松等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是迥乎不同的,它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及快意恩仇之外别抒怀抱,在水浒世界里独奏了一曲怨郁而又慷慨的悲壮之音. 另外,从更普适的意义来说,水浒世界里的林冲故事,还传达出中国人--尤其是有才干而善良的中国人那种深重的压抑人生的滋味. 林冲的被压抑,不仅仅是来自高俅这个身居高位的小人,而是来自各色人等:先是受高俅的陷害,几乎被问成死罪;死里逃生,发配上路,又被董超、薛霸两个人渣百计折磨,然后捆在野猪林,差点给一棍当头打死;到了柴进庄上,虽有柴进热诚相待,但仍不免一度得对趾高气扬的平庸之辈洪教头陪着笑脸;到了沧州牢城营,因拿银子稍慢,就被差拨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一切,林冲都逆来顺受,忍了,可陆虞候又来沧州追杀,终于,林冲忍无可忍,一幕风雪山神庙中,灵魂深处的“匪魂”,如睡狮猛醒,在漫天的风雪中,在火烧草料场的熊熊大火映过来的火光中,猛下杀手,血溅山神庙前的风雪大地,遗下一幅血红雪白的惨烈森冷的图景,而后,踏上了夜奔梁山的不归路.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4:对于史记的评论?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
当然,司马迁修撰《史记》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们对《史记》的具体学习中去体会了.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问题5:《史记》中的人物评论就是对《史记》当中的某一人物进行评论[语文科目]
人物传记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司马迁著《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大部分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虽然不能代替全面的历史研究.却能使历史研究大为丰富、深入而具体.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和史学本是一家.司马迁既是史...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