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对长亭晚_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出自那里,并对全文进行...[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作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背景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题材
本诗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创作《鹤冲天》当年考取进士.谁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入仁宗耳中,于是一句“浅斟低唱去罢”导致柳永成为了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作品集《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气氛?快,谢^^[语文科目]
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问题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翻译[语文科目]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问题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的画面(100字)[语文科目]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 初秋的天,已微微泛凉,秋蝉的叫声凄凉而又急促.是什么让它发出这样的叫声?因为它的生命将走到尽头.声声凄惨对着长亭低鸣.下了许久的骤雨终于停歇,却是宣告“我们”即将离别.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落泪呢? 自己的理解、不恰当之处请勿怪.
问题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语文科目]
1 开篇点明时间(初秋雨后)
2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下面是偶搜刮来的))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问题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语文科目]
我只知道后面3句!是柳永《雨霖铃》
柳永这首词,
是他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 )与情人相别时写的.
那时他仕途失意,心情悒郁,本来就很苦闷.
加上离情人远去,悲伤的色彩就格外深重了.
总体来看,此词通篇全用白描手法,铺叙与白描的巧妙结合是其突出的特点.
作者极善用铺叙手法,层层,细致地描写景物和人物,准确地捕捉景物和人物的特点.
语不求奇,而词境自新,意致绵密,犹如行云流水,一路写来,真实自然.上下两片,前后照应,相摩相荡,衬托点染,情景相生,浑然成片.
词中又多用一字豆,如对、方、竟、念等字眼,或作领格,或表意念,或写语态,富于变化,这种用法,是词所特有的语言现象.
此词全篇充满了离愁,就起片三句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点出秋天节候、分别地点时间和秋雨初止的气氛.蝉盛于夏,衰于秋,故称之为“寒蝉”又觉得它声悲意寒,故以“凄切”形容.这里显然包含着作者主观感情色彩,表现了离人的悲情.第二句写出长亭送别的暮景.地点即在长亭,时间又在黄昏,景色是黯然的,情思是悲愁的.第三句,写秋暮骤雨刚过,那就意味乌云未散,天色阴暗.这样的景色与将别的心情混一,就构成了凄冷悲凉的意境.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