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52ij作业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2011诺贝尔化学奖_2011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什么而得”,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他发现准晶体.
当时这一发现违背当时科学界关于固体只有晶体和非晶体的分类理论,但谢赫特曼坚持维护自己的观点,以致被当时所在的科研小组除名.
其他回答
发现准晶体
10月5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舍特曼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看待固体物质的方式。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是谁[化学科目]
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问题2:20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是谁[政治科目]
以色列科学家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因发现 准晶体 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问题3: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化学科目]
1901-1910
1901年
荷兰雅克布斯·范特霍夫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德国赫尔曼·费歇尔
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瑞典阿累尼乌斯
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
英国威廉·拉姆齐爵士
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德国阿道夫·拜耳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法国穆瓦桑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德国爱德华·毕希纳
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
新西兰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德国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
德国奥托·瓦拉赫:
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1920
1911年
法国玛丽亚·居里
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
法国格利雅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法国保罗·萨巴蒂埃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
瑞士阿尔弗雷德·沃纳
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
美国西奥多·理查兹
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德国理查德·威尔施泰特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
德国弗里茨·哈伯
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20年
德国沃尔特·能斯特
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1930
1921年
英国弗雷德里克·索迪
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
英国弗朗西斯·阿斯顿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奥地利弗里茨·普雷格尔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5年
奥地利理查德·席格蒙迪
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1926年
瑞典斯维德伯格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德国海因里希·维兰德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英国亚瑟·哈登和瑞典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
德国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
1931-1940
1931年
德国卡尔·博施和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
美国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4年
美国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重氢(氘)
1935年
法国弗列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伊伦·约里奥-居里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6年
荷兰Petrus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
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英国沃尔·霍沃思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瑞士保罗·卡勒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
奥地利理查德·库恩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德国阿道夫·布特南特
对性激素的研究.
瑞士利奥波德·雷吉卡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1950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
匈牙利格奥尔格·赫维西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德国奥托·哈恩
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
芬兰阿图里·维尔塔南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
詹姆士·萨姆纳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美国约翰·那斯罗蒲和温德尔·斯坦利
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
英国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瑞典阿纳·蒂塞利乌斯
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美国威廉·吉奥克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
德国奥托·狄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1951-1960
1951年:埃德温·马蒂松·麦克米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发现了超铀元素
1952年: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
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
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
1954年:莱纳斯·鲍林
化学键的研究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
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年: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
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
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加洛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方法
1960年:威拉德·利比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1970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
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
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罗纳德·乔治·雷福德·诺里奇, 乔治·波特
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萨格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
1969年:德里克· 巴顿,奥德·哈塞尔
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
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1980
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
前者: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后两位: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杰弗里·威尔金森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
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
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 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
前者: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后者: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
1978年:彼得·米切尔
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 乔治·维蒂希
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980年:保罗·伯格, 沃特·吉尔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
伯格: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吉尔伯特和桑格: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1-1990
1981年:福井谦一, 罗德·霍夫曼
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年:艾伦·克卢格
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
1983年:亨利·陶布
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
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 杰罗姆·卡尔勒
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
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 李远哲, 约翰·波拉尼
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1987年:唐纳德·克拉姆, 让-马里·莱恩, 查尔斯·佩特森
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
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 罗伯特·胡贝尔, 哈特姆特·米歇尔
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
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 托马斯·切赫
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1-2000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
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 马里奥·莫利纳, 弗兰克·罗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 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博士, 理查德·斯莫利
他们发现了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 约翰·沃克尔,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
博耶和沃克尔: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斯科:离子传输酶的发现, 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 约翰·波普
前者: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后者: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
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00年:艾伦·黑格,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白川英树
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21世纪
2001-2010
2001年:威廉·诺尔斯, 野依良治, 卡尔·巴里·夏普雷斯
诺尔斯和野依: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夏普雷斯: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 约翰·芬恩, 田中耕一
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艾格瑞, 罗德里克·麦金农
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
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斯、理查德·施罗克
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问题4:怎么才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5个领域中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现新增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地球奖——对保护地球有突出贡献的人)
方法:
A.评奖基准: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诺贝尔奖的评选并非基于任何公认或众所周知的原则或标准,而只是基于诺贝尔个人生前的愿望和设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签署的最后遗嘱.诺贝尔遗嘱与奖金有关的部份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变卖财产应按如下方式处置:资本——由我的执行人投资于安全可靠之证券——应成为一个基金,其盈利应以奖金形式每年分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使人类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说的盈利应均分为五份,分配如下:一份应授予在物理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为各民族间的兄弟情义、为取消和削减常备军、为召开和促成和平会议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应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颁发;和平卫士奖应由挪威国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我的明确愿望是: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格者获奖.”
