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观后感作文_读后感写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读后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写读后感要处理好“感”与“叙”、“感”与“评”的关系.“叙”是为“感”服务的;“感”着重在作者的感受上,而不在于对所供材料的分析和评论.切忌把读后感写成文章分析或评论.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读后感写法比较自由,一般可分四个步骤,姑且称之为“引议联结”法.
(一)引.指为“感”而引,引述阅读材料中与“感”有关的文字,以简洁、明快地提出观点、见解.以《读<画蛋>有感》为例,如果阐述“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以这样引述:“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画家,曾创作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不朽的名作.可是,当我读完《画蛋》一文后,才知道这位艺术大师后来的艺术成就源自于画蛋.老师对他的第一次训练,并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让他画蛋,并告诫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只有下一番苦功,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老师的教诲和达?芬奇后来的巨大成功,都说明了练好基本功的重要.”如果阐述“学习必须虚心踏实,不能好高骛远”,那么引述时就要突出“达?芬奇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成一代宗师”这一点.
(二)议.指对“感”作直接的、初步的论证,宜运用常理、
公理,结合对原文的分析进行,回答自己确立的观点“为什么”正确.就上例而言,阐述“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作如下论述:“为什么练好基本功重要呢?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地’,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的‘起’.没有画蛋练就的得心应手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最后的晚餐》等不朽之作.画家达?芬奇的成功是这样,所有作家、科学家的成功同样是这样.”
(三)联.有两层含义.其一,联系实际.以自己的观点为依据,既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又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前者应该反映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具有某种个性,而不应流于空泛和俗套.后者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而主要的是指现实生活.是否善于联系实际,是读后感内容是否有深度的关键.其二,联系原文.指发表感想时要扣住原作的有关内容,克服只是在开头提一下原文,下面就丢弃原文作发挥的毛病.在语言表达上,可不时地把原文中的词句“点缀”在论述中,给读者以“开源见流”的良好印象.
(四)结.指归纳看法,总结全篇.这里也应注意“点缀”上原文的词句.
“引、议、联、结”是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习作者可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适当变化,正所谓“文无定法”.但不管如何变化,都要做到“读”与“感”相交融,使全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还要“感”得实在,“感”得有针对性.
一、【作文题】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2005年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数800字左右.
对陌生人的责任
薛涌
在美国住了快十年,万圣节一直没有认真过过.众所周知,万圣节又叫鬼节.过节时大家扮成各种怪样子,装神弄鬼,吓唬人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目,就是孩子们的Trick or Treat:天黑后孩子上门来要糖,你不给,人家就可以捉弄你一番.我对此一向不适应.想想看,大晚上的,陌生人来敲门,不断地下去开,又烦人又没有安全感.前几年住在纽黑文,那里治安不好,过万圣节就更无乐趣.
今年搬到波士顿,女儿也长到5岁,渐渐懂事了.万圣节前一周,她就惦记着买服装,晚上去Trick or Treat要糖.去年的万圣节,这一节目是由妻子带着她和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及其家长集体行动.如今新到一个地方,路都不认得,也找不到伴,为安全起见,只好由我带孩子出门.
夜色漆黑一团,到处是阴森森的,我们完全被一个陌生的、似乎是充满危险的世界所包围.我拉着女儿的小手,走在漆黑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四处不见人,心里不断犯嘀咕:这么晚敲陌生人的门要东西,是否太打扰了呢?是不是自讨苦吃?
女儿倒是比我有信心.她穿着粉色衣裙,背上有一对翅膀,一副小天使的样子,自告奋勇地按第一家的门铃.那扇门一打开,屋里灿烂的灯火顿时撕开夜幕,仿佛是天堂对她打开了门.夫妇两位主人见了她就心花怒放:“哎呀,我的小天使、小宝贝,你真漂亮、真可爱!”他们一边招呼我们进屋,一边要把一小篮子巧克力倒在女儿手中的篮子里.我急忙拦住,说她实在要不了这么多.主人兴致未尽,不停地问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喜欢什么、住在哪里.这一下我心里不仅放松许多,而且开始分享女儿的喜悦.
