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绝活的作文_妈妈的绝活(作文) 真实的 要现文急死了 快点呀 ,好心...[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上百度找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妈妈的绝活(作文)急![语文科目]
给你个题材
唠叨
问题2:给篇关于绝活作文关于绝活的作文
张桂亭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比如徐州,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两年前,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
天桥市民文化广场是第三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宣武区奥运文化广场系列活动的举办地.这个于6月24日正式落成并向市民开放的文化广场南侧有八尊栩栩如生的铜雕群像,
它们就是浓缩了老北京天桥文化特色的——“天桥八大怪”.
北京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至清代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便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统计,仅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如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各练绝招,在北京近代民间艺术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页.其中的杰出民间艺人代表就是天桥“八大怪”.
天桥“八大怪”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身怀绝技,深为广大群众喜爱.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和发展做出过极为可贵的贡献.所谓“怪”,老北京的解释就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按时间顺序天桥“八大怪”共有三代.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们是: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
第二代“八大怪”,主要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老天桥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异者.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表演滑稽二簧的老云里飞、装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三指断石的傻王、耍金钟的、数来宝的曹麻子、耍狗熊顶碗的程傻子.
第三代“八大怪”活跃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是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
随着历史的变革,老北京老天桥的艺人们渐渐逝去,诸多民间绝技也随之慢慢消失.但可喜的是,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北京市宣武区近年来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别是老天桥艺人留下的绝活儿的工作.目前,已有“五斗斋高跷秧歌”、“掷子队”、“穆派戏法”、“太狮老会”、“什不闲莲花落”等多项民俗绝技被从濒临失传的边缘上抢救回来.老天桥著名艺人“宝三”宝善林的第二代传人付文刚还办起了“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北京复活民俗绝技的工作,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民间绝技得到重生并且更加绚丽多彩.(刘莉)
大金牙(第三拨“八大怪”)原名焦金池,河北河间县人.大金牙是矮胖子,小眼睛,常笑眯眯的,大嘴里露出一颗大金牙,因此得了这个绰号.他以拉洋片为主.拉洋片类似现在的幻灯片,只是不用电而是用手动.
回答者: 浪漫失魂 - 试用期 一级 9-21 13:32
民间绝技-花鸟字介绍
中国民间板笔花鸟书法,是流传很久的、老百姓极为喜爱的一种字体.她是以字为主,书写中恰当巧妙的参画一些花、鸟、鱼、蝶和竹等动植物,让人看了极有趣味,久看不厌!“字中有画”是对花鸟字的最好说明!
四川的变脸绝活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新疆达瓦兹的高空走钢丝
手持长杆,在高空悬挂的钢丝上走路,做各种动作,翻跟斗.
问题3:身边的绝活作文 写人的,有情节[语文科目]
5块写满密密麻麻阿拉伯数字的展板一字排开.76岁的刘正一婆婆站在展板前,念念有词,“3.14159265358979……”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
“错了!小数点后11位的8写成了9,”刘婆婆突然大叫,声音中气十足.随即,她拿出张电脑打印的圆周率数字核对,果不其然,展板数字被写错了.
刘婆婆是来挑战的.5张展板上写的是圆周率小数点后的5000位数字,就是她的目标.
刘婆婆是广厦一建退休会计,家住石坪桥.近段时间,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上层出不穷的绝技绝活让老太太心痒痒的.“我也有绝活.”错过比赛的刘婆婆找到组委会,想挑战.
脚穿金色尖头皮鞋,身着齐膝一字裙的刘婆婆信心十足.“我背得快,几分钟就完了,就怕你看不过来.”
刘婆婆的绝活居然是误打误撞培养出来的.她退休前是个好会计,可以左右开弓同时打算盘.不过,记忆力方面,她从没发现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
2002年,看到身边有人患上脑萎缩,她担心起自己,决定“做做脑保健操.”她参加了速记班,学背圆周率.
学了4天,她记住小数点后200位,信心大增,越发上心.老师也留意到这位老龄学生,特别加以鼓励,一年后,刘婆婆攻下了5000位.
“当时只是想让脑袋动起来,也没怎么特别花时间记.”刘婆婆说,每天早上6时半醒来后,照老师教的方法,默记一会儿.晚上睡觉前,再温习一道.
这以后,圆周率被扔到一边,她的兴趣转向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如今也背得滚瓜烂熟.
直到最近两天,为了备战,她才把圆周率重新温习了一道,居然没忘.
“只要有心,学过的就不会忘.”记下5000位数字,对刘婆婆而言,轻巧得像吃大白菜.
她还向孙辈传授技术.“外孙女学了我的方法,英语轻轻松松过八级,”刘婆婆非常自豪.
