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52ij作业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3q软件_要提纲,3Q”,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 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 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以库兹巴斯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里主要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军事工业产品.
12、亚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次俄罗斯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且安全系数较低.管道运输是将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交通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公路和铁路;货运的两种主要方式:管道和铁路.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1.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汉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的不稳定.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七年级上地理复习题
自己去哪里看,官方的
问题2:好的加40分
一、选择题(将答案填在第二页的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以下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两极略扁的球体
2.甲地海拔400米,乙地海拔200米,则甲乙两地相对高度是( )
A.400米 B.200米 C.600米 D.4000米
3.下面四幅所示的地形中,代表山脊的是( )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 )
A.板块内部 B.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大陆内部 D.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带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6.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仰( )
A.佛教 B.基督教 C.犹太教 D.伊斯兰教
7.屋顶比较平,是因为( )
A.气温较低 B.气温较高 C.降水丰富 D.降水贫乏
8.下列描述中,属于气候的是( )
A.狂风暴雨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阴雨连绵 D.秋高气爽
9.一天中, 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
A.2时左右 B.正午12时
C.下午1时左右 D.14时左右
10.读图(1-2),在下面示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表达,不正确的( )
A.岛屿 B.海峡 C.半岛 D.大洋
11.中纬度与低纬度、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纬线分别是( )
A.0°和30°纬线 B.30°和60°纬线
C.0°和60°纬线 D.60°和30°纬线
12.下列各点中符合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
A.20°W 60°N B.0° 26°N C.180° 17°N D.19°W 15°S
1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14.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15.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
A.有无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B.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C.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有无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16.我国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指出分布在亚洲的下列各民族中,不属于黄种人的民族是( )
A.马来人 B.蒙古人 C.印度人 D.朝鲜人
18.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所属的温度带是( )
A.北寒带 B.热带 C.北温带 D.南温带
19.每年的9、10、11三个月,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景象是( )
A.农作物播种 B.酷热难当 C.农作物收割 D.大雪纷飞
20.比例尺较大的地图表示的( )
A.范围较小 B.范围较大 C.内容较少 D.内容较略
21.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欧洲
22.下图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状况的是( )
A.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 B.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
C.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 D.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
23.世界最大的岛屿是( )
A.格陵兰岛 B.冰岛 C.台湾岛 D.马达加斯加岛
24.澳大利亚属于哪个板块( )
A.非洲板块 B.大洋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
25.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26.下列比例尺能将地图内容表示最详细的是( )
A.1:500 B.1:5000 C.1:3000 D.1:10000
27.北寒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28.能更直观地看出某一方向上地面高低起伏状况的地形图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分层设色地形图
C.地形剖面图 D.政区图
29.下列节日中,济南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国际妇女节 B.国际劳动节 C.国际儿童节 D.中国教师节
30.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工业发展较早 B.农业发展较早 C.经济发达 D.终年高温多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最小的大洲是______.四大洋中最大的是_____,最小的大洋是______,纬度最高的大洋是________.
2.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
4.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的是______,绿色表示______,白色表示_______ .
5.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的___________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__________地区,终年严寒的____________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6.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相比较,是_______降水多.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两岸,形成了两种气候类型.东岸是 气候,西岸是 气候.
7.从全球的气温分布来看,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较:夏季______的气温高;冬季______的气温高.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读下图,回答问题.(9分)
(1)A、B、C三点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分别是:A ;B ;C .
(2)C点位于D点的 方向.
(3)位于西半球的点是 ,位于热带的点是 ;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点是 ,该点出现极昼现象时,B点是 季(节).
2.右图中,A处的地形是 ;B处的地形是 ;C处的地形是 ; D处的地形是 ;E处的地形是 ;(5分)
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图中各点表示的节气是① ; ② ;③ ;④ .
(3)教师节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点附近 (填数码).
问题3:旧金山市附近的硅谷是什么产业中心?
电子产品
问题4:不属于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是( )A. 俄罗斯B. 巴拿马C. 土耳其D. 沙特阿拉伯
世界上两大洲的国家有俄罗斯、巴拿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国家.由题意知,D沙特阿拉伯不是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问题5:七年级下历史地理复习题请给我七年级下的历史(第一单元)地理(第七章)复习题,要典型,有答案如果没有地理,只要历史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是第一单元,典型,有答案的 嗯,历史是川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