再往前走,女儿变得越来越不腼腆,见一栋房子就自己冲上去按门铃.那家只有女主人在.她见了孩子,同样是宝贝、天使地夸个没完.还说“我自己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她像你这么大时,就像你这么漂亮.”我随口问一句:“她去哪里上大学?”
“哈佛”.我眼睛一亮,马上问:“她中学在哪里上的?”心里想的是自己的女儿以后去哪里读书.女主人看出我的心思,又知道我们初来乍到,马上找笔给我留电话,说她在这一带的学校做社会工作,关于当地一带学校的问题一定来问她.还说等她女儿回来,要请我们来家里吃饭,好好聊聊.临走又翻自己的书架,找出三本5岁孩子的儿童读物要我们带走.
女儿的情绪自然越来越高涨.她当然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得宠的人.很快,手中篮子里的糖太多、太重,已经拿不动了,只好提前回家.我们从小很注意她的饮食,尽可能不让她吃糖,她因此对糖并无太大兴趣.回到家洗漱完毕,一倒头就睡了.不过睡前说了一句:“今天我有这么多的快乐!”
看着她那张熟睡的小脸,我突然对自己住的社区和邻居们产生了由衷的热爱.同时,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成长的经历,也一下子领悟到万圣节的意义.我的女儿和我是在完全不同的社会中长大.我们都体会到人间的友爱.但是,她从小就感受到这种友爱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她知道,在漆黑的、看起来很危险可怕的夜里,她可以从陌生人那里得到无限的甜蜜.人家怎么对待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长大后如何对待别人.而我们这一代人,则主要是从亲友熟人中感受到这样的温暖,很难懂得陌生人之间的纽带和感情.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师讲地上捡了糖不要吃,因为阶级敌人会下毒药.
令我最感动的是这次打扰的最后一家人.主人是个盲人,就自己在家,生活全靠一只导盲犬.我开始还觉得给人家找了太多麻烦,女儿首次看到个盲人,也有些害怕.可是,人家充满热情地在桌子上给孩子摸糖,嘴里不停地说,“你的声音像个天使.”
我赶紧说:“我们每天上学都经过你的房子.”她听了越发高兴.一个劲儿地说:“看来我们早就是朋友了.”我看着她准备得整整齐齐的一桌子糖,实在想不出这么一个生活不便的盲人,为招待素不相识的孩子要花多少时间,而在漆黑的夜中对陌生人敞开大门,又是多么大的信任!看来,一个生活颇为不幸的人,也本能地懂得自己对陌生人的责任.
许多美国人曾评价东亚社会中的人不懂对陌生者的责任.我在国内是见过见死不救的情景.我自己也曾经是那些见死不救的人中的一员.在日本,我也见过一个人出了交通事故,围观者人山人海,但在那里救助的,竟是两个不懂日文的外国游客.我们读经,孟子中也讲见人落井会本能地伸手救助.但我们做起事来就不一样.我们是个亲情的社会,却不是陌生人的社会.我们缺乏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不能不说,我们不是像我女儿这样长大的.我们过去的生活,没有培养我们这方面的本能.
“爱你的邻人.”这样的训导,几乎在各个文化中都有.但是,这样的精神在不同社会中的存在形态却有天壤之别.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记住这样的话,而是如何使之成为我们的生存状态.
(写于2004年10月31日万圣节之夜)
二、构思之道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写作的.读后感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一)引,即引进原作主要内容,同时要突出你想要阐发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二)议,即根据原作内容进行议论,得出一个见解来.这个见解要准确深刻,如能新颖则更佳.这可算是一个关键,若见解陈腐,则文章必然失败.为了使见解深刻、新颖,需注意作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每一个环节.
以《对陌生人的责任》为例,涉及的人物有我、女儿、邻居,事件是万圣节去邻居家索要糖果,结果是作者产生了感受,发出议论.因此本文除了人物、事件可供研究外,作者的思想也是引发我们产生感想的材料.
仔细分析,由人物产生感想,是女儿和美国邻居,至少有如下结论:1、 生活在美国的女儿真幸福;2.、美国邻居对陌生人很友善.由事件产生感想,至少有如下结论:1.、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也会如此爱别人;2、 女儿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越来越活泼,正是女儿性格成长的表现.至于作者议论中的思想,则非常明显.
