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失踪的守望者_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和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这两篇文章的读后感(250字)[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罗布泊
如果人类再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影片中的场景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一上演,而地球上的所有河流也将会变成一个又一个罗布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如果它受到任何破坏,我们人类也不会好过.我们必须明白,人类和地球血脉相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它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再沉溺于眼前的利益中,“保护环境,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为了不让世界上的河流再重演罗布泊的悲剧,为了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美丽与希冀.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大芦荡
地般厚实的叙述方式、芦荡般飘荡的时代背景、风车般旋转的结构方式、芦花般洁白的人性世界,一起绘声绘色地编织成一部有关大芦荡的历史、一代人的命运,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首过往、了解大芦荡的视角,也为人类自身开掘了一架烛照心灵景深、灵魂纯度的了望镜.
作者无意追求当代文学多样的表达手法,他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叙述故事,他了解和熟悉大芦荡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大芦荡的一切似乎已经完全溶解在作者的血脉中.他的笔法让人相信他自己本是大芦荡的一部分,让人相信他作为代言人并没有多少野心,只想本分地将肚子里的故事记下来,让这个故事也成为大芦荡的一部分,便已足矣.有那么多故事和细节,作者便非常吝惜笔墨,连景物描写也极精少,偶尔在故事讲述中穿插几句,都是关于芦苇芦笋芦花的,点到为止,惜墨如金,勾人想象.
与景物相比,作者更关注人物的行为.比如开篇作者就选择了一场无奈的迁移和挑战.“富子哥扛着木犁,身子向一边倾斜,手里牵着牛绳,绳子绷得很紧,仿佛不是牛在走,而是他在拽着牛往前拖.”这场拉锯的特写,延长后接着一个长镜头,走投无路的一家三口,笨重的耕种家什,人群穿越盘旋的山谷,穿越凶险的狼狗阵,正向远处一个叫锅巴滩的地方奔赴.祖辈留下的筛子田日夜缺水,收成太少,养不活一家人.于是,父亲带“我”和富子哥到盐碱地上来种庄稼,可是在盐碱地种庄稼无异于在沙漠中寻找水井,牛和人同样遭受着贫瘠的打击,16岁的富子哥厚得像两片磨盘的嘴唇缄默着,眼神忧郁.文字的简净在这里又有明证,写到富子哥的沉默时,只用了一句话:“我坐在车网上,看牛,又看看富子哥,他几乎也成了一头牛.”这种全书多处用到的传神的白描手法,让人清晰而惊喜地看到现代文学的传统.
开篇讲到的耕种美梦的破灭并不是最可怕的,这片被人遗忘的盐碱地现在居然成了土匪出没的地带.土匪走后,接着到来的日本侵略者更加惨无人道,烧杀抢掠,在这片土地上犯下滔天罪行.人生如刀,命运无常.善良的黑翠逃避不了做土匪女儿的命,后来遭人强暴惨死;手巧的莲子姐被活活剁去了三个手指头;外婆最后的愿望就是住进棺材的“木屋子”,临终前却眼睁睁地看着“木屋子”被鬼子抢走;丑丑娘吃粗粮时划破喉咙导致无法进食而被活活饿死;婉姨亲眼看着妈妈在野狗的厮杀下成为一堆碎骨,自己被人解救后又被卖作娼妓……
随着作家安静沉稳的叙述,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像化石般以文学细密的肌理向我们呈现.但这个厚实的故事并不是为时代立史,它最终指向心灵.黑暗时代下的大芦荡是无情的,但是活在这里的人们却是有情的,他们有着芦花般洁白美好的灵魂,经得起苦难的考验,在黑暗和沉重中,让我们不断获得希望的正是这人性的亮光.
小说第四章《石碑》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好.为了帮助来自胡庄曹的饥民,乡亲们纷纷解囊相助,那种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愿别人挨饿的崇高精神让人十分感动.父亲、富子哥的形象代表了大芦荡男人的本色,他们坚韧、勤劳、谦卑、善良、孝顺,父亲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在处理外婆和吴叔的关系中,他始终不求自己的益处,因此他感动了刻薄势力的外婆,拯救了处境堪怜的吴叔;他最终放弃了让莲子姐出家的想法,可见他不会悖逆他所隶属的土地;他让已近二十的富子哥上小学,可见他对知识的推崇和向往;他如土地般忠实,如鸽子般信守承诺,如芦苇般深深扎根于大芦荡.母亲、莲子姐等代表了大芦荡女性的本色,她们美丽、勤劳、善良、温顺、聪颖,表里如一,像水般依恋着大芦荡.甚至连动物也有了人性,犟牛为了解救在饥荒中的人们,自己一头撞向了沉重的石碾,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全家.
