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临江仙 元好问_临江仙 元好问的赏析[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那么,李辅之又是何许人?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
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高中古诗赏析:《临江仙》元好问临江仙 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语文科目]
⑴①“红妆翠盖”照应“荷叶荷花”;“木兰舟”下引风流人物.②佳景与风流人物浑然入画,美不胜收.③以乐景映衬作者与友人相聚畅游的欢乐之情,以突出二人的深厚友情.
(以上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3分.①答出前应后呼即可,②答出画面感强即可,③答出“表现欢乐之情”或者“突出深厚友情”其一即可,“乐景衬乐情”不作评分依据.此外答案,酌情给分.
我们从这首词的词题中可以知道,这首词记载的是元好问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两次游览都有记载.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词人的朋友.全词如下:
(小序)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词的上片写景,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词人写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并把“荷叶”、“荷花”并列出现,一绿一红,形成“绿叶红花”的映衬效果.其中,两个“荷”字和一个“何”字谐音,三词连用,共同构成词句的音韵之美.接着写道:“大明湖上新秋.”这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大明湖”点名了地点.“新秋”不但点名了节令,更突出了初秋时节大明湖的美景.
词人承上“新秋”接着写道:“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红妆翠盖”是指上句中的“荷叶荷花”的红红绿绿.这里,词人用了“红妆”一词,显然有拟人手法,以花喻人,引出了后面的“木兰舟”中人,由物及人.意思是说,在荷叶荷花红绿掩映之中,大明湖上出现了泛舟之美人.接着的“江山如画”,进一步描写大明湖,表现出大明湖如画的美景.在这样的如画的美景中,赏湖景“人物更风流”.“风流”即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之人.这里的“风流人物”当然是指词人和友人李辅之.其中,一个“更”字,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情与和谐的关系.我们从这“更风流”的话语中,感受到词人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欣喜欢畅.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写景更是突显和烘托人物.
词的下片抒情.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到,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了.首先,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其中,“千里”和下句“三年孤负欢游”中的“三年”是从空间和时间来写,不但写出与友人分离后的时间和相隔的距离,给词作以时空感,也暗示了这首词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特别是词人用了“孤负”(违背,或者对不住)一词,不但表明了与分别时间长,距离远,难以相会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相会时候美好时光的回忆合对朋友友情的珍惜.唐代韩愈在《感春》中写道:“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宋代刘过在《临江仙》中写道:“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其中的“孤负”就是这个意思.无奈之下,词人只有“一尊白酒寄离愁”.在古代诗歌中,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也.这里,元好问借此来表达对离愁别念之情.在元好问看来,借酒消愁不够啊,所以,元好问在结尾写道:“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殷勤”即情意深厚之一.“东州”也许就是现在朋友羁旅之处.借酒消愁不够,词人又借流水抒发离愁别绪.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以水喻情,已经成为常规.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等等.这里,词人以流水寄情作结,不但能体现感情纯真和思念深厚,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思想情感上,词人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友人现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愁怅.在艺术上,首先,以写景入手,情景结合,情蕴其中.其次,一扬一抑,使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再次,时空结合,提升了是作品的审美意境.
问题2:杨慎 临江仙 赏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简述这首词所用的艺术手法.[语文科目]
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时所写的一首诗.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诗中用了“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几个意象,豪情壮志、情景交融的意境.
托物言志,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以江水的一去不返比喻历史,澎湃的浪花比喻英雄们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托景寓理,如“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种是非成败只由后人评说,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的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情感.和接下来的白发渔樵宁静与淡泊的形象强烈对比
寓情于景,如“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描写手法主要有:
白描.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从形象入手,进入诗歌意境,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着意于春风秋月,宁静与淡泊.从而把握诗人思想感情,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问题3:临江仙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辜负欢游.一樽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洲 1描绘了什么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语文科目]
临江仙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元好问 荷叶荷花何处好? 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元好问词作鉴赏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那么,李辅之又是何许人?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35作文网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 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35作文网 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问题4:元好问的《客意》的赏析[语文科目]
客 意(金)元好问
雪屋青灯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诗人在回乡途中的一个夜晚,孤独地躺在床上,眼中清楚地呈现出回家的道路,心里思念着家中的儿女,可是他不直说自己在思念儿女,而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儿女在如何思念自己,在计算着他的归期盼他回家.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亲之情,更显得婉转而深切.
问题5:苏轼 临江仙 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语文科目]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 恨,感到缺憾.营营,为名利所纷扰.
④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