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行道树教案_短文两篇 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 的教案要好一点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7 短文两篇
课文研讨
行道树
一、整体把握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第一次真好
一、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说到许多个“第一次”,作者总结自己的感受,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本题缩小口径,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引导探究,把握课文主旨.第1题,探究“忧愁什么”,要联系上文内容.
1.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3.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本题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可以从革命事业、国防事业、科学事业、教育事业等方面去想.
2.讲述时记录一下,打个分数,评起来就准确了.
3.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设题目的是防止课文的负面影响.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题旨,问一个“好在哪里”
全文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心,就能够把握“好”的具体含义.
四、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结尾,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探究写作意图,可以根据结尾这样设问: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深入一步,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行道树》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
3.朗读.
4.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3)合作研讨.
研讨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二)《第一次真好》
1.默读《第一次真好》.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不可磨灭
3.朗读练习.
4.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有些语句有疑难,当然必须探究明白.
(2)合作研讨.
——“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3)全班交流与小结.
(三)语言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冉冉升起.
(4)一_____________硕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7)________________给___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回味无穷.
(11)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有关资料
一、张晓风散文创作历程(楼肇明)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在这里,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是一个高度凝练传神的概括,“腕挟风雷”是对“亦秀亦豪”之“豪”所作的补充和说明.英国女作家伍尔芙指出:“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这一男女双性气质的组合理论极富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民族历来就偏向于柔弱的阴性思维,一部中国古典散文史,韩海苏潮以外,满眼芳草萋萋的阴柔之美.
在回溯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历程之前,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它们如同扇形的平原那样,渐次其旖旎的,且愈往后愈显宏阔的山光水色;它们是一个渐次,时有回溯,不断递进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在思想艺术境界上不断涤滤和调整,不断加深和拓宽其“视界融合”的过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姑且打一个以偏盖全的俗套比喻,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在我看来,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帮忙找找初一课文《短文两篇》(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的教案[语文科目]
http://www.govyi.com/chuzhongjiaoxue/chuzhong/chuzhongyuwenjiaoan/200705/4766_8.shtml
http://www.edudo.com/ziyuan/0604/12210.asp
问题2:短文两篇 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短文两篇从文学体裁看都是( )[语文科目]
散文
问题3:初中课文《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1.写出下列各句用到的修辞手法:A.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语文科目]
A.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 排比)
B.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比喻 )
C.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著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举例 )
2.填空:
(1) 《行道树》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文中的“《行道树》”象征了无私奉献者,本文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境界.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那么经历也越多,感受也越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问题4:短文两篇行道树教案[语文科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 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学会在集体中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领悟文章中心,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 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越来越发展了,只是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这是为什么现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不但没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在“增大”,这是为什么?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上海一个共产党员残疾人,在摆渡时不慎将轮椅驶进了黄浦江里,渡船上站满了渡江的人,但竟无一人跳进水中将他救起.一某晚报载,一儿童溺入湖中,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他的同伴跪在地上求叔叔阿姨,求过路的好心人救救那正在挣扎的不足十岁的儿童,人群中竟有人喊出救小孩必先拿出80元人民币来,但终因无现金兑现,岸上的人就像看电影一般看着儿童沉入湖底.两个多么惨不忍睹的场面啊!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的英灵而长眠在黑沉沉的地下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
(板书课题及作者),看作者给我们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二、研读《行道树》:表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堕落(duò):
⑴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⑵ 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堕,落、掉.
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牙龈(yín)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种多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lán):
⑴贪得无厌(含贬义);
⑵不知满足.
冉冉(rǎn):慢慢地.
苦熬(áo):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2、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指名让学生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教师归结:
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
3、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
⑴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
⑵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
⑶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⑷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4、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在作业本上发挥想像用画笔创造性地勾画行道树的形象.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自己解说自己的构思.
三、研读《行道树》: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
教师明确:
哲理性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2、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⑵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⑶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⑷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⑶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研读课文,揣摩、交流语句上的疑难.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有:
⑴第2语段中“堕落”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⑶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
⑴“堕落”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⑵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它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⑶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问题5:短文两篇课后题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政治科目]
我们刚学完=C=
不知道你问哪些题?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