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荆轲刺秦王 教案_《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1 的教案详细一些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荆轲刺秦王》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积累 ? 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 ? 鉴赏: 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 ? 领悟: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
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 ? 探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
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
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裕瓿煽翁媒萄А9逃敕椒ㄈ缦拢?br>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 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
(三)重点段落感知
1、我想大家都急于想了解荆轲此人,是吧?那么,在了解此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片段剧组同学为我们上演文中精彩而又悲壮的一幕.有请片段剧组同学.
课本剧表演:荆轲刺秦王一幕(三至五分钟)
2、感谢片段剧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的精彩表演.我想下面的观众们肯定还意犹未尽,此时的演员们也想听听你们的心声. 请问:你觉得此剧中的角色演得怎样?为什么?(在座同学稍微点评)
谢谢观众们真挚的发言.(老师对演员做简单的点评)然后问扮演荆轲这个角色:你为什么要刺秦王?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恐惧要求荆轲解决此况.(这问题点出了当时的形势)
3、荆轲是在这种形势下刺杀秦王的.好,刚才同学们所演的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部分.现在让我们随第二组同学的读书声再去感受这一场面,有请第二组同学,请读课文15 、16自然段.感谢第二组,你们读得很好,读出了这一紧张的场面.在这部分需要我们掌握以下实词和句式:(幻灯片)
(以下词句通过做练习方式学生自主完成)
实词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②群臣怪之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
③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⑤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句式:
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中心词(群臣)+定语(侍殿上)+者,“者” 字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省略句: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惊心动魄.课文中还有其他较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应该是哪一段? 明确:第九自然段——易水诀别,我们现在一起随着音乐朗诵这一自然段. 提问:这段中的“前”字是什么意思,“和”怎么读,请从文中找出定语后置句.
明确:前,上前,名词作状语.(幻灯片)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幻灯片)
请问: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氛围,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音乐的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的气氛.
(四)课文研究探讨(分组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于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以上的内容并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投影荆轲这个人物)
提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幻灯片投影刺杀场面)
小结: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的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六国论》(苏洵)有一句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也就是说由于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五)作业:背诵 “易水诀别” 一段.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笔者认为,这些新的理念已很好的融入此案例中.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课本剧的编写、表演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改写好课本剧,就必须充分研读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文中人物形象.为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研读教材,这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目的.此外, 编排课本剧和分组评述或辩论都体现了合作精神.另外,为能参选胜利小组成员必须一起研读教材,方能写好剧本,做好评述,如没有“合作”精神是难以成功完成的.此外,学生们不仅用心研究教材,而且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这种探究精神难得可贵,且让他们有不少收获.
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教学不仅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在落实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如文言文字词句的自主完成,剧本的编排,演员的出色表演,还有同学的精彩评述,唇枪舌战的辩论.笔者认为,学生们对这一堂课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此外,本课教学虽只用了一课时,然而学生在课前作了大量研读、探究工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探求知识的习惯和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带给他们了快乐,增长了见识,并且富有成就感.
三、预设与生成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质疑: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本课教学,亮点不少,但也存有不足之处,活动的安排没能做到人人参与其中,少数同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改善其不良情况,这是笔者正在索的问题.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其人?
正确分析评价荆轲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二、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三、有人认为: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荆轲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
柳宗元谴责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匹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促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看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以被扣上“恐怖主义”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西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是不是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呢?