读着这些美丽的故事,你会发现作者本无意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他只想一个一个安静地叙述他们的生命,他熟悉他们,敬慕他们,热爱他们,他要用泪水和崇敬歌颂这些闪亮而普通的生命.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大概也能切实表达作者的心意吧.
其他回答
自己写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中,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联系相似的景象说明[政治科目]
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造,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的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的破坏.
作者呼吁我们拯救生态环境,提醒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
问题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和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这两篇文章的读后感(250字)[语文科目]
罗布泊
如果人类再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影片中的场景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一上演,而地球上的所有河流也将会变成一个又一个罗布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如果它受到任何破坏,我们人类也不会好过.我们必须明白,人类和地球血脉相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它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再沉溺于眼前的利益中,“保护环境,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为了不让世界上的河流再重演罗布泊的悲剧,为了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美丽与希冀.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大芦荡
地般厚实的叙述方式、芦荡般飘荡的时代背景、风车般旋转的结构方式、芦花般洁白的人性世界,一起绘声绘色地编织成一部有关大芦荡的历史、一代人的命运,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首过往、了解大芦荡的视角,也为人类自身开掘了一架烛照心灵景深、灵魂纯度的了望镜.
作者无意追求当代文学多样的表达手法,他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叙述故事,他了解和熟悉大芦荡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大芦荡的一切似乎已经完全溶解在作者的血脉中.他的笔法让人相信他自己本是大芦荡的一部分,让人相信他作为代言人并没有多少野心,只想本分地将肚子里的故事记下来,让这个故事也成为大芦荡的一部分,便已足矣.有那么多故事和细节,作者便非常吝惜笔墨,连景物描写也极精少,偶尔在故事讲述中穿插几句,都是关于芦苇芦笋芦花的,点到为止,惜墨如金,勾人想象.
与景物相比,作者更关注人物的行为.比如开篇作者就选择了一场无奈的迁移和挑战.“富子哥扛着木犁,身子向一边倾斜,手里牵着牛绳,绳子绷得很紧,仿佛不是牛在走,而是他在拽着牛往前拖.”这场拉锯的特写,延长后接着一个长镜头,走投无路的一家三口,笨重的耕种家什,人群穿越盘旋的山谷,穿越凶险的狼狗阵,正向远处一个叫锅巴滩的地方奔赴.祖辈留下的筛子田日夜缺水,收成太少,养不活一家人.于是,父亲带“我”和富子哥到盐碱地上来种庄稼,可是在盐碱地种庄稼无异于在沙漠中寻找水井,牛和人同样遭受着贫瘠的打击,16岁的富子哥厚得像两片磨盘的嘴唇缄默着,眼神忧郁.文字的简净在这里又有明证,写到富子哥的沉默时,只用了一句话:“我坐在车网上,看牛,又看看富子哥,他几乎也成了一头牛.”这种全书多处用到的传神的白描手法,让人清晰而惊喜地看到现代文学的传统.
开篇讲到的耕种美梦的破灭并不是最可怕的,这片被人遗忘的盐碱地现在居然成了土匪出没的地带.土匪走后,接着到来的日本侵略者更加惨无人道,烧杀抢掠,在这片土地上犯下滔天罪行.人生如刀,命运无常.善良的黑翠逃避不了做土匪女儿的命,后来遭人强暴惨死;手巧的莲子姐被活活剁去了三个手指头;外婆最后的愿望就是住进棺材的“木屋子”,临终前却眼睁睁地看着“木屋子”被鬼子抢走;丑丑娘吃粗粮时划破喉咙导致无法进食而被活活饿死;婉姨亲眼看着妈妈在野狗的厮杀下成为一堆碎骨,自己被人解救后又被卖作娼妓……
随着作家安静沉稳的叙述,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像化石般以文学细密的肌理向我们呈现.但这个厚实的故事并不是为时代立史,它最终指向心灵.黑暗时代下的大芦荡是无情的,但是活在这里的人们却是有情的,他们有着芦花般洁白美好的灵魂,经得起苦难的考验,在黑暗和沉重中,让我们不断获得希望的正是这人性的亮光.
