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我的琥珀色能量_丹妮斯·莱维托芙的三首诗解析分别是《The third Dim...[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妮斯·莱维托芙(Denise Levertov,1923–1997),1923年10月24日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伊尔福市.1947年,莱维托芙与美国作家米切尔-古德曼结婚,1956 年加入美国国籍.晚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97年12月,因淋巴瘤综合症去世.主要诗集有:《长在我们后脑勺的眼睛》(With Eyes at the Back of our Heads,1959年),《雅各的梯子》(The Jacob's Ladder,1961年),《噢,尝尝再看》(O Taste and See,1964年),《重学字母表》(Relearning the Alphabet,1970年),《吸水》(Breathing the Water,1987年),《井中的沙》(Sands of the Well,1996年),《最后的诗——伟大的无知》(This Great Unknowing: Last Poems,1999).
丹妮斯·莱维托芙(Denise Levertov)的诗
译介:
丹妮斯·莱维托芙(Denise Levertov),1923年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伊尔福.她的母亲是威尔士人,喜爱文学;她的父亲是信仰哈西德教的犹太人,后来改信基督教,在莱维托芙出生之前定居英国,并成为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莱维托芙从小受到极好的家庭教育,五岁时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十七岁时在《诗季刊》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1946年,她的第一本诗集《重影》出版,被评论为“新浪漫派”诗人之一.1947年,莱维托芙与美国作家米切尔·古德曼结婚,一年后移民美国.1956 年,莱维托芙夫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她出版了到美国后的第一本诗集《此时此地》,这本书使她成为美国先锋派中的一个重要诗人.
在美国期间,莱维托芙接触到大量现代主义诗人,包括爱默生、梭罗、庞德、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等诗人,后来与黑山派诗人交往密切,尤其受到其中的罗伯特·克瑞里(Robert Creeley)和罗伯特·邓肯(Robert Duncan)等诗人的影响.莱维托芙承认自己所受到的这种影响,但她拒绝接受任何一个流派.她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各种诗歌表达形式,致力于寻找自己的声音.1960年代,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许多评论家也认为,莱维托芙在1960年代的诗歌代表了她的主要成就.
政治题材在莱维托芙的作品中占有极重的份量.这一部分诗歌一方面表现个人对社会的积极干预,她相信通过个人的想象和个体经验的表达,可以促使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表现战争和暴力所带来的苦难.莱维托芙政治题材的诗歌注重直接的描写和尖锐思考,但她注重用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来做一种平衡,试图同时呈现语言之美与人类暴力的丑陋.她的诗歌追求一种对话似的交流氛围,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无论是对战争的思考还是对其他政治事件的抨击,都渗透着一种东方式的慈悲情怀.她本人也积极介入现实,从1960年代开始,她参与了反越战以及后来的反海湾战争的政治运动,并积极参与环保运动和反核武器运动.担任《国家》杂志的诗歌编辑期间,她以杂志为阵地,支持当时的各种反战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
莱维托芙的诗歌结合了视觉神秘主义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她强调诗歌与外在世界的完整联系,注重表现客体事物的稳定特性,对客体进行细致的描写.同时,她又强调视觉投射,以视觉为灯光、为放大镜,极力使客体世界显示出其神秘的一面.她于1951年开始与威廉姆斯通信,这种通信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对客观世界的重视,其实也受到威廉姆斯“只要物,不要理念”这一诗歌宗旨的影响,但是莱维托芙利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和梦幻色彩对这一宗旨做了修正.
经过多年的政治运动实践和诗歌表达,莱维托芙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美、诗歌和政治无法合一.于是她逐渐转向了宗教,最终成为一名罗马天主教徒.事实上,因为家庭缘故,莱维托芙很小就接受了宗教的影响,她从父亲那里了解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她坚信,她的出生和家族渊源与她的写作具有内在的深刻联系.黑山派诗人推崇的神秘主义,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都与她从小受到的宗教影响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在她后期的诗歌中,宗教更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在她涉及宗教题材的诗歌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主题是表达个人的精神提升之旅.她早期的宗教诗歌弥漫着一种渴望、追寻和空虚的情绪,致力于探求生命的意义,而后期的宗教诗歌则开始深入对灵魂与真理的理解.这正是她本人的精神历程.
