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竹枝词刘禹锡_诗词高手注意,小的在此有一问题急求刘禹锡的柳枝词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柳枝词(原文附翻译)
柳枝词 唐·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故地重游,有杨柳沿着清江两岸迤逦.
可我看不见,一切都永久地定格在了二十年前,板桥送别,一低头的温柔,从此倾倒半生.
那朱唇皓齿的女子,到底是去往了何方呢?
我无法获知你音信何在,我只能在这儿徒然地将你等待.
自己翻译的,可能风格上不太符合老师的要求.意思上是差不多的.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刘禹锡 竹枝词 最好是词语的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问题2:竹枝词 刘禹锡 的注释要注释[语文科目]
【译文】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注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竹枝词
-清--潘荣陛
新鸢放出万人看,
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
一行飞上碧云端
问题3:刘禹锡的竹枝词意思是什么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扇始到金[语文科目]
拜托,你到底要哪首诗的意思呀?
你补充的那是刘禹锡的《浪淘沙》.
算了,都给你吧.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大意是: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大意: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问题4:竹枝词刘禹锡赏析[语文科目]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其二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问题5: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
竹枝词的特色
【诗文欣赏】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诗中的长安,指北京.知单,指请柬之类.清代北京,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见了“知单”便为难起来.这首竹枝词以“为难”的通俗语入诗,生动地刻划出百姓市民们无可奈何的心态.
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
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
一句叫卖声入诗,街头小贩的形象活灵活现.
南昌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
夜半呕哑拨橹声,菜佣郭外听鸡鸣.青菘、碧蒜、红萝卜,不到天明已入城.
诗明白如话,把卖菜小贩起早搭黑地辛苦贩运,写得十分逼真.
芒鞋草笠去烧畲,半种蹲鸱半种瓜.郎自服劳侬自饷,得闲且摘苦丁茶.
这是江西山区的竹枝词.蹲鸱,即芋头.苦丁茶,是野生山茶.诗以一位青年劳动妇女口吻,叙说这对青年夫妇过着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区劳动生活.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朱熹也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竹枝词正是以容俗为特色.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第二首云: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的一、二、三、四句起头都用平声不合格律.依此推以下七首都不完全合律.
白居易的四首竹枝词中也有一首不合律.
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白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清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
这里特别应提及的是,竹枝词格律宽泛,并未破坏诗的韵律美.相反,从刘、白以来,历代诗词大家都喜欢它,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关于竹枝词的韵脚,大量作品沿用平声韵.但也有押仄声韵或平韵仄韵间用的.如苏轼在忠州作的九首竹枝词,有平有仄.如咏屈原:“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阗、原、年押平声韵.其咏项羽一首云“横行天下竞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事、涕、地皆为仄声韵.从诗式上看,竹枝词以七言四句为常体,但也有五言四句作为别体.如清袁枚有《西湖小竹枝词》五首,均为五言.其一云:“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见城门恶”.
(三) 诗风明快,诙谐风趣.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明人颜继祖谓,竹枝词“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秣陵竹枝歌》序).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序中也说:“思竹枝取义,必于嬉笑之语,隐寓箴规,游戏之谈,默存讽谏”.的确如此.好的竹枝词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
比如,《清代竹枝词》有一首写北京六国饭店的.该饭店即今北京饭店前身,清末建造.
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红顶花翎指清代官吏,诗中说这座外国风味的饭店,珍馐异馔,都叫不出名字.然而外国客人却来得很少,清廷大吏们倒天天来.辛辣地讽刺清廷的腐败.
庚子,义和团事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清廷大吏们纷纷携眷逃出城外,有一首竹枝词写了这种场面:
健儿拥护出京都,鹤子梅妻又桔奴.都道相公移眷属,原来小事不糊涂.
大事不糊涂改成“小事不糊涂”,就把只顾家不顾百姓,只想个人安危,不管国家兴亡的清廷官吏嘴脸,刻画得一览无余.
还有一首借傀儡戏而痛骂清代统治阶级的竹枝词:
朽木难雕从古说,添些粪土捏成坯.自经妙手施丹垭,尽属封侯拜将材.
这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全然不着一个脏字,却把清代腐朽的统治者们骂个痛快淋漓.竹枝词反映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有不少写得极有风趣.《西湖竹枝词》有一首写男女恋情的:
又道芙蓉胜妾容,都将妾貌比芙蓉.如何昨日郎经过,不看芙蓉只看侬!
