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且珍行_请问“往事已去不可追,今日即来且珍行”属于有记载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独醉天下》里有,"十年音讯两渺茫,一逢空留自嗟伤. 众里寻她终无望,千杯难销满愁肠. 昨日已去不可追,今日既来且珍行.履霜踏雪笑前生,海阔天高任纵横".
而在《且珍行》里是,"帝王将相俱往矣,恩怨情仇随风逝.往事已去不可追,今日既来且珍行".
都有一种像阿甘正传所说,不忘记过去无法新的飞翔的意味.过去的便让它过去,不用沾沾自喜或者悔恨不已,因为不可能重来,不可能再现,把握当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才是获得幸福快乐生活的真谛.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有关马的成语、诗句、俗语、历史故事、片段有关马的成语10个,分别解释并造句;诗句5个,并注明作者;俗语5个;历史人物故事2个,写出故事梗概;文学作品中两个描写马的精彩片段.数量够[语文科目]
成语是:老马识途,一马当先,一马平川,千军万马,单枪匹马,马到成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马革裹尸,悬崖勒马,万马奔腾.
造句和解释我就不会了,不过你可以找在线成语字典,会有的,
诗句也可以去找,我就不用在这边多费口舌了哈,我比较懒,望斑竹见谅、
俗语:人在衣裳马在鞍,风马牛不相及,(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驴唇不对马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历史人物故事:伯乐相马,秦琼卖马
梗概我不是太了解,不过可以查的,但是版主不让复制,就算了.
文学作品:房兵曹胡马,杜甫的
老马,臧克家的
ok
回答的不是太好,不过没有复制 ,应该符合版主的要求,望斑竹见谅……
问题2:字谜.接音的古诗 歇后语 对联 笑话.和汉字的历史
猜一个字 答案是:言
4个人搬个木头 ,猜一个字 答案是:杰
一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一人在内,猜一字 答案是:肉
一人挑两小人,猜一字 答案是:夹
一人腰上挂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 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交
一大二小,猜一个字 答案是:奈
一斗米,猜一个字 答案是:料
一月七日,猜一个字 答案是:脂
一加一,猜一字 答案是:王
一半儿,猜一个字 答案是:臼
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 ,猜一个字 答案是:汁
一百减一 ,猜一个字 答案是:白
一夜又一夜,猜一字 答案是:多
一个人搬两个土 ,猜一个字 答案是:佳
一个礼拜 ,猜一个字 答案是:旨
一家十一口,猜一字 答案是:吉
一家有七口,种田种一亩,自己吃不够,还养一条狗 ,猜一个字 答案是:兽
一根木棍,吊个方箱,一把梯子,搭在中央 ,猜一个字 答案是:面
一只牛,猜一个字 答案是:生
一只狗四个口,猜一个字 答案是:器
一一箭穿心,猜一字 答案是:必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猜一个字 答案是:府
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 答案是:汕
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猜一个字 答案是:秋
七人八只眼,猜一个字 答案是:货
七人头上长了草,猜一字 答案是:花
七十二小时,猜一个字 答案是:晶
七个人有八只眼,十人亦有八只眼,西洋人也眼八只,家母同样眼八只,猜四个字 答案是:货真价实
九十九,猜一字 答案是:白
九只鸟,猜一个字 答案是:鸠
九号,猜一字 答案是:旭
九辆车,猜一个字 答案是:轨
九点,猜一字 答案是:丸
二八佳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妙
二小姐 ,猜一个字 答案是:姿
二兄弟,各自立 ,猜一个字 答案是:竞
人不在其位 ,猜一个字 答案是:立
人有他则变大,猜一个字 答案是:一
人我不分,猜一个字 答案是:俄
人都到了 ,猜一个字 答案是:倒
人无寸铁,猜一个字 答案是:控
人无信不立,猜一字 答案是:言
八十八 ,猜一个字 答案是:米
八兄弟同赏月,猜一个字 答案是:脱
问题3:关于黄河的成语、俗语、诗句、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地理知识、环保、措施、展望希望有不少的[语文科目]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黄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形成地质构造史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之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黄河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情况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讯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工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开工,于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已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2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亿亩,增长了8倍,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3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灌区农业增产效益显著,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许多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棉基地.
黄河下游现共修建引黄涵闸94座,引黄灌溉和抗旱浇地面积达3600多万亩,平均年引水量近100亿立方米,豫、鲁两省沿黄20个地、市的百余县用上了黄河水.
黄河水资源利用范围,已从过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转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沿河兰州、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均以黄河为主要水源.农村2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也靠黄河供水得到解决.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岛)、引黄济卫(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共580亿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53%,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属较高水平.据综合分析计算,建国50年来,引黄灌溉、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亿元.
防洪历史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因此,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时期,从大禹治水开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余年,是黄河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条古河道.
黄河水神与灵物的传说
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体名称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与致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史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
他们说,有个叫冯夷的人,被黄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天帝听说黄河危害百姓,就封冯夷为黄河水神,称为河伯,治理黄河.
大禹,是国人最崇敬的历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为世人所无限敬仰.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真正意义却在于:首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真正创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黄河历1400余年无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后的黄河河道也被世人认为是最佳的河道,并长期影响着后人的治河活动.
伴随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有时也把大禹当作黄河水神来敬奉.
郑州一带民间有《河伯授图》的传说,说是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继河伯之后的黄河水神.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阁,阁内塑禹王锁蚊像,而且站在阁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黄河.开封城东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铜像.山东济南龙洞山,旧名禹登山,传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九曲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问题4: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谚语 俗语[语文科目]
古诗句:
1.李白《将进酒》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写出了黄河这从天上直到大海、源远流长的宏伟气魄.
2.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孟郊的《泛黄河》中也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
4.宋代王安石《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5.欧阳修的《黄河八韵寄呈梅圣俞》:“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
6.清代查慎行的《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俗语、谚语:
1.“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
2.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3.黄河清,圣人出
4.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5.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6.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7.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8.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9.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成语:
中流砥柱
鲤鱼跳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
海晏河清
河山带砺
问题5:求一份详细一点的有关历史或人物的词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都可)忘了说清楚,是要数量详细的,就是说历史上有关的有好多就要好多,内容我自己都清楚,只是一时想不完全。[语文科目]
【约法三章】成语典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补充:
【歇后语类】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成语类】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