此外,婚姻与爱情也是莱维托芙的一个重要诗歌主题.1975年和丈夫离婚之后,她仍会经常回到这个主题,不过她从不以自白的方式袒露自己的情感隐秘.
莱维托芙在生命的后半期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任教布兰代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从1982年到1993年,她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1997年12月,因淋巴瘤综合症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作为诗人、政治活动家、教师和评论家,莱维托芙经历了丰富的一生.她始终追求作为个体、作为诗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平衡,也从未回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她创作了包含独特视角、多元文化传统和道德使命感的诗歌,为她选择为终身归宿的国度——美国作出了其特有的贡献.(倪志娟)
1、活着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火,在叶子和草丛中燃烧,
那么绿,仿佛
每个夏天都是最后的夏天.
微风拂过,叶子
在阳光中颤抖,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一只红色的蝾螈,
那么冷漠,极易
被捉住,做梦似的
摆动它纤细的脚
和长尾.我张开手
让它飞走了.
每一刻都是最后一刻.
2、致读者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正如你所读到的,一只白熊不慌不忙地
撒尿,把雪染成了
金黄色,
正如你所读到的,一些神
躺在藤蔓之间:黑曜石般的眼睛
看守着新旧交替的叶子,
正如你所读到的,
大海正翻开它黑暗的书页,
翻开
它黑暗的书页.
3、渴望月亮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不是月亮.而是一朵花
浮现在水的另一边.
水汹涌而去,
裹挟着树枝,卷走了一整棵树,
一座谷仓和一座桥.花
在遥远的岸上歌唱.
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只鸟,
藏在最幽深的树林中鸣唱,歌声
掠过水面,在河流棕色的褶皱中
制造出一种沉默.
月亮.不,是一个年轻男子正走在
树下.树叶间
挂着灯笼.
温柔,聪明又慈悲,
他的脸焕发着天然的光芒,
我看见它穿过水面,仿佛消失了.
是一个小丑.他的铃铛庄严地
摇响,一种悲伤的曲调,
我在河岸应和着起舞.
4、禁果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知识树是理智树.
这正是为什么它的味道将我们
从伊甸园赶走的原因.它的果实
本该被晒干,精磨成粉,
作为一种调味品,每次只需使用一点点.
上帝也许打算迟一些再告诉我们
这是一种新的美味.
我们却狼吞虎咽,
把它塞了满满一嘴,但是,然而,可惜
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懂得更多.
过量使用就会中毒;烟雾
充斥我们的大脑,逐渐蔓延到全身,
形成坚硬浓密的云层,
这是我们和上帝——天堂之间的一堵墙.
并非上帝没有理智——而是那种过度的理智
是专政,
将我们封锁在它的限度内,一个磨得铮亮的天花板
照出我们自己的脸.上帝居住在
镜子的另一面,
仍然从墙壁
与地面的缝隙间
努力塞进——仿佛被过滤了的光,
火的碎片,一些时隐时现的
音乐旋律.
5、伟大的黑色苍鹭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自从我放弃了常去的小路,
更多地去树林中散步,我经常观看的
是树;但是对于同行的人,
我最喜欢看的是一个老妇人,
她独自在码头一端垂钓,
连续几小时,乐此不疲.
一场雨后,俄罗斯人采蘑菇,
他们背后蔓延着一个世界:红色短上衣,
夜莺,茶壶,燃到天明的炉子
(无疑,他们自己
遗忘了这些).越南人喜欢
钓鱼,或者只是坐在附近的
水边,我还记得河内,笼罩着琥珀色光芒的
湖,我们到达那里的第一个夜晚,受着时差症的折磨,
见证了战争中的和平.
这个经营快乐的女人,唤起了
一个完整的文化,正如顽强的野花
在红土的国度,
在棉花田中,在骡子
和主人的脚下,自在地开放.我看见她,
一个打赤脚的孩子,站在泥泞的河边,
学习钓鱼技术.她经历了
怎样的战争,怎样的劳作?
她聚集这个世界所有的时间
——没有遗漏——等待着尚未到来的奖品,
如同一只苍鹭,完善了自我.
6、与忧伤交谈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与忧伤交谈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哈,忧伤,我不会像对待一只流浪狗那样
对待你,
它为一块面包皮,
一根肉骨头,来到了后门口.
