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尼采大大_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历史]”,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内容简介: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谈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哲学家之一.流言蜚语在他的身后绵延不绝,涉及他的性生活,他的政治立场,他的精神健康.他的学说也往往受到误读和曲解,其中最不幸的便是德国纳粹分子将他的学说曲解为法西斯理论的支柱.希特勒甚至参观尼采故居,拜谒尼采之墓,与尼采雕像合影.尼采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起起落落.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人都曾翻译推介尼采的著作,但在50年代,尼采被定为反动哲学家,研究和介绍尼采成了禁区.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了一阵一阵的尼采热,其著作相继被翻译出版,且不断有新译本问世,尼采成为当代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西方哲学家.
(展开全部)《》内容简介: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谈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哲学家之一.流言蜚语在他的身后绵延不绝,涉及他的性生活,他的政治立场,他的精神健康.他的学说也往往受到误读和曲解,其中最不幸的便是德国纳粹分子将他的学说曲解为法西斯理论的支柱.希特勒甚至参观尼采故居,拜谒尼采之墓,与尼采雕像合影.尼采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起起落落.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人都曾翻译推介尼采的著作,但在50年代,尼采被定为反动哲学家,研究和介绍尼采成了禁区.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了一阵一阵的尼采热,其著作相继被翻译出版,且不断有新译本问世,尼采成为当代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西方哲学家.
尼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说了一些什么?他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误读与曲解?《》深入尼采的生活与著作中,力图回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破解了缠绕在尼采生活与思想上的30个流言,诸如说“尼采是个疯子”“尼采仇恨女人”“尼采是纳粹分子”“尼采仇恨基督教”等等,接着带领读者直面尼采的著作,解析隐藏在他汪洋恣肆、激情洋溢的文字下的思想,又具体从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对道德的批判、对历史上或与他同时代著名人物的攻击等几个方面分析引起误读与曲解的原因.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有关于尼采的故事吗?最好是短小精悍能做议论文论据的.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尼采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于尼采的父亲曾执教过四位公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尼采学话很慢,他老是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老牧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带着他一起散步.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不久他随全家搬到了南堡(Naumburg),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10岁时他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Novalis,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物、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那时,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此外他还从朗格、施皮尔、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里汲取了传统的抽象概念.
1867年,23岁的尼采应征入伍.他是近视眼,又是寡妇的独子,本来可以幸免,但在萨多瓦和色当的神圣日子里即便是哲学家也要去当兵.后来他在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扭伤了胸肌并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李谢尔思第一个向世间预言尼采是位天才.
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华格纳.同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 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尼采并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斯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
1873年,尼采写了《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后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在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击各沙文主义大学:“经验告诉我们:国立大学惯于支持低劣哲学家,这是伟大哲学家发展的最大障碍……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国家会庇护柏拉图和叔本华这样的人……国家总是惧怕他们.”1875年10月,尼采结识了音乐家彼德?加斯特(P. 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华格纳在拜罗伊特》.在这部作品中,他称华格纳为齐格弗里德,“他从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甚至把华格纳称为惟一真正艺术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况急转直下.尼采出席了华格纳主持的首届拜罗依特音乐节.当时华格纳创作的歌剧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以下五部著作—《华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式的自我陶醉.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无论如何,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样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惟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于尼采的父亲曾执教过四位公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尼采学话很慢,他老是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老牧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带着他一起散步.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不久他随全家搬到了南堡(Naumburg),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10岁时他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Novalis,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物、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那时,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此外他还从朗格、施皮尔、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里汲取了传统的抽象概念.
1867年,23岁的尼采应征入伍.他是近视眼,又是寡妇的独子,本来可以幸免,但在萨多瓦和色当的神圣日子里即便是哲学家也要去当兵.后来他在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扭伤了胸肌并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李谢尔思第一个向世间预言尼采是位天才.
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华格纳.同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 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尼采并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斯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
1873年,尼采写了《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后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在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击各沙文主义大学:“经验告诉我们:国立大学惯于支持低劣哲学家,这是伟大哲学家发展的最大障碍……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国家会庇护柏拉图和叔本华这样的人……国家总是惧怕他们.”1875年10月,尼采结识了音乐家彼德?加斯特(P. 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华格纳在拜罗伊特》.在这部作品中,他称华格纳为齐格弗里德,“他从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甚至把华格纳称为惟一真正艺术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况急转直下.尼采出席了华格纳主持的首届拜罗依特音乐节.当时华格纳创作的歌剧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以下五部著作—《华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式的自我陶醉.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无论如何,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样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惟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问题2:尼采手机到底什么情况?最近南京的报纸充斥着这个手机的各种信息,好像是煤老板新开的一家公司,声称每台手机只挣10块钱,召集了近百家媒体发布会,第一批体验机被当场销售一空,i8酷似苹果
我已经买了一只,功能很多(要收费的),但是触频反应特别慢,没有广告做的那么好.我是没时间,不然我都去退了,劝你还是不要买
问题3:尼采大大手机到底怎样?
其实质量不好.不要买
问题4:尼采是谁?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问题5:哪里有尼采简介?[英语科目]
Friedrich Nietzsche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o challenged the foundations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Christianity.He believed in life,creativity,health,and the realities of the world we live in,rather than those situated in a world beyond.Central to Nietzsche's philosophy is the idea of "life-affirmation," which involves an honest questioning of all doctrines which drain life's energies,however socially prevalent those views might be.Often referred to as one of the first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s,Nietzsche has inspired leading figures in all walks of cultural life,including dancers,poets,novelists,painters,psychologists,philosophers,sociologists and social revolutionaries.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