笔者不禁想起了中学时语文课堂上的“荆轲刺秦”教学,语文教师其实根本不会考虑得如此之详密,也管不了那么多,基本上一致的看法是赞扬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其实这种行为在任何时代背景下,虽然常常表现为软弱者的无奈行为,但是往往却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可能会把问题弄的更糟糕.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当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要人去重庆同蒋介石国民政府会谈,期间国民政府就曾有暗杀毛泽东的阴谋,不知何故,最后不了了之了.做一个最坏的假设其实也不为过:即使毛泽东等要人遭遇不测,这能从根本上挽救国民党在全国的颓势吗?显然不能.中东今天的动乱局势,以色列与美国显然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但是阿富汗拉丹集团策划的撞楼行为,现在看来也没有实现他们的既“险恶”又“善意”的目的,所以这种方法绝对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话题扯远了,谅解!由于国人历来有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再加上对秦始皇其人印象不好,只知道他焚书坑儒,搞文化专制,“压迫知识分子”,修长城累死千万老百姓,再和孟姜女寻丈夫不成,于是悲痛万分而哭倒长城联系在一起,他的罪过就更大了,于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剧也应运而生了.大导演陈凯歌拍摄的一部《荆轲刺秦王》,铿铿烈烈,催人泪下.于是大街小巷的人都知道荆轲是一个英雄,浑身充满着坚持已见的义无返顾的决绝,即使毁灭自身也不损大义的正气,并以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慷慨高歌传诵千古,而往往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评判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由此出发,撇开学术上的对“历史学”分类不谈,笔者认为历史学其实还可以分成民间的历史学与学院的历史学两种,区别往往在于前者侧重于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而后者往往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做出判断.在学院的历史与民间的历史的较量上,学院式的历史往往“势力范围”很小,再加上现在的历史剧(尤其是戏说的历史剧的泛滥)盛行,学院式的历史就显得更加软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课堂教学,对荆轲的态度,很明显持的是同情和赞扬的态度,无疑又是民间史学的反映.不管是否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学生对荆轲刺秦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正是我们历史教育所要正视的艰巨问题.
问题在于,学院式的历史评价在这一点上往往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荆轲刺秦发生摩擦.如何综合不同学科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评价荆轲及他的“刺秦”行为,当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课程改革基本上表现为学科课程的“单兵作战”,加上我们的课程改革专家对不同学科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部分关注不够,于是这样一个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一直被“束之高阁”.
让人钦佩的是,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观点给人的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他果断指出,在策略和手段上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还明确指出这种个人恐怖行为乃是一种“短计”,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杀手,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代价虽然不是燕子丹所要考虑的,但是能否换回理想的结果,燕子丹似乎考虑的很少.
笔者认为,柳宗元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的记载,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花费的本钱非常大,而终于以失败告终.所以柳宗元对荆轲的“刺秦”行为的评价:“勇且愚”是很有分量的.
但是荆轲决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主义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凭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特别“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于是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
从司马迁为荆轲立传以后,历代的文人骚客无不抒发类似“咏荆轲”的诗歌.以表示对中国历史上这位著名侠客的景仰之情.遗憾的是像柳宗元这样大胆果断,不落窠臼地否定荆轲的诗歌还是很少.常见的总是肯定荆轲义无返顾的“刺秦”壮举,借以表达诗人对秦王朝暴政的抗议,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其中很有代表的一首.诗人可以只管表达自己的某一意图: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于是突出历史上的某一方面而不及其余,那是文人骚客的职业权利,可是在我看来,这并不属于对历史的解读,而是仅局限在文学层面上的解读.这种推理是有历史根据的: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腐败,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政治抱负.另外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注意:荆轲刺秦在前,秦始皇的暴政在后,我们不能因为憎恨秦始皇的暴政,就怀着“复仇”的心理而肯定荆轲刺秦的合理性以及正义性.
这里很自然就产生了如下的矛盾:语文教育和历史教育两种学问体系下,两种由于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分析而使学生获得的解读的教育效果相差太远,甚至有尖锐的冲突.这是不是反映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尚存在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却依然还在起着破坏作用的弊端,但是尚无人感觉到?无论是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荆轲“刺秦”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到底能产生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往往太过于乐观了.我一直做这样的思考:我们怎么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而一味地去称颂荆轲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革命的乐观主义”呢?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个乱世的社会里,毫无原则的使用武力,会使得动荡的局势更加混乱.在一个盛世里,那纯粹就是非常讨厌的东西.侠客在明、清以后,逐渐消失.而到了近代随着热武器的普及,那种生活就更加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武侠文化在制度和法律不完善的时代,大有市场,但根据时代和科学的进步,却只有消失的一种出路.这种见解是很深刻的,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思考.