我会信任你.
我会将你
哄进房子,为你
布置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角落,
给你一块旧毛毯
和一个水碟.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已住在
我的门廊下.
你渴望真正属于你的地盘,渴望冬天来临之前
拥有它.你需要
名字,
项圈和绳子.你需要
权利,能对着闯入者吠叫,
能
把我的房子当做你的,
把我当做你的主人,
把你
当做我的狗.
7、在脑海中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我的脑海中,有一个天真的
女人,她淳朴
美丽,散发着
苹果或青草的气息.她穿着
一件幻想的衬衫或T恤,浅棕色的
头发,柔顺光滑,她
善良又端庄,毫不
做作——
但是
她没有想象力,
还有一个
骑月亮的女孩
或老妇人,或者两个都在,吵闹无比
带着宝石,穿着塔夫绸
和羽毛,
会唱奇异的歌,
但是不善良.
8、庆祝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这明亮的日子——是一个年轻的艺术鉴赏家.
晨光的阴影被锋利的剪刀——
灵巧的手,剪开了.每一个绿色的奇迹,
无论是蕨,青苔,松针,
还是细长灌木上性急的小芽——
都比以前更绿了.松树
举着新的球果进入赐福的光,
这是一种欢庆的权利,歌唱着风为他们改编的
大海般的赞歌!
这个日子,闪耀着寒冷的光芒,
像冠军的铜绶带,飘荡在
炭尘弥漫的
乡村大路上,与理智的忧郁断言
争执不休.
9、井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十六岁时,我相信月光
能改变我,只要它愿意.
当月亮
慢慢移过窗格,
我在枕头上
转动我的头,移动我的床.
我渴望美,一种危险的
钢的反光,我的身体变得更瘦,
我苍白的脸变得更白.
我坚持不懈地
做月光浴,如同其他人做日光浴.
但是月亮严肃的眼神
使我失眠.早晨,
我浑身发烫,心绪不宁.
只有沉睡的夜晚,
我才经常做梦,梦见沉在井中,
安静地醒着,即使不美丽,
也拥有其他的能量.
10、里尔克的主题变奏曲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某个日子为我呈现;
我与它相遇——一片天空,虚无,光:
一种存在.当它从正午的高度
开始落下之前,它倾斜着,
仿佛用一柄剑
敲着我的肩膀,赋予我
荣耀和使命.这个日子敲打出
金属似的声音——或者它就是我,一只被唤醒的铃铛,
我听见的是完整的自我
正述说着、歌唱着它所了解的:我能.
11、花园墙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墙壁上的砖,
比房子更古老——
也许在这条街道建成时
从一座倒塌的农场运来——
另一个世纪的窄砖.
虽然搭配着朴素的木板和围栏,
隐藏在花丛后——
玫瑰,蜀葵,银色的
羽扇豆,芳香的
夹竹桃,和灰色的
薰衣草——
毫不起眼,
但我发现,
当水管喷洒的水珠,
在墙上布下点点瘢痕,
它内在的颜色,就醒来了——
一点朦胧的红,一点
稻谷的黄,一小块阴影似的
紫,从安静干爽的褐色中
跳出来——
世界的
完美典范,总在
世界之外,它
可遇
而不可
求.
12、瞄准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我是一片风景,”他说,
“一片风景和一个走在风景中的人.
其中有令人生畏的悬崖,
以及安于平淡的
棕色平原.但是,也有
污水沟,危险的
恐怖地带,狭窄
而险恶的深渊.”
“我知道,”她说.“当我独自
走进去——也许在一个
晴朗的下午,这无关紧要.
我迟早会走到莎草
和白花丛中,那些花可能是沼泽上的
芸香花,我知道
那里有沼泽,能将我拖进
鼓着气泡的泥浆中.”
“我小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有一只年迈的狗,
一只善良的狗,非常友好.但是他的头部
受了伤,如果你不小心
碰到那个伤口,它会狂吠,
还会跳起来咬你.它咬伤过一个小孩,
他们不得不让兽医杀掉了它.”
“没有人知道那个伤口在哪里,”她说,
“甚至没有人能不小心触及它:
它在我的风景之中,我独自一人,翻山越岭,
全神贯注地开辟我的道路,
当我在森林中的青苔上睡觉时,
我自己毫无防备地触及了它,
我自己跳起来——”
“——或者及时地
缩回去了.”
