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空缺》(友站供稿)
从《哈利波特》跳到《临时空缺》,我对于罗琳的突破创新能力(或是早就规划好?)感到惊讶与佩服。《哈利波特》是本充满奇幻、魔法、冒险、勇气、友情的书,有着处处令人期待看似无止境的创意;《临时空缺》则是现实、无拘、野心、道德、性爱、胆识、悲伤,充斥令人着迷、紧张、挣扎的真实人生情节。光比照两本书的内容,很难想像是同一个作者写出来。但她就是J.K.罗琳,又再度让世人见识她的写作能力。
《临时空缺》,一个带客人疑惑的书名,从书名就让读者进入她编写好的剧情里。J.K.罗琳在受访时曾描述这书名可以表示很多种意境,其中死亡是她认为最伟大的临时空缺。每个人都躲不过死亡,它出现时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告诉我们,甚至是有时出现一瞬间,就让我们与周围朋友产生难以弥补的空缺。
有空缺,就会想填补。所以我们人会寻找各种方式试图把这些空缺复原;像吃进过量的食物、违法的毒品、伤身的烟酒。有时也可能反应在行为上,比如偷拐抢骗或是青少年时期的判逆。有时是选择满足自私而伤害别人。而书中的那个意外空缺,也就把许多人急于为自身利益而填补的情况描写出来。从书中某部份也看得出来罗琳仍旧对青少年的角色投入不少关心与注意。
一场意外事件,看到写实人心
故事就在一个星期日的晚上,以死亡揭幕。
用意外死神降临来做为开端虽然令人沉闷,但也为罗琳接下来想带出的故事做了最佳的引子。整本书背景以一个英国的派格福小镇为中心,开头死者巴利的消逝不只影响到他周围朋友,也影响这整个社区正在进行的公共与社福计画顶广。因为他的临时空缺,原本扮演的角色突然间永久缺席,让小镇原先计画开始出现变异,更让镇中人们居心、道德感与价值观的问题一丝丝的被拨开来读取。某些角度来说,罗琳早年带着女儿接受救济金过生活的日子也为这本书加入更多写实的剧情。
而整部小说最令我惊奇的地方,就是看似我只是个从旁观察这小镇生活议题的人,却也不知不觉地我就被拉进此镇成为一份子,周旋在每个人自我的心里想法下。看着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铺陈,我愈看愈忘怀,也愈来愈关切书中其它人的想法,看到最后我知道我已成为社区其中一个成员,深陷剧情中迫切想表达我对其他人看法的赞同与反对。
这本书是我去出差时顺手在路边书店购买,在转机与回程机上短短几个小时,我几乎除了用餐与拖着行李行走外,眼睛都无法离开这本小说内容。而且在空档时还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书中某些人物要说出那样的话,做出令人不解的事,偶尔还会因为某个角色一句话、一个念头而让我原本支持的立场转变。虽然我不算是《哈利波特》的狂热书迷,不过这本书让我看到J.K.罗琳在人性话题上深刻入骨的写作功力。某种层面也觉得因为她不再需要写出讨好读者满意的作品,所以在创作上更能将自己的想法灌注在文字里,真实地带给读者不同议题,少见在小说中能看到的内容。
《临时空缺》没有出神入化般的魔法想像力与创意,却有更贴近现实的人性窥察。有些幽默,也有些深沉,充满许多引人入胜的小说手法,我认为绝对是值得多看多思索,每次皆能有不同体会的一本经典小说。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