读后感可以离开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只抓住作品的某一点延伸开去,进行议论.如从“女儿”的这一番经历,我们可以产生羡慕美国的儿童,羡慕他们能得到陌生人的爱.
(三)联,读出文章的可感处,还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书中(包括虚构作品)中的情况;可以是相同、相反的情况,或者是相关的情况.联系到中国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相反情况;联系到那一扇“门”,可经是阻隔的,也可以是打开的,与外界沟通的,这是相关.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比较分析(含对比)、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把中西人对待陌生的态度进行比较,再进行因果分析,则易使文章深刻.或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或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不如美国(因果),或看出是“中国人”“言而无信”,所以总提防别人(因果);或看出陌生人的爱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中国还不实际.
(四)结,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三、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需吸引人,不妨用如下方法:
(1)劈头一问,巧设悬念.此法于本文最宜.“夜晚,一个陌生在敲响你家的门,你将如何?”与开头总体介绍的方法相比,更有吸引力.
(2)突兀而起,石破天惊.开头作惊人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中国人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言行不一致”,这一句突如其来,使人欲罢不能,只能读下去.
(3)托物起兴,引入正题.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的爱,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值得讴歌.这样,可以在开头描写一个美好的景物,然后过渡到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爱的中心上,使文章不但具有思想力量,还有美的意象烘托.
(4)引用诗词、俗语等巧妙导入.引用诗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语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
2、结尾.结尾是根据分析部分产生的,一般由上文自然延伸.如对中、美儿童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或羡慕或反思,或提出建议,或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如下方法:
(1)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增加文采,增加表现力.
(2)意味深长.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四、谨防失误
1、与文学评论不同,读后感要把话题引向文章之外.紧紧地扣住原文不住,评价、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不是读后感,而是文学评论.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并以这个“实际”为中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引述原文主要内容,一是要抓住要点,不可事无巨细,都详细写之.这就要同学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否则,引述原作就用好几百字,这文章就没法写了.
3、读后感要脱离原作,但也不能与原作无干.有关分析,均由原作而产生,是原作中提及的.如“中国人言行不一”,这不是本文的中心,但文中提到了,可以作为“感”的内容;但如果谈“理想主义”,则与本文牛马不相及了.
五、延伸训练
1、阅读余光中《乡愁》,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联系实际,可以谈反“台独”,谈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统一是最好的前途,等等.
2、阅读刘亮程《向着一朵花微笑》,写一篇读后感.提示:文章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许多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实际,会有许多感想.
【作文范例】
门内门外
——读《对陌生人的责任》有感
树人文学社 杨子洲
门外是漆黑的夜晚,寒冷的风,门内是温暖,光明与舒适.这时的你,正在摆弄篮子里的糖果.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这时,你会怎么做?
美国人的答案是,打开门,热情地招待来人,并给他们一些糖果,素不相识的大人孩子结下友谊,这个夜晚变得不再黑暗、寒冷,它因此被冠名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糖果多少,而是在家里的大人们给予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对陌生人的责任》写到的.
然而,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那就大不一样了.人们会大惊失色,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从“猫眼”中窥探防盗门外的情况,好像大敌当前一般.中国人有如此的老鼠一般的性格,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西方文化对门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门是抵御,保护的意思,门在防盗,门在防止意外的入侵.而在美国,门是敞开迎接,门的含义在迎客,门向所有陌生人敞开.而中国对门的理解,则可从“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溯源.
午餐时偶见报纸上一文,甚有启发.
武汉一学生,大二时去美国留学,由于对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甚了解,担心被盗,便很夸张地装了两扇防盗门和八扇防盗窗.万圣节那一天,好几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孩敲门,由于他没有准备糖果,几个小孩联合在一起把自制的小炮仗扔进了他家.他吓了一跳,急忙报警.事后小孩说中国人“老鼠胆子”,武汉留学生则说美国人“暴力、神经病”.
我想,中国人近乎本能的对陌生人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已经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且,中国的这种对门外的陌生人警惕的传统,已经开始让中国的社会出现裂纹.人们不再相信友谊与信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被物质支配.于是,人们只有亲情可以依赖.所以,中国人应该学一学人家老外.我想,我们也应该打开门,让门内与门外沟通、交流.其实就像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明天.