小说第四章《石碑》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好.为了帮助来自胡庄曹的饥民,乡亲们纷纷解囊相助,那种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愿别人挨饿的崇高精神让人十分感动.父亲、富子哥的形象代表了大芦荡男人的本色,他们坚韧、勤劳、谦卑、善良、孝顺,父亲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在处理外婆和吴叔的关系中,他始终不求自己的益处,因此他感动了刻薄势力的外婆,拯救了处境堪怜的吴叔;他最终放弃了让莲子姐出家的想法,可见他不会悖逆他所隶属的土地;他让已近二十的富子哥上小学,可见他对知识的推崇和向往;他如土地般忠实,如鸽子般信守承诺,如芦苇般深深扎根于大芦荡.母亲、莲子姐等代表了大芦荡女性的本色,她们美丽、勤劳、善良、温顺、聪颖,表里如一,像水般依恋着大芦荡.甚至连动物也有了人性,犟牛为了解救在饥荒中的人们,自己一头撞向了沉重的石碾,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全家.
读着这些美丽的故事,你会发现作者本无意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他只想一个一个安静地叙述他们的生命,他熟悉他们,敬慕他们,热爱他们,他要用泪水和崇敬歌颂这些闪亮而普通的生命.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大概也能切实表达作者的心意吧.
大芦荡多了点,自己缩一下哈.
问题3:有关环境的文章的配乐、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sens的音乐都可以
还有宗次郎的
问题4: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200字)[语文科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有感
忽然想到要写下这些文字,或许那只是一个偶然的冲动,却又无法说清楚是不是还有一种难舍的情缘.
我没有亲见过这个古老而遥远的梦境,但我一直没有明白,这个沧桑千年的罗布泊,为什么总是成为我魂牵梦萦的痛.她总是以一种忧郁的姿态触痛我的柔弱而敏感的神经,或者以一种寂寞的方式深切入我流淌血液的心脏,让我澎湃,让我煎熬.
二
这是一段黑暗残酷的、为历史所遮掩和遗忘的岁月.我无法相像,楼兰和罗布,在中亚细亚阳光灼射下的这最后两滴水,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一种悲壮和苍凉完成最后的干涸.
在那漫长的几千年的岁月中,楼兰人携带着辉煌的绿洲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绽放着奇特的芳香,可是不知何时,她却无声无息的从这个世界消失,灿烂的辉煌被亘古无解的迷雾装点成永恒的凄美,朦胧着虚无缥缈的荧光,那或许是最具神秘的诱惑之光,在某个夜阑人静的不眠之夜,将人们期盼的思绪放大成痛苦苍白的追忆.
楼兰——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诗意的字眼时就不可抗拒地爱上了她.冰冷的太阳下,茫茫的黄沙中,那埋藏千年的誓言和着探寻者的一生固守的梦幻,被呜咽的风沙带去遥远的年代,让人窒息的空气像解冻了的河水瞬间弥漫心头.
永恒存在却难于触及的难道都是世界上最完美无瑕的东西么?司命在她美到极致时再梦一般让她消失,时间将刹那的美冰封成永恒,留给人们一个柔弱而朦胧的背影,留下一段充满遐想,使人回肠荡气的千古绝唱.缺失的文字难以诠释盛极一时的楼兰是什么样子,也许每一份有距离的美却允许我们放大千倍去臆想时空的距离.就像楼兰姑娘,我会竭尽心思去想像抑或思念她们在湖光中汲水的身姿,而今楼兰不在,我再也无从窥觑她们在楼台里轻歌曼舞的倩丽……
我无从探究楼兰消逝的原因是因为蛮荒暴力的摧残还是内在的失序,可是,她确实永远地消失了,滴落到奔腾的历史长河里,消失在浩瀚空旷的宇宙间,掩埋于一片茫茫的黄沙堆中.但这却是永恒,正如调皮的姑娘故意以惊鸿一瞥、回眸一笑的美让后人为之而倾心迷醉,魂牵梦萦.
三
以后的岁月里,孔雀河渐渐断流,罗布泊湛蓝的水线开始向海的中心撤退,最后干涸.她们――楼兰古国和罗布泊,无助地躺在那里,完成着她们沧海桑田的宿命.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伴随着她们的千万子民,经历了从绿草茵茵、苍山碧海到黄沙漫漫、海枯石烂的悲壮和苍凉.
