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山海经简介_山海经 介绍[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奇书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1]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倡议(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工虫,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馀不敢言之也”.
也正因为《山海经》的所谓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6)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人大多从其说.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认为,《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而刘宗迪(7)认为,尽管“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山海经》中的某些史料特别是反应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无大误.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诘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根据以上背景和原则,我们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时期(伯益为龙山文化后期东夷部落首领)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考察鲁东南地区沿海一带人文风物山川地理形势,发现《海外东经》描述的地域与《尚书》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分布极为一致,现报告如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东的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的地貌以丘陵为主,间有较大的河谷平原.该类型西、北两侧分别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邻,东至黄海,南界约在陇海铁路以北.行政区划包括临沂、日照两市和江苏东北角之一部分”.“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可以推测,日照、临沂一带是尧王城类型的中心地带.这里地理环境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古代环境同现在差别较小.考古发现表明,这里龙山文化遗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遗址”.
尧王城类型也称两城类型.张学海(11)在《试论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国》一文中指出:“莒地龙山文化属两城类型.该类型的范围大体在沂蒙山东南,尼山以东,以鲁东南地区沂沭河流域为中心,北包鲁东胶州、崂山、青岛市区等地,南含江苏淮北东部地区,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地方类型之一.除莒地的四个龙山聚落群以外,尚有临沂东部沂沭河中游群,临沂西部、费县东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东部、临沂北境、莒县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苍山南半部、枣庄东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胶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东的胶州东北部、青岛市区尚有少数遗址,不足10处,未作群体对待;南面的临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苏赣榆、东海、新沂也应有两三个小群,总计达11个聚落群,仅山东境内就有遗址450处以上,占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因此,龙山文化尧王城(两城)类型的分布区域为南起江苏灌云县,北到山东青岛市的东部沿海一带.而这一带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区,比如尧王城遗址、两城遗址、段家河遗址、东海峪遗址、另外还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遗址如凌阳河遗址和丹土遗址.因此日照地区是尧王城类型中的重点区域.
《尚书》中嵎夷的地望
据《尚书.尧典》,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
而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尚书.禹贡》又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浮于淮泗,达于河(荷)”.历史上有人认为日照属于徐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沂河流域属徐州无疑,但日照地区在沭河以东,似乎不属于徐州.因为徐州之民在《禹贡》中被称为淮夷,历史上也曾称为“徐夷”.如果日照属于徐州,则日照先民应为淮夷或徐夷,显然与历史记载不符.日照地区在历史上和传说中从来没有淮夷或徐夷的记载.
根据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中的禹贡九州图(12),日照地区应属于青州.图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线为界,其北为青州,其南属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区.
嵎夷的北部边界大约在青岛市区一带,附近的胶州市三里河曾经是古莒国的国都—介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山东地区四个地理单元中,华北平原与胶莱平原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胶东丘陵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在龙山文化时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属淮河和济水两个水系,两个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胶东地区,由于胶莱平原古代为海洋、河湖、沼泽地带,影响着胶东地区与山东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特点”.胶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为杨家圏类型.也就是说,龙山文化时期尚为海洋或沼泽之地的胶莱平原阻断了鲁东南与胶东丘陵地区的联系.尧王城类型为《禹贡》中的嵎夷,而杨家圏类型为《禹贡》中的莱夷,所以青岛市区一带成为尧王城类型的东北部边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达江苏灌云县及其周边地区.考古结果证明,鲁东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延伸到连云港市的灌云县.《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东夷源流史》中认为郁州(江苏连云港附近云台山,古称郁州)大部分为郁夷(嵎夷)人所居.这就是说,隅夷的南部边界在江苏灌云县一带.这不但与禹贡九州图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结果的佐证.而这一疆域内的文化恰恰就是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范围.
《海外东经》诸方国地望考证
(一)《海外东经》描写的地理走向与鲁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东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叙述了从东南方到东北方沿海一带的方国.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由于《大荒东经》也是按东南到东北方向进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国(行政版图)可理解为整个《大荒东经》描述的地域的总称.
鲁东南一带龙山时期的尧王城类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苏灌云县北至青岛市区一带,是《尚书.禹贡》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东南至东北走向(图2 夏代地图),所以《海外东经》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尧王城类型考古文化在东部沿海一带方国的分布.
(二)在《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记载的方国中,有四个方国可找到比较清楚的史料佐证.
1、奢比尸国
《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肝榆既赣榆,肝榆之尸既赣榆之人.江苏赣榆县原政协副主席郑础久和连云港报社王成章共持此说.
