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_寻找小学科学教案,有关于环保教育的,详案.三到四年级...[物理]”,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回路
故障 电流中断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 、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 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教学后记: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
一、单元教学意义
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准备
器材: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
材料: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
1、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其他回答
到为你服务教育网找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环保教育教案哪里有啊?[语文科目]
双色课课通里有
问题2:寻小学科学教案寻找小学科学教案,有关于环保教育的,详案.四—五年级孩子的.
可下,不是很大的一个PPT,参考下吧呵呵
问题3:教案空气的性质(1)空气能流动这段能不能去掉?感觉讲不完,很多教案里也没提到这个性质[语文科目]
小学科学这课的教学要求里只有“懂得验证空气存在,让学生知道空气有质量,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可以不讲,教学要求里没有要求这段.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加充实.那我还是希望你能通过这样的困难完善自己.
问题4: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要一些小学科学示范课,那去教学比武[物理科目]
教学设计: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 ,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 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设计目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学会科学的养蚕.(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设计目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设计目的: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设计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 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液泡 里
问题5: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语文科目]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执教教师:雷宜武 执教时间:2011-4-17
单位:四川省开江长岭中心校
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实验重点:知道运动会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实验难点: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实验器材: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 、自创的呼吸计数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 作 要 点
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1.教师演示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计时要准.
3.学生分组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一次可以三,五个学生同时听.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人在呼吸时鼻腔、胸腔、腹腔等器官都参与了活动,身体上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用自创的呼吸计数器演示测量呼吸次数. (不要紧张,要保持均匀、平稳的呼吸,不要故意深呼吸等)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二人一组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1. 运动2分钟即可.
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可以同时测量呼吸和心跳.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4,测量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实验总结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4.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实验后的反思: 实验前 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比我想象中的更少,当教学中让学生预测自己一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时,数字的大小差异到了令人不信的地步.预测不是没有根据地瞎说一气,必须建立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学生们从三年级已经开始专门训练了测量的技能,但长期以来,跟实际生活脱离的学习还是使学生对数字的感受很生疏.
"我一分钟大概要呼吸60次.""1分钟我心跳动的次数大概有十几次吧!""100次!""30次!"……面对这些数字,我真的感觉到了孩子们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也让我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量化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实验后: 我又低估了学生的智慧”天气冷了,我们穿的衣服厚,摸心脏测量比较麻烦,有时可能感觉不到.采用摸手腕的脉搏来测量,只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我还发现:不只是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在哭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很紧张,走夜路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受到惊吓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被人吓倒的时候,等都可以使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
一分钟呼吸心跳次数记录表
平静状态运动二分钟后运动后较长时间
一分钟呼
吸的次数
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开江长岭中心校年(班)级 四 年级1 班实验者
时间2011-4-17实验名称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 、呼吸计数器
我的猜测: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我是这样做的:1.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测量心跳,在老师的指点下确定心脏的位置(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学秒表的正确使用,计时准确.
3.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同学之间相互测定.一次三,五个学生同时听.
4.用呼吸计数器测量1分钟的呼吸次数.
观察到的现象: 平静状态 运动二分钟后 运动后较长时间
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20 32 25
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85 108 90
我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5次,心跳在80次;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疑问: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
指导教师:雷宜武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探究活动的设计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执教教师:雷宜武 执教时间:2011-4-17
单位:四川省开江长岭中心校
本课的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谈自己运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关注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了解学生对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原始认识.
第二,组织学生搜集三种状态(静止、运动后、休息3分钟后)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前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指导玩吗在测量数据的时候,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在测量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使我们测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更准确?”对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讨论.
第三,组织学生对搜集的三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以及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3、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5、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3、认识到搜集科学数据的准确性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
重点: 知道运动会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难点: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五、教学准备: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 、吸管、自创的呼吸计数器
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
一、导入
1、交流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说一说你平时经常做哪些体育运动.那么我们运动后和运动前相比,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当学生提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时候,追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感受,引出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前后是有变化的,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对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追问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为本单元其它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看来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是最明显的.那你有没有亲自测量过你在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测量我们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找出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测量三种状态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
1、交流谈话:既然说到测量,那么测量的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才能准确的测量出我们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研究研究.用我自创的呼吸计数器来测量.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有结果了吗?每组先选一点最想告诉大家的来汇报,其他组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汇报,要求边讲解、边示范.强调:一呼一吸是一次呼吸——最后统一测量心跳的方法:用手摸心跳或脉搏)
(设计意图:在进行实际测量前,对测量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讨论、汇报的形式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并提出测量的要求,将名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才算一次呼吸?明确什么是一次心跳,如何正确测量等.目的就是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这是科学课的根本特征)
3、有了测量的方法和标准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实际测量了.首先我们来测心跳,你们可以采用你们感觉最清楚的那种方法.你先估计一下我们一分钟的心跳会是多少下?(随机问一下即可)这样,为了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用我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来测量.你自己数心跳的次数,听到停后,将你的心跳次数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1分钟实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预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关注实验数据)
4、用同样的方法测呼吸.(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刻意改变呼吸的频率)
5、交流谈话:记录好了吗?和你开始预测的心跳、呼吸次数的数据一样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测量的心跳、呼吸的次数与别人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在测量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小组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使他们意识到异中有同,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小结: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6、刚才我们测量的是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那么在参加运动后,我们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样,让我们先来做做运动,然后再实际测量一下吧,要求:运动之后先测量心跳的次数.(做1分钟运动,记录心跳的次数)
7、刚才大家在做运动的时候都很卖力气,测量时也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优美的录像休息一下吧,不过可是有条件的:在看完录像之后,我们还要继续测量一次心跳的次数.(学生看录像——继续测量心跳的次数,并记录)
8、刚才我们测量了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的次数,那么我们的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会有变化吗?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来测量测量吧!(与1、2的方法相同,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测量运动后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心跳次数.在活动中注意及时收集运动后呼吸、心跳的次数,并及时记录.休息的过程中,播放录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体,继续收集第三组数据,从而为后面的整理、分析数据做准备.)
三、整理、分析数据,形成解释
1、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收集到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的数据.对于科学家来说,仅仅观察统计表中收集数据是不够的,更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这就需要借助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更加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帮助了(出示统计图,初步讲一下统计图的构成),你能像科学家们那样选择用其中一种统计图的形式,将你测量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三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统计图的介入,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可以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知道制作统计图也是整理数据的一种好方法.)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在做好统计图后,根据统计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制图,讨论,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收集到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看到的现象做出解释,即引导他们发现呼吸与心跳的次数与运动是有关系的.这是科学探究的根本目的)
2、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发现从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向规律性解释发展.
四、延伸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发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研究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测量呼吸和心跳》,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难点是如何采集比较准确的数据.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40-50次 新生儿 140
5岁儿童 20-30次 3岁儿童 110
10岁少年 25次以下 4岁儿童 100
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 10岁少年 90
成年人 16-18次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2、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和呼吸加快的原因
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想一想,运动时为什么呼吸会加快?
解释剧烈运动后呼吸、心跳会同时加快的原因.(人体在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能量,这就需要肺部吸进更多的氧气和心脏泵送更多的血液量,这就产生了的呼吸和心跳同时加快的现象.人的身体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需要更多的氧气,这就需要通过加快心跳使血液循环加快,加快呼吸补充运动时需要的大量氧气,这样才能保证人体进行剧烈的运动.)
3、认识增强心肺功能需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
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