罗布泊应该泱泱大泽、清澈碧绿的样子,这是我在脑海深处的想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始终向往在湖边的芦苇丛里筑庐而居.这种也许太过痴情浪漫的想法,只缘于我对水的无限的钟爱.面对这雁过留影的轻盈的湖水,我想临湖而坐,从伴着朝霞的轻风中细细阅读她滋润流淌的深情,直到夕阳隐没,闪烁的星光从湖那边茂密的胡杨林的树梢微微的透出;我想临湖而坐,从悠悠花香中轻轻触及她的鳞光漾漾的心韵,直到冰雪退去,轮回的芳草又一次在湖水的裙边上点缀秀丽的蕾丝.
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水鸟在湖边无忧无虑地生活,我只求能在湖水浸满脚背的草庐边坐下来,注视她那鳞鳞波光,萋萋芳草.这是我最高的奢望:用一生的时光凝视她,爱惜她,与她结伴,看天际风起云涌,听林间莺歌燕语,叹世间荣辱盛衰……
而今,我伫立的苍茫的瀚海,竟是那千年湖泊的湖心,脚下广阔无垠的盐碱和戈壁滩,竟是那曾经一碧万顷的清波.那虬劲苍翠的胡杨;那在碧波游弋,蓝天盘旋的飞鸟;那划着 “卡盆”(独木舟)在湖中撒网的罗布人,你们的身影今在何方?
那让我魂牵梦萦的湖水已完全干涸,无限的忧郁弥漫我心,罗布泊成了我揪心的梦幻.啊,我心中的罗布泊,你就这样走了吗?
某一日,当我伫立黄沙,向远方望去.漫漫黄沙已经将塔里木古河道填塞,一层一层月牙状的波纹,那是狂风的威力.远处沙包上,偶尔会有一棵高大虬曲的胡杨,却只剩下斑驳的身子,一直顽强地立在那里,苍凉中却透着无尽的力量.
在碧海渐变为荒漠的漫长岁月里,胡杨,这种坚韧的树木,伴随着楼兰人民的苦难迁徙着自己的生命.我始终觉得,胡杨的命运也许就是楼兰的命运.
有人说:“胡杨在整个夏天,叶子会是一种纯纯的绿色,但是等到每年10月的某一天,正午的时候,在阳光的直射下,它的树叶会在那一刻变得辉煌灿烂.”
我想,这种瞬间的绚烂,同漫长历史长河中楼兰文明短暂的辉煌,不知是不是一种奇妙的巧合抑或是一种命运的暗示?
而如今,这死后千年不倒的胡杨,似乎在用这样一种狰狞的面目向茫茫狂沙怒斥自然的无情,怒斥意欲征服自然的狂妄的人类彻底消灭了罗布泊茵茵的绿色.当自然的法则犹如一张废纸揉碎在人类的手中,罗布泊这个曾经的大漠的明眸,正冷静审视广袤天空的寂寥,阅读天际之外自然神殿的法则,为人类打上耻辱的烙印,向未来发出一声声庄严的警告:别让千年的噩梦般的扼杀,重蹈覆辙!
好像多了.
问题5: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还知道那些类似的例子,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语文科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有感
忽然想到要写下这些文字,或许那只是一个偶然的冲动,却又无法说清楚是不是还有一种难舍的情缘.
我没有亲见过这个古老而遥远的梦境,但我一直没有明白,这个沧桑千年的罗布泊,为什么总是成为我魂牵梦萦的痛.她总是以一种忧郁的姿态触痛我的柔弱而敏感的神经,或者以一种寂寞的方式深切入我流淌血液的心脏,让我澎湃,让我煎熬.
二
这是一段黑暗残酷的、为历史所遮掩和遗忘的岁月.我无法相像,楼兰和罗布,在中亚细亚阳光灼射下的这最后两滴水,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一种悲壮和苍凉完成最后的干涸.
在那漫长的几千年的岁月中,楼兰人携带着辉煌的绿洲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绽放着奇特的芳香,可是不知何时,她却无声无息的从这个世界消失,灿烂的辉煌被亘古无解的迷雾装点成永恒的凄美,朦胧着虚无缥缈的荧光,那或许是最具神秘的诱惑之光,在某个夜阑人静的不眠之夜,将人们期盼的思绪放大成痛苦苍白的追忆.
楼兰——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诗意的字眼时就不可抗拒地爱上了她.冰冷的太阳下,茫茫的黄沙中,那埋藏千年的誓言和着探寻者的一生固守的梦幻,被呜咽的风沙带去遥远的年代,让人窒息的空气像解冻了的河水瞬间弥漫心头.