但该赣榆有可能是今之赣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赣榆.《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据赣榆县志(14):“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连云区);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也就是说,要是《海外东经》成书于秦,奢比尸国位于今之赣榆;要是成书于汉代,奢比尸国有可能位于古郁州,即今之连云港市连云区.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国很有可能在连云区.该区域的考古文化以龙山文化藤花落遗址为代表.藤花落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在南云台山和北云台山的谷地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为距今 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遗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2、青丘国
《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黄帝杀之于青丘.”
江苏赣榆县有青口镇,或许与青丘国有关.青口镇南距连云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东卫80公里.
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更发挥其说,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由于青丘国距离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国不远,青丘国应当与殷商有密切关系.
根据《海外东经》,青丘国位于朝阳谷之北(包括东北、西北方位),黑齿国之南(包括东南、西南方位).
根据《大荒东经》,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
3、黑齿国
《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古人地理与现今不同,南为上,北为下(《山海经》顺序为南、西、北、东).因此“在汤谷上”即在汤谷之南.
《大荒东经》中“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帝俊的后裔叫黑齿,黑齿建立的国家叫黑齿国.
黑齿国地望应在赣榆枳汪镇到岚山安东卫、虎山镇一带.证据如下:
(1)黑齿国为帝俊后裔姜姓之国.
(2)夏商时姜姓纪国故地在日照安东卫到江苏赣榆之间.
《左传??隐公元年》(15)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海州”条下云:“纪障城,在县(海州怀仁县,今赣榆)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齐师伐莒”《传》曰:“莒子奔纪障”即此地也””.赣榆到安东卫的距离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东卫城正是古代纪障城.也有人认为纪障在赣榆县界.《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16)一文说:“《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不事齐故),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路史禅通记》:“有纪氏,有鄣氏”;《通志》载:“纪,都纪,迁于剧,注,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 光绪《县志》载:界墙城,即纪鄣城.“界墙城,县北六十里,东际海,西连山”,以东际海西连山的方位来测定,岚山头东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遗址即纪鄣城无疑”.“《水经注》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杜预《左传》注:“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纪鄣城址在今县城东北境内”.
但赣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约就在赣榆枳汪和岚山安东卫一带,二者相去并不甚远.纪国大约在商末周初由纪障迁都到今寿光南部纪台村,鄣邑(旧都)仍属纪,春秋时归属莒国.
(3)古纪障之纪国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纪国姜姓为炎帝后裔的记载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18)所载,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 春秋时, 纪国被齐国所灭, 其后以国名\\\\\\\"纪\\\\\\\"为氏.
但有史料证明纪障(古纪国)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证据如下:
第一,《山海经》数次提到炎帝及其后裔包括在海岱地区的后裔,但在《海外东经》或《大荒东经》的地域内从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叙述齐地沿革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左传》杜注称:“逄伯陵,殷诸侯,姜姓”.山东济阳县刘台子西周墓出土了属于逢国的青铜器,逢公为伯陵之后,姜姓.尽管齐地与商周时寿光纪国接壤,历史上从未有纪国之姜为逢伯陵之姜的记载或传说.
第二,根据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西周初年炎帝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 的记载,即使有个炎帝的后裔受封的纪国,也只能是寿光的纪国,而不是纪障的纪国(假设有两个纪国的话).关于纪国之纪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一文写道:“另据国名记载:“炎帝后,姜姓国”,但从史料考证,炎帝之后,周封国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从姜炎文化看齐文化的渊源》中写到:“纪国.殷商时期,有一个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境内.《左传??隐公元年》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纪国为姜姓所建,并见于《史记》索隐及《路史》诸书.金文将“纪”写作“己”.在寿光县城南20里处,有旧城遗址,纪侯台遗址等.己侯钟便出土于纪侯台下.近年来,在寿光境内出土了一批纪器.据寿光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均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个姜姓纪国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寿光境内”.这说明纪障之纪国更是早于殷商时期.如果纪障之姜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样,《山海经》中应该提及.也有另一种可能,寿光纪国为炎帝之姜,纪障纪国为帝俊之姜,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二者混为一谈.但不论那种可能,纪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么,纪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时代,莱国与莒国尚夷风,用夷礼,因而为齐鲁等周王室或其诸侯国所不齿.而纪国与莱国世代为通婚国,说明纪国与莒国一样,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东夷方国.
第五,宋代《路史》(20)记载少昊后代有:“偃姓国22个,赢姓国57个,李姓国4个,纪姓国6个,蔑姓国2个,还有不知何姓的国9个.总共6姓100个国”.说明少昊之后有纪姓(姜姓,因国而姓).