在刘婆婆看来,脑子灵活不忘事还只是好处之一,“成天脑子转着,身体循环代谢加快,身体也变好了,感冒都不生.”刘婆婆说,人说年龄越大记忆力越衰退,她不.基本上,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她听上两遍就忘不了.
刘婆婆看上去只有50岁出头.耳聪目明,走起路健步如飞
问题4:有关绝活的作文[语文科目]
张桂亭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比如徐州,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两年前,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
天桥市民文化广场是第三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宣武区奥运文化广场系列活动的举办地.这个于6月24日正式落成并向市民开放的文化广场南侧有八尊栩栩如生的铜雕群像,
它们就是浓缩了老北京天桥文化特色的——“天桥八大怪”.
北京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至清代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便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统计,仅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如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各练绝招,在北京近代民间艺术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页.其中的杰出民间艺人代表就是天桥“八大怪”.
天桥“八大怪”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身怀绝技,深为广大群众喜爱.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和发展做出过极为可贵的贡献.所谓“怪”,老北京的解释就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按时间顺序天桥“八大怪”共有三代.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们是: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
第二代“八大怪”,主要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老天桥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异者.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表演滑稽二簧的老云里飞、装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三指断石的傻王、耍金钟的、数来宝的曹麻子、耍狗熊顶碗的程傻子.
第三代“八大怪”活跃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是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
随着历史的变革,老北京老天桥的艺人们渐渐逝去,诸多民间绝技也随之慢慢消失.但可喜的是,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北京市宣武区近年来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别是老天桥艺人留下的绝活儿的工作.目前,已有“五斗斋高跷秧歌”、“掷子队”、“穆派戏法”、“太狮老会”、“什不闲莲花落”等多项民俗绝技被从濒临失传的边缘上抢救回来.老天桥著名艺人“宝三”宝善林的第二代传人付文刚还办起了“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北京复活民俗绝技的工作,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民间绝技得到重生并且更加绚丽多彩.(刘莉)
大金牙(第三拨“八大怪”)原名焦金池,河北河间县人.大金牙是矮胖子,小眼睛,常笑眯眯的,大嘴里露出一颗大金牙,因此得了这个绰号.他以拉洋片为主.拉洋片类似现在的幻灯片,只是不用电而是用手动.
回答者: 浪漫失魂 - 试用期 一级 9-21 13:32
民间绝技-花鸟字介绍
中国民间板笔花鸟书法,是流传很久的、老百姓极为喜爱的一种字体.她是以字为主,书写中恰当巧妙的参画一些花、鸟、鱼、蝶和竹等动植物,让人看了极有趣味,久看不厌!“字中有画”是对花鸟字的最好说明!
四川的变脸绝活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新疆达瓦兹的高空走钢丝
手持长杆,在高空悬挂的钢丝上走路,做各种动作,翻跟斗
问题5:描写人物绝活的作文450zhi
我和快手刘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那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
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啼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年壮,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蹲在那里活像一只站立着的大白象.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发亮而外突的眸子四处流盼,照应八方;满口不住说着逗人的笑话;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那四个小球就在这双手里忽隐忽现.我当时有种奇想:他的手好像是双层的,小球时时藏在夹层里.唉,孩提时代的念头,现在不会再有了.
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以致在我们居住那一带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谜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那些伴随着童年的种种人和事,总要随着童年的消逝而远去.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的变“小碗扣球”,身旁摆着插满棒糖的小绿木箱.此时我已经是懂事的中学生了,不再会把他的手想象成双层的,却依然看不出半点破绽,身不由己地站在那里,饶有兴致地看上一阵子.我敢说,世界上再好的剧目,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亚,也不能使我这样成百上千次看个不够.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蓝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高中二年级的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10年不见,他好像度过了20年.模样接近了老汉.单是身旁摆着的那只木箱,就带些凄然的样子.它破损不堪,黑糊糊,粘腻腻,看不出一点先前那悦目的绿色.横板上插糖的洞孔,多年来给棒糖的竹棍捅大了,插在上边的棒糖东倒西歪.再看他,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儿去了呢,饱满的曲线没了,衣服下处处凸出尖尖的骨形来;脸盘仿佛小了一圈,眸子无光,更没有当初左顾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这双手尤其使我动心——他分明换了一双手!
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于是,当年一切神秘的气氛和绝世的本领都从这双手上消失了.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在这喊声里,他慌张,手就愈不灵,抖抖索索搞得他自己也不知道球儿都在哪里了.无怪乎四周的看客只是寥寥一些孩子.
“在他手心里,没错!决没在碗底下!”有个光脑袋的胖小子叫道.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
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摸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一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会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度把手心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
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我一扭头,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认识我.他皱着花白的眉毛,饱经风霜的脸和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