永恒存在却难于触及的难道都是世界上最完美无瑕的东西么?司命在她美到极致时再梦一般让她消失,时间将刹那的美冰封成永恒,留给人们一个柔弱而朦胧的背影,留下一段充满遐想,使人回肠荡气的千古绝唱.缺失的文字难以诠释盛极一时的楼兰是什么样子,也许每一份有距离的美却允许我们放大千倍去臆想时空的距离.就像楼兰姑娘,我会竭尽心思去想像抑或思念她们在湖光中汲水的身姿,而今楼兰不在,我再也无从窥觑她们在楼台里轻歌曼舞的倩丽……
我无从探究楼兰消逝的原因是因为蛮荒暴力的摧残还是内在的失序,可是,她确实永远地消失了,滴落到奔腾的历史长河里,消失在浩瀚空旷的宇宙间,掩埋于一片茫茫的黄沙堆中.但这却是永恒,正如调皮的姑娘故意以惊鸿一瞥、回眸一笑的美让后人为之而倾心迷醉,魂牵梦萦.
三
以后的岁月里,孔雀河渐渐断流,罗布泊湛蓝的水线开始向海的中心撤退,最后干涸.她们――楼兰古国和罗布泊,无助地躺在那里,完成着她们沧海桑田的宿命.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伴随着她们的千万子民,经历了从绿草茵茵、苍山碧海到黄沙漫漫、海枯石烂的悲壮和苍凉.
罗布泊应该泱泱大泽、清澈碧绿的样子,这是我在脑海深处的想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始终向往在湖边的芦苇丛里筑庐而居.这种也许太过痴情浪漫的想法,只缘于我对水的无限的钟爱.面对这雁过留影的轻盈的湖水,我想临湖而坐,从伴着朝霞的轻风中细细阅读她滋润流淌的深情,直到夕阳隐没,闪烁的星光从湖那边茂密的胡杨林的树梢微微的透出;我想临湖而坐,从悠悠花香中轻轻触及她的鳞光漾漾的心韵,直到冰雪退去,轮回的芳草又一次在湖水的裙边上点缀秀丽的蕾丝.
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水鸟在湖边无忧无虑地生活,我只求能在湖水浸满脚背的草庐边坐下来,注视她那鳞鳞波光,萋萋芳草.这是我最高的奢望:用一生的时光凝视她,爱惜她,与她结伴,看天际风起云涌,听林间莺歌燕语,叹世间荣辱盛衰……
而今,我伫立的苍茫的瀚海,竟是那千年湖泊的湖心,脚下广阔无垠的盐碱和戈壁滩,竟是那曾经一碧万顷的清波.那虬劲苍翠的胡杨;那在碧波游弋,蓝天盘旋的飞鸟;那划着 “卡盆”(独木舟)在湖中撒网的罗布人,你们的身影今在何方?
那让我魂牵梦萦的湖水已完全干涸,无限的忧郁弥漫我心,罗布泊成了我揪心的梦幻.啊,我心中的罗布泊,你就这样走了吗?
某一日,当我伫立黄沙,向远方望去.漫漫黄沙已经将塔里木古河道填塞,一层一层月牙状的波纹,那是狂风的威力.远处沙包上,偶尔会有一棵高大虬曲的胡杨,却只剩下斑驳的身子,一直顽强地立在那里,苍凉中却透着无尽的力量.
在碧海渐变为荒漠的漫长岁月里,胡杨,这种坚韧的树木,伴随着楼兰人民的苦难迁徙着自己的生命.我始终觉得,胡杨的命运也许就是楼兰的命运.
有人说:“胡杨在整个夏天,叶子会是一种纯纯的绿色,但是等到每年10月的某一天,正午的时候,在阳光的直射下,它的树叶会在那一刻变得辉煌灿烂.”
我想,这种瞬间的绚烂,同漫长历史长河中楼兰文明短暂的辉煌,不知是不是一种奇妙的巧合抑或是一种命运的暗示?
而如今,这死后千年不倒的胡杨,似乎在用这样一种狰狞的面目向茫茫狂沙怒斥自然的无情,怒斥意欲征服自然的狂妄的人类彻底消灭了罗布泊茵茵的绿色.当自然的法则犹如一张废纸揉碎在人类的手中,罗布泊这个曾经的大漠的明眸,正冷静审视广袤天空的寂寥,阅读天际之外自然神殿的法则,为人类打上耻辱的烙印,向未来发出一声声庄严的警告:别让千年的噩梦般的扼杀,重蹈覆辙!
好像多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