“是的,我们知道
我们正在谈论的不是恐惧,而是痛苦:
我们身体里的某些地方,正如你的狗受过伤的头部,
将有永远的伤痕,时间
绝不会使它愈合,绝不会.”
13、1961年9月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这一年,老人们,
伟大的老人们,
把我们孤单地遗弃在路上.
这条路通向大海.
我们的口袋里放着词语,
一些模糊的指示.老人们
带走了他们的光芒,
我们看着它升上山顶,
消失在山的另一边.
他们并非濒临死亡,
而是退回
充满苦痛的隐居地
去过一种没有词语的生活.
庞德说:“如同濒临死亡”——威廉姆斯说:“我
无法向你描述
我的变化.”——
H. D.说:“一言难尽.”
黑暗
盘旋在风中,星星
多么渺小,地平线上
笼罩着城市迷蒙的光雾.
他们早已告诉我们
这条路通向大海,
已将语言
放进我们手中.
每当我们听见一辆卡车
风驰电掣般地经过,
留给我们新的沉默,
我们就听见了自己的脚步声.
这条路
没有尽头,我们难以
到达大海,除非
我们避开终点,跟随
空中的
老鹰,斜着身子,
沉默地滑行,
最后,飞进幽深的树林.
但是这条路
延伸着,我们数着
口袋中的词语,真想知道
假如没有它们又如何,我们不能
停下脚步,我们知道
有很远的路要走,有时
我们觉得晚风
吹来了大海的气息……
14、看了一小会儿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我以为我正在长出翅膀——
它是一个茧.
我以为,现在是步入火中的
时刻——
它是深水.
末世论,是我在孩提时
学会的一个词:对末日的论证;
面对我的镜子——不再年轻,
新闻——总是死亡,
狗——从沉睡中醒来,骚动不安,
吠叫着,吠叫着,
不过
在看了一小会儿之后,我明白了
那不是它:它是
开端.
一个词接着一个词
越过草地,
向我飘来.
15、喜好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我喜欢发现
不能被直接
看见,而是
安宁、独特地
处于另一个自然之中的事物.
玻璃似的海鸥羽毛,隐藏在
白色的肉中:我拔出
一片片鱿鱼骨
放进水池中——
仿佛迅速变尖,刺痛了
心灵,但是易碎,现象
悖离了本质.或者一只水果,比如曼密果,
有粗糙的褐色果皮,和红黄色的
果肉,而种子:
种子是一颗木质的石头,胡桃色,
被精雕细琢,形状
像一只巴西果,只是更大一些,
大得足以充满
一只饥饿的手掌.
我喜欢青草多汁的茎,它包裹在
粗糙的叶片中,
也喜欢长笛上
淡黄的光彩,
为炎热的清晨带来忧郁和凉爽.
16、气息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一种纯粹的
忍耐.
树直挺挺地
跪在
雾中.雾
慢慢
笼罩了山间.
在小鹿
寻觅过苹果的地方,
白色的蛛网破碎了,青草
倒伏着.
森林
沿着小溪
延伸到山顶,俯瞰着
雾,没有一只鸟
飞过.
多么纯粹,这
就是
幸福本身,一种宁静的气息
若有若无.
17、秘密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两个女孩
在一句
草率的诗中
发现了生活的秘密.
写出
这句诗的我,对此却
一无所知.她们
(通过另外一个人)
告诉我,
她们发现了这个秘密,
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也不知道
这句诗的含义.无疑,
一个多星期后,
她们就忘记了
这个秘密,
这句诗,以及这首诗的
名字.但我爱她们,
爱她们发现了
我无法发现的,
爱她们爱我
写下的这句诗,
爱她们遗忘了这个秘密,
从而
在临死之前,
她们可以
在另外的诗句,
另外的
事件中,
千万次地重新发现它.爱她们
想了解这个秘密的渴望,
最主要的是,
爱
她们相信
有这样一个秘密的
信念.
18、结婚戒指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我的结婚戒指躺在篮子中,
如同躺在井底.
没有什么能将它钓起,
让它回到我的手指.