简言之,我觉得柳诗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更靠近些,柳宗元对“荆轲刺秦”的历史解读,根本上符合我们今天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趋势.其实笔者也深知,如上之思考,还不成熟,极易引起争论,但还是敢于拿出来,权当抛砖引玉吧!并诚恳企盼大家的讨论、批评和指正.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荆轲刺秦王教案[语文科目]
课前导入 “荆轲刺秦王”曾经被搬上荧幕,观众往往会对荆轲英勇的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一事件在史书中也是有记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
问题2:高一文言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里荆轲在等谁
莫非是叶问?或者是奥特曼?
问题3:高中必修一人教版《荆轲刺秦王》哪里到哪里是易水决别一段[语文科目]
就只有第九段 太子及宾客---到终以不顾.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一段
问题4:英语翻译附带课后答案最好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秦国的将领王翦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又挥师向北掠夺土地,一直到达燕国南部边界.
太子丹非常害怕,于是拜见荆轲说:“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要长久服侍您,难道能做到吗?”荆轲说:“即使没有太子说的这番话,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不过)现在前往秦国没有信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如今樊将军这个人,秦王正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的封地悬赏征求他的首级.如果真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见我,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由于处境艰难(才)前来投靠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你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便私自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残忍了.将军的父母以及同族的人,都被杀死了.如今又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悬赏征求您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樊将军仰面朝天长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用(它)解除燕国的灾难,并且能报将军的仇,您看怎么样?”樊於期便上前说:“您有何高见?”荆轲说:“我想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并且好好接见我.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樊於期听了,便裸露出一条臂膀,紧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正是我日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今天才听到(您的)指教!”(说完)就自杀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驾车前往,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悲痛万分.事情已经如此,(太子)也没有办法挽回,于是收敛了樊於期的头,用匣子装上封好.
从这时起,太子便预先访求世上最锋利的匕首,访得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斤金买到它,让工匠用毒药水浸焠过.用人做试验,(只要)刺破一点点,人没有不立刻死掉的.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赴秦.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他在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迎着目光看他.(太子)于是让秦武阳作(荆轲)的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朋友,想要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在很远的地方(一时)没来(荆轲)为此留下来等(他).
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了,怀疑他有了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难道不打算启程吗?请让我先打发秦武阳上路.”荆轲生气了,呵叱太子说:“现在去了而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出息的人!今天拿着一把匕首进人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未走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打算一起去.现在太子嫌我走得晚了,那我就辞别了!”(荆轲)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他们)到了易水河岸,祭祀了路神,(荆轲)就上路了.这时高渐离敲打着筑,荆轲应和着唱歌,发出变徵的声调,送行的人们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离去啊不会再回还!”接着又唱出慷慨激昂的羽声,送行的人都瞪大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冲动着帽子.于是荆轲登上车走了,始终没有回头看一下.
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好话道:“燕王实在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动军队来抵抗大王,愿意让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和其他诸侯并列,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贡品和赋税,守住祖先留下的国士.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这番话,非常高兴,便穿上上朝的礼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赶忙用他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左右的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 于是(秦王)拔出剑迎战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于是举起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中在柱子上了.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任务无法完成了,便靠在柱子上笑,(他)两腿张开坐着傲视着对方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吓得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问题5: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翻译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有德行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头颅,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头颅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能听闻到您的教诲!”于是自刎.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头颅,用匣子封好它. 在这时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用人做实验,血沾湿衣缕.没有一个不立刻死的人.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舞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对视,于是叫秦舞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舞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很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的背上背着剑!大王的背上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