这部份遗嘱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执行起来有许多实际困难.因此,《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对遗嘱的相关部份进行了必要的阐释,补充了技术性的条款.章程于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九日由瑞典国王批准,此后根据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章程确认了遗嘱中的四个颁奖机构,认定“斯德哥尔摩的学院”就是指“瑞典学院”(Svenska Akademien,英译为Swedish Academy).各颁奖机构分别制定有关专项细则,各自负责专项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布,设立专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负责初选工作(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不另设初选机构),并选出委托人组成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会.由于许多重大成果并非在一年内就可以确认,遗嘱中规定的“过去一年中”的时间限制条件被适当放宽,在章程中被阐释为“最近的成就”或“最近才显示出重大意义的老成果”,但死者的生前成果不予考虑.对于文学奖,章程把“文学”定义为“不仅是纯文学”(诗歌、小说、剧本),“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其它文字作品”.
B.评奖机构:瑞典文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
1786年4月5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了“瑞典学院”.“瑞典学院”的正名既未挂“皇家”的头衔,也无“文学”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词,因此经常被人混为一谈,以为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一个机构颁发的.“瑞典文学院”是约定俗成的汉译,其基本任务其实并不限于文学,最初的重点甚至不在文学而在语言,主要是为了瑞典语言的“纯洁、活力和庄严”.瑞典文学院限定由十八名终身院士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没有一位女性.院士各坐一把有编号的交椅,终生固定不变.去世院士的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由于以往的重点是语言,因此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只是少数,这种情况只到近些年来才有根本改变.根瑞典学院章程,院士中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1896年,瑞典文学院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其功能才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作家被补选为院士,近年来终于超过半数,作为“文学院”终算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一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 ,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 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例如,马悦然教授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多年来最极力推荐的候选人一直是中国流亡诗人北岛,他以第一时间翻译北岛诗稿,使其瑞典文译本比中文原本出版得还要快而多,但至今没能使多数院士认同他的推荐.2000年的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胜过北岛的客观优势,很重要的就是其作品的译本语种较多,尤其是以受西方人公认为优美语言的法文本居多.还值得一提的是,马悦然教授并非现任评委,对评选结果的影响,未必有许多人猜想的那么大.对评选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往往是评委主席和文学院常务秘书,前者负责初选,后者负责决选.
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文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1989年,瑞典文学院内因这类问题爆发了二百年来最大的争议,以至有三名院士愤而辞职,其中还包括文学院前任常务秘书(1977年至1986年)兼诺奖评委会主席(1981年至1987)居连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当时两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起因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 鲁西迪而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文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是支持鲁西迪的,但是多数院士仍然以文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了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因此,三名异议院士公开宣布退出文学院,尽管文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文学院的活动.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们的后尘,因类似原因退出文学院活动.此后,文学院开会时,十四名院士只能面对四把无人就座的空交椅.去年,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学的拉尔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十年的交椅.因此,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15名院士选出的.
C.提名和评选程序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1. 资格确认: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2. 初选: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3. 复选: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4. 决选: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5.颁奖公告: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和平奖得主由挪威国会主席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其它奖得主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诺贝尔奖每个得主除了得到一张奖金的支票外,还得到一张奖状和一块塑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这样的事发生过三次,其中两次是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法国哲学大师让-保尔·萨特(1964年).
问题5:诺贝尔化学奖是什么?为什么叫诺贝尔化学奖[政治科目]
诺贝尔奖(Nobel prizewinnersin chemistry)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