它躺在
被遗弃的老房钥匙,
将被钉进墙壁的
钉子,
没有名字的电话号码,
以及无所事事的回形针之间.
它不能被丢弃,
因为担心带来厄运.
它不能被卖掉,
因为婚姻存在时
一起都是美好的,虽然那段时间已经消逝.
能否让工艺师改造它?
将它敲打成明亮的石头,做成
一个耀眼的指环,不再用它来代表
无法实现的神圣婚约
或诺言;它只是
我送给朋友的一件小礼物.
19、海湾战争时期在加利福利亚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在虫害蔓延的桉树间,在被圣诞节的霜
打蔫了的灌木丛间,
园子和山坡因持续五年的干旱而显得荒凉.
一些幻影似的白花
和一丛又一丛深浅不一的粉色花准时开放了——
娇嫩的繁花.它们像
客人一样,快乐地抵达一如既往的
狂欢节,没有意识到这一年发生的事,没有看到
其他人正穿着丧服.
对某些人而言,萧条的风景正好抚慰了
耻辱和苦痛.永远蔚蓝的天空
和阳光,如微笑的按钮,使我们恶心.
而花,附在细弱的枝条上,
比灵敏飞翔的鸟儿更轻盈,
使沉重的心灵
违心地振作起来.
但花儿并不是
希望的象征:它们如此脆弱,
就像我们的抗议一样——一次次抗议
以我们的名义犯下的罪行;是的,年复一年,它们会回来,
是的,它们朴素地开花,以宁静的喜悦
面对黑暗时代的
邪恶.它们和它们的存在
是难以言说的静——是轰炸,曾经,现在,
无疑,将来也是;那种静,那同时发生的巨大
声响.没有承诺被遵守,花儿
不是和平鸽,也没有彩虹.当战争
宣告结束时,其实并没有结束.
20、迷失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你从我身边漂走,
过了很久
我以为你仍和我在一起:
你随着潮水
靠近岸,
用肘轻轻推醒我,
如同一艘船触碰码头:
莫非我就是一个码头,
半沉半浮在水中?
交融的喜悦,
使我彻底迷失了,
在我看着月亮沉落,
明白自己将再次
孤独之前,
潮水已将你卷走,
淤泥吮吸着
我深灰色的木板,
淡淡的绿色之梦凋零了.
21、侏儒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在这个世上,
侏儒并不比人
矮小,他们能像人那样走路,
比大多数人更优雅,
他们拥有同样必死的命运.
他们的美使他们不再是
男人或女人,
除非一个女人内心拥有
诗的冷艳之火:凭借它,
她能看见他们,凭借它的光,
他们可以了解她,毫无担忧,
而银铃般的情话
将摇曳在他们之间.
22、致一条蛇
[美]丹尼斯·莱维托芙\倪志娟译
小青,我将你环绕在我的脖子上,
抚摸你冰凉、跳动的咽喉,
而你对着我吐信子,锋利的金色鳞片
闪闪发亮,我感到了
你在我肩上的沉重,
你银质的摩擦声
在我耳边低旋——
小青——我向我的同伴发誓,
你绝对无害!其实
我并不肯定,也不抱此希望,我只是渴望
拥有你,为了那份快乐——
一种愉悦
久久蔓延,而叶子摇晃,
你溜进青草和阴影的
图案中,我神思恍惚,微笑着
回到一个黯淡的清晨.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赏析古诗菊花 唐 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细读前两句,写出第一句中“绕”字描绘了菊花怎样的景象,第二句中“绕”字描述了诗人赏菊时
“1秋丛绕舍似陶家,2 遍绕篱边日渐斜.”
1、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
2、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在花中偏爱菊花 而是菊花凋零以后,就无花可赏了
这是偏爱菊的原因了
【年代】:唐
【作者】:元稹——《菊花》
【内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问题2:如何赏析诗句[语文科目]
方法如下: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问题3:找三首关于月亮的古诗并做赏析 赏析字数200-300字左右 .[语文科目]
月夜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鉴赏: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
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问题4:怎样赏析古诗词[语文科目]
1 通过资料去体古诗词的意思 意境 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 设身处地的想 思考
问题5:《小松》古诗赏析[语文科目]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
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
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
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
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
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
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
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
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
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
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
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
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
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
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
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
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
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
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
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
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
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