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决堤是什么意思_黄河第一次决堤啥时候?急”,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自古以来黄河多水患,从公元前602年起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
自古黄河决口频繁 加上年久远 第一次决口日期已经无从查起 不从过有历史记载比较具体的这几次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 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洪水痕迹调查,尤其是近年来的分析估算,业经整理审定了的有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两次.”“1761年8月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黄河中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经多年的历史资料查证,这次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汇入黄河的小支流,黄河下游多处决口.1761年洪水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32000立方米 /秒.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备受水患之苦.伊洛河从洛阳至偃师整个夹滩地带,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偃师、巩义、沁阳、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据当时河南巡抚奏折,总计河南省被水冲十州县,另有十六州县禾苗被淹.”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这次洪水,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均可说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并有许多歌谣流传至今.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约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假若黄河决堤,会危害河南哪些地方,历史上黄河决堤危害到哪些地方假若决堤的话,会不会危及新乡市区?我新乡的,怕死哈哈
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也较大.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冷空气的影响,偏北风较多,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流域内冬季气温的分布是:西部低于东部,北部低于南部,高山低于平原.
1938年4月13日,陈果夫写信给蒋介石,主张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以水反攻制敌”.同年5月,徐州陷落,日军土肥原师团沿陇海铁路向西进军,攻占开封,逼近郑州.蒋介石见形势对他不利,便采纳陈果夫的建议,电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核办.6月4 日上午,商震部第五十三军一个团奉命在中牟县赵口掘堤.因堤坚未成,6月6日,新8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在花园口决口.7日,加派新编第8师一个团,改在郑州东北花园口用平射炮轰击黄河大堤,9日放水.后扩大决堤口至370余米.决堤使黄河从花园口东南泛流入贾鲁河和颍河,淹没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54万平方千米土地成为沼泽,89万人溺死,造成1000多万百姓流离失所,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水过后,这片土地变为荒凉贫瘠的黄泛区.而日军则迂回前进,进攻武汉.
水库控制泄流量不当而成灾:1980~1981年度,三门峡水库封冻期下泄流量忽大忽小造成冰塞洪水灾害.黄河下游12月29日封河,封河后到1月10日三门峡水库控泄流量300 m3/s左右,但1月11~22日期间,三门峡水库下泄流量忽大忽小,日平均流量最大达570 m3/s,最小300 m3/s,当大流量传播到孙口河段恰遇1月下旬出现的一次较强寒潮过程,这时下游封河正由东阿陶城铺向上游发展,从而发生卡冰形成冰塞,阻水阻冰严重,国那里水位壅高2.2m,造成河南省的范县、台前及山东省梁山县滩区有0.4万多公顷土地被淹.
冬季涵闸的引水、停水不当也会成灾: 1982年1月中旬,济南、北镇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左右,由于前期黄河下游通过河南省人民胜利渠和山东省位山潘庄的引黄闸向北京、天津地区送水,日平均引水流量200m3/s左右,致使泺口以下河道流量减小到 350m3/s左右.1月18日宫家至麻湾叉凌封河,21月封河上延到惠民的清河镇.此时向河北省送水停止,泺口流量回升至700m3/s,清河镇叉凌阻水造成惠民归仁至五甲扬、高青孟门至张王庄滩区进水,淹地面积0.08万hm2,两岸42km临黄大堤偎水,堤根水深 1.0m左右,归仁、王集、茶棚张堤段发生渗水.因此,冬季引水、停水时要预先考虑对凌情的影响,以防患于未然.
1887年9月30日,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处决口,初30余丈,越三日至300余丈,夺溜南趋灌入贾鲁河,又东会涡河,南注周家口,入淮河,全河继流,灾情严重.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长期水利不兴,河道管理不善,1887年除北运河在通州平定(山童)决口数十丈、永定河在下游南七工(东安境)、芦沟桥、直隶武清、霸州等处先后决口外,黄河从7月21日已在开州决口,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9月30日郑州黄河大决口后,统治者首先考虑的不是迅速抢堵,而是黄流横决,恐匪徒为患,命曾国荃、裕禄各回两江、湖广总督本任,以资防范.然后到10月15日,朝廷才发帑银10万两赈灾.至于应郑州河工及赈灾之费,16日乃命户部预筹,并且准备从各省洋药(鸦片)加征厘税来取得.直到11月9日,朝廷方命礼部尚书李鸿藻往郑州视察河工抢修情况.11月13日,清政府开郑州河工捐例.由于决口抢修工程不够坚实,已成河工于次年6月30日复被水淘刷失事.直到1889年1月20日河口方才合龙.
1922年 开封、封丘、兰封、长垣 冰凌泛滥 河南灾区南北30余里,东西40余里
问题2:1998年黄河决堤过一次吗/?
没有.应该是在1938年才有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堤
问题3:黄河为什么会决堤
黄河,在中下游是地上河,黄河从上游到下游带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也就是第三阶梯处,地势平坦,所以泥沙沉积,河床年年升高,所以大堤几乎不管用了,所以就决堤了
问题4:黄河人为决堤过几次
战国时,七国争雄,决黄河水成为战争手段.公元前281年,秦军决黄河水攻魏.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都城连日不下,遂引黄河水灌大梁(今开封),魏王出降,魏国亡.
五代时,政权更换频繁,人为的黄河水灾是空前的.公元896年,朱温决河堤,分河道为二,夹滑州城(今滑县)东流,散漫千余里.朱温与主要敌手李克用隔黄河对阵,争战30多年,朱温三次决河水对付李克用,造成一次次人为水灾.后梁末帝(朱温之子)贞明四年(918年)梁将谢彦章为阻李克用的唐兵,决河堤,大水弥漫曹濮二州.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将段凝又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决黄河口.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滑州黄河大堤再次决口,大水漫溢汴、曹、单、濮、郓五州.这次河决,大水环绕郓州城西南的梁山,成为著名的梁山泊,即宋江起义的根据地所在.
北宋时,黄河灾害又超过前代,决口频繁,黄河水滚滚而下,令人怵目惊心,因之,“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使用黄河名称并简称为‘黄’”.
但不管怎样改道.河道一直是注入渤海的.南宋初年,杜充继宗泽之后担任了汴京(开封)留守.杜充是个昏庸残暴的人,尽废宗泽生前的防务,为金兵再次南下留下了破绽.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兵从山东、河南、陕西三路南犯,“是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从此,开始了黄河长期南泛入淮的时期,直到清朝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黄河才又慢慢恢复了由山东入海的局面.
1938年,日军占徐州后,调集南北两个战场的兵力,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力夺郑州,使平汉、津浦、陇海三线沟通,造成会攻武汉的有利形势.国民党为阻日军西进,竟于6月12日炸开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没了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的40多个县,使千里沃野顿成一片荒凉的“黄泛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和留下无穷的后患.直到1947年黄河才重归故道.
问题5:黄河共有过几次决堤?详细说一下,谢谢![物理科目]
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前的200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决口1590次,重大改道26次.黄河上有三年两决、百年改道之说.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