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道德经翻译_《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道德经》全文+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其他回答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615/12/6047_135092.html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老子(道德经)的全部翻译[语文科目]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世人不依据道,而主观形成的所谓优秀的概念,事实真相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不依道而主观认为的良好的形式,未必就是有效.相辅相成的规律,是永久的法则.圣人做符合客观规律事情,违反规律的事情不做,教导别人的东西能够对实践有积极意义,能够抓住本质和根源性的东西教给别人;付出努力但不贪天功为己有,创造事物而不带着贪念过多占有,作出贡献但不骄傲.只有他不骄傲不带着贪念,他才能保存自己的努力成果.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不推崇虚伪的道德化身和道德制高点,使人们没有人斗人的工具;不用资本来衡量物品的价值,使人们没有盗取之心;不让什么是需要争夺才能获取的,使社会风气不乱.圣人这样的哲人王来治理天下,使民众不带着贪念,能实现温饱,身体能健康.令到人们相对的地无知无欲,即是一个社会不必要有太多偏离道的东西要学,此为相对的“无知”(例如潜规则这些东西,就是垃圾,不好的社会,人们就得去学习这样的“知识”,就是“多知”,不是相对的“无知”);民众不带着贪念,做好自己的本分,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相对的无欲.同时让狡猾的人不能想入非非.做的事情除了符合道的之外就不做,则没什么难题不能解决.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译:“道”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它的作用又是那么的无穷无尽.深远啊!就好像是万物的宗主的感觉,但是又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是“好像”.它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消除了纷扰,不露锋芒;它调和自身的光辉,混同于俗世.它是那样的深远无形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创造的,但它肯定是超越人类头脑里面的“帝”这样的级别,在“帝”这样的地位之上,但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好像这样.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译:天地没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它对待万物就像人类对待牛羊猪狗等牲畜一样,人类对待畜生,符合我们实质性要求的就疼爱,天地的境界高于人,但也类似,不论是什么,符合道的事物天地才会对其爱戴;圣人也是类似的,平等地对待每一百姓,不因为某些人有虚伪的仁义道德但无实质而偏爱,不论是谁,只有言行符合道的百姓才得到圣人的支持.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看不见但并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运动的绝对性.太多的规范,太绝对化走极端会加速失败,不如发展相对性的概念.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译:生育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久的,它是玄妙的母性.玄妙母性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孕育万物生生不息.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译:天地长久地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将自己的贪念带入局中,将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这样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译: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有着服务的价值.向善的人,处于像水一样的地方,心胸像水一样渊博,和人相处能有像“道”一样的仁德,说话像“道”一样有实质,为政能从服务者的态度去治理,处事能有按规律办事的能力,行动能够按照规律寻找合适的时机.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没有多余的忧虑.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过度持有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成就功业之后,不贪恋名利,不贪天功为己有,对人不带着贪念,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意译:
心里谨守着道,就能不离开道吗?
调气做到最柔和,能像婴儿一样柔顺吗?
心如明镜,能做到无不良的习惯吗?
治国安民,能做到只按规律办事而不节外生枝吗?
茅塞顿开时,依然可以做到像雌性那样守而不躁动吗?
明白了包容性大的哲学原理,可以海纳百川而不必学多余的偏离“道”的知识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主宰它们,不要带着贪念过分要求它们.这才是最深远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轴,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车有用之处,才能发挥载人的作用.
用粘土做成器皿,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器皿有用之处,才能放东西.
做房屋门窗有了房间,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房屋有用之处,才能住人.
所以相对的“有”之所以能够带给人很多的便利,是因为相对的“无”发挥了“有”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最后一定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最后一定听觉不灵;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后一定食不知其味,味觉丧失;过分放纵地骑马打猎,追逐鸟兽,最后一定无法集中精神,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一定行为堕落,身败名裂.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在感官方面只需要最基本的要求,而追求内心心灵的闲适和恬淡,所以他们相对地放弃前者而求取后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译:宠辱若惊,重视私利就像大祸害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是重视私利好像大祸害一样?人之所以有祸害,是因为人有私利,有不合理的要求,带着贪念,如果人没有私利,则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贵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贵其身一样,则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将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爱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爱自己一样,并以这种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看但看不见,曰夷;听但听不见,曰希;摸但摸不到,曰微.希、夷、微,无法用这三种感官呈现出来,所以混沌一体.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远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我们这个宇宙的起始,这就叫“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译:古时候懂得“道”的人的情况是,细致、深邃而通达,深刻到难以认识的地步.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呵,象冬天踏冰过河;警惕疑惧呵,象提防着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呵,象在作客;融和疏脱呵,象冰柱消融;敦厚质朴呵,象平淡无奇的素材;空豁旷达呵,象深山幽谷;浑朴厚道呵,象江河的混浊;谁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正因为他不自求圆满,所以虽然破败,却不会穷竭,不必制造新的东西去补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尽量使心灵达到一种没有贪念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相对宁静的心态.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虽然循环发展,但总会有返回到它的出发点的时候(才能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规律;符合规律,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永远都不会遭受危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译:最好的政冶,民众根本意识不到统冶者的存在;其次的政冶,民众亲近君王、赞扬君王;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统冶者;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蔑统冶者.统冶者的诚信不足,民众才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冶者)是悠闲自如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民众都说:“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译:“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道”被废弃后而到导致的聪明智慧发挥了,但很多已经是偏离了“道”,是舍本逐末的智慧,是“大伪”的智慧;有家庭纠纷,才需要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需要所谓忠臣.
有字数限制发不完你把Q或邮箱给我我给发过去
问题2:英语翻译要附上原文
百度贴吧里有.
鉴于很多人喜欢来知道搜下,有人问过的,直接就找到了,很是方便,所以正好你问了,我就发上来吧,方便后人检索.
问题3:英语翻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义是什么?
www.laozi.net www.chinalaozi.cn 上有很多老子道德经的资料,请参考
问题4:英语翻译就是有上善若水的那章,要全但不要费话[语文科目]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问题5:求《道德经》全文及整体翻译[英语科目]
帮你找到了!
ec88411a058ee8f215b41&user=baidu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