【点评】 本文的角度很新颖,从“门”入手.两种对门的的态度,取决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作者因此提出应该向外国人学习,提出美好的愿望.(指导教师 苏万马)
其他回答
故事梗概和心得体会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读后感的作文!
《童年》 —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与母亲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后来跟随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家里.
但在这,阿廖沙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在这里看到许多丑是,舅父们为争财产而互相反目为仇,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他却受到外祖母的同情,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阿廖沙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健康的成长,不像他的舅父们一样.
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使人感动,但他也为这吃了不少的苦头,经常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高尔基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拥有一个比高尔基幸福的童年,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
问题2:感想作文六百字以上[语文科目]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一样重要,有时还意义非凡.考好了,心里甜滋滋的 ,随之而来的是老师的赞扬、同学们的羡慕和父母的喜悦;考得不好,老师会失望,父母会生气,还可能会面对同学轻视得眼光和讥讽的话语.以我微薄之见,考好...
问题3:电影观后感作文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在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终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却的我的一个心愿.之前听冯导说票房要达到5亿,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为快,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得不承认《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还以为是真的.(一定花了不少钱,这倒是值得一看哦)电影讲述的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亲,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李晨).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张静初),让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
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08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的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终于团圆……
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确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同时,我也终于觉得——活着真好,这时徐帆在看完电影时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字,却让我难忘.32年的雨雪风霜终于换得了母女重逢,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活下来,也许就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灾难,是不能打垮人们的,它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里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涩,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
问题4:美丽的规则读后感作文
1今天我读了《规则的美丽》这个故事,我的印象很深.
《规则的美丽》是讲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有一群人想赶向企鹅岛,观看企鹅 巢的景象.但路上听收音机报道了这个岛在开摩托车大赛,快到企鹅岛时,成 上万的摩托车要向北开,但是 导游吃惊的是车子开得十分顺畅.原来没有一辆对面的车驶过中线.
那些成千上万的摩托车车手都遵守规则,不做“聪明人”试图破坏这样的秩序.而那是荒凉的郊区,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中间的白线,看上去毫无用处的白线.而在中国的十字马路上,即使是繁华市区,有警察,也有监视器,但还是经常有人闯红灯.我在学校,经常不遵守规则,上课传纸条,午休不认真,这都是不遵守规则,这样就破坏了制度之美、人性之美.
遵守规则,不破坏社会的和谐之美,营造规则的美丽!
2“ 这是一条左右极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大利亚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一道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这是文章《美丽的规则》中的一个片段.当我读到这的时候,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这样一条道路上,人们能自觉的遵守这些秩序,如今在我们中国真是太少见了.难道在我们中国,在自贡就不能拥有这么美丽的景象吗?
想想自己,哎,说起来还真有些惭愧.有一次散步,马上要过公路了,可是这个红绿灯不给我面子,行人道的红灯亮了起来.这下完了,又要浪费一会儿时间.我这个急性子可是不耐烦了,我看了两边的车辆.我发现车离我比较远,于是就想一股作气冲过去.可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辆摩托车也不知从哪儿飞快地冒出来向我疾驰而来.还好,我反应敏捷,飞快地跑到了对面.跑过去后的我被吓得魂飞魄散,走在后面的妈妈也被吓住了,先是对我一阵又一阵的安慰,后来就变成了一阵又一阵的训骂.
到现在我想起来都后怕.我也是,为了节省时间什么后果都不想,什么规则都抛到九霄云外.那如果人人都像这样,这社会上,何来美好规则呢?
前段时间贡井修路,导致堵车.这时我就想,在澳大利亚上千辆车都没有堵车,而形成了一条美丽的车灯之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却做不到呢?这堵车一堵就是好一会儿,有的摩托车仗着“身材”小,就从那些小缝中穿过去,不顾一切.有的车甚至还胆妄大为的在人行道上行驶.整条公路真是成了一条“亮丽车道风景线”.
啊!社会上规则是无处不在,可是往往又有几人遵守了?让我们一起遵守规则吧,一起创造出美丽的规则,一起和谐的生活吧.
问题5:作文 读后感
《老人与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它的作者海明威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书中讲的是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