诗中以姑娘的口吻问自己心爱的人说:“你不是说芙蓉比我漂亮么,那为什么昨天经过这里时,你只瞧着我而不看芙蓉呢!”芙蓉,即荷花.两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逗情的心态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极有风趣.
《北京清代竹枝词》有一首写北京致美斋的风味小吃的:
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把致美斋馄饨之好,写得有滋有味,幽默俏皮,令人垂涎.
竹枝词诙谐风趣的风格,成为它与律、绝体诗的区别标志之一.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之中,化精深入平淡,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从而使它独具魅力,成为历代诗人所学习和追求的目标.所谓竹枝词的“味道”,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四)广为记事,以诗存史.诗与史相结合,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竹枝词缘于纪事,举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可以认为,竹枝词所反映的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竹枝词使诗词的功能得到了广阔的开拓.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里特别应提到竹枝词一向有注文的传统.每首诗后加小注,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既可加深对诗的理解,也是对诗的补充.历史学、社会学研究者们,常常发现在正史里记载简略,或没有记载的,却往往从竹枝词里找到重要史料.那些简明注文与优美的诗歌,相互印证,相互呼应,达到相得益彰的地步.
比如,《清代北京竹枝词》里有一组《都门纪变百咏》,是当时住在北京的两个外地人目睹义和团进京和八国联军侵略京城的情形而写出的.《纪变百咏》每首诗后都有注文、文字简洁,生动具体,实为一组庚子京师目睹记,成为史料翔实的历史见证.
初起山东多义民,忽延保定忽天津.俄惊辇下纷纷遍,真似神仙会驾云.
诗后小注云:“团民起于山东,直隶接壤之处,延及保定、天津,今年三月间,流入京师,胁从益众,踪迹飘忽,相传有驾云之术”.
玉府门前大纛高,黄巾夹路怒提刀.神仙符箓无凭准,误把京官当二毛. 义和团进京后,据注云,在诸王贝勒府第,设立神坛,门前高建大纛,上书“替天行道,奉旨义和团”等字样.有某京官,携眷逃出城,被团众发现,误当二毛子,拥至坛前,烧香焚表,才得获免.
才过杨村半日程,一千精锐泰西兵.赴援无计通前路,陷入重围不放行.
外国借口义和团反“洋教”,烧天主堂,派一千精兵从天津登陆欲占北京,行至杨村被义和团包围不能前进,被迫返回天津.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义和团在北京一律取消洋名、洋文、洋书.《都门纪变百咏》以诗史相结合,详细记述了这次事变的全过程,精心雕镌一些重要细节,有日有时,有人有地,写之凿凿,读之唏嘘,慨叹不止.
又如,清末宣统二年(一九一零)四月,长沙出现枪米风潮.当时由于米价暴涨,百姓齐集巡抚衙门要求平抑粮价,官军开枪,死伤多人,愤怒群众放火烧了衙门,湖南巡抚逃跑.这次风潮,对濒临危亡的清政府给予很大打击,第二年辛亥革命,满清政府垮台.近人杨世骥编《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中收入了当时人写的七十四首竹枝词记其事.其中一首云:
鸿飞中泽起哀鸣,抚慰无言粜不平.百姓只缘官逼乱,新军弹压动枪声.
诗后注云:“军队抽枪上刺刀,戮伤数十人,众拆照墙砖块抛掷,岑抚下令开枪.一时哭声震天”.作者愤怒地道出这次事变是官逼民反.
清末苏曼殊在他的小说《断鸿零雁记》里留下七首《捐官竹枝词》、是揭露清廷腐败吏制的.清末有一种制度,凡是为赈灾、河工、军需捐款的都可给官做,谁捐的钱多,谁就可以做大官.实际上所捐的银钱都饱入上级官吏的私囊.如有一首写道:
工赈捐输价便宜,白银两百得同知.官场逢我称司马,照壁凭他画大狮.
同知,是知府的辅佐官员,司马是对同知的尊称.得了同知,可在家门外的照壁上画狮子一以做标示.
《捐官竹枝词》中还有:“便宜此日称观察,五百光洋买得来.”“一万白银能报效,灯笼马上换京卿.”等等.以数字入诗,在纪事竹枝词里常见,有的成为珍贵的科技历史数据.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