第六,从考古学的角度讲,炎帝文化属于仰韶时期的文化,与仰韶时期相当的海岱地区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后裔从黄河中上游迁移到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势必将仰韶文化带到海岱地区.考古学证明,由一个族群和部落因迁移而形成的方国,必然留下该族群的文化痕迹.因为除了迁移时携带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们制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会得到反应.在整个海岱地区,特别是在日照一带已发现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各种器物,但迄今为止并未发现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迹.也就是说,海岱地区在龙山文化之前无炎帝之姜.海岱地区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国,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间迁移而来.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的逢伯陵.
第七,许倬云(21)在《西周史》中列举了包括纪国在内的众多西周封国的迁徒,然后写道:“这些封国均曾远迁数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则随封君迁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体.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都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这些族群叠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层.《礼记》“王制”:“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所谓“因国”,也就是这些分封族群所君临的土地.统治的族群在“因国”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国人”,而“因国”的原居民,散居在各处的聚落中,是即“野人””.这样,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的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的记载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古纪障之纪国的前身为黑齿国,帝俊之后姜姓.在殷商时期姜姓纪国扩展到了寿光一带.后来周王朝将炎帝后裔作为统治者分封到了纪国,炎帝后裔成了“国人”,帝俊后裔则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纪国姜姓,炎帝之后的说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他回答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而然,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
展开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山海经》介绍[语文科目]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18卷分别如下: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无疑是最富有神奇色彩,让人一时难以说清的著作之一.
关于《山海经》的性质,也就是它是一部什么书,从汉代以后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它看作是地理书,如汉代的刘秀(歆)就是如此.他认为《山海经》是“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隋书·经籍志》)而《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数术略形法家之首,认为是巫卜星相之类的书.明人胡应麟称之为专讲神怪的书,认为:“《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视它为最古的小说,认为:“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定名,则小说之最古者尔.”清人张之洞《书目答问》则把它看作历史著作,把它列入古史类.鲁迅则认为它是巫书.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礼所宜……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由此可见,给《山海经》定性归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吕子方先生认为,《山海经》“涉及面广泛,诸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疾病、气象、占验、神灵、祀神的仪式及祭品、帝王的世系及葬地、器物的发明制作,以至绝域遐方,南山北地,异闻奇见,都兼收并录,无所不包,可以说是一部名物方志之书,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类书”.这个说法比较准确.当然,把它称为中国第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和中国神话渊府也不错.
现在流传下来的《山海经》是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秀(歆)在校阅古籍时整理而成的.当时,刘秀(歆)发现的《山海经》是三十二篇,后经整理成为十八篇.这十八篇经晋郭璞作注后流传了下来.清人郝懿行博采诸家之长,为《山海经》作注,写成《山海经笺疏》.现在行的就是郝懿行的笺疏本.
今本《山海经》为十八卷三十九篇,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组成.《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卷二十六篇,共二万一千多字.这部分又称为《五藏山经》,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海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这“海外四经”四卷四篇及“海内四经”的“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卷四篇以及《海内经》一卷一篇.而《大荒经》包括了“大荒四经”的“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四卷四篇.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刘秀(歆)在整理《山海经》时,认为是“出于唐虞之际”,为伯益所著.司马迁和班固都承袭此说.南宋朱熹则认为是战国屈原之后人为解释《天问》而作.当代学者认为,《山海经》的成书情况较为复杂,决非一人一时所作.大都认为,《山经》,即《五藏山经》成书最早,保存了许多远古的传闻资料,产生的年代当不晚于战国中后期.《海经》和《大荒经》产生的年代要晚一些,但最晚也不会晚于西汉初期.由于《山海经》内容及成书情况非常复杂,要确定其具体的作者及作年是非常困难的.
《山海经》的《山经》、《海经》及《大荒经》三个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山经》的内容多记山川地理、奇异的动植物矿物、祀神的典礼仪式和所用之物等,对各山山神的形貌、职司和神力也时有描写.《海经》中的《海外经》多写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记有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海内经》则杂记海内的神奇事物.如昆仑景象,建木形态,枭阳、巴蛇、贰负的状况等,也记载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情况.《大荒经》则主要记载神话,在各部分中,它保留的神话是最多的,一些重要的神话,如鲧、禹治水、禹杀共工、黄帝战蚩尤等神话就记载在这一部分里,是研究神话的宝贵资料.
在古代,《山海经》是图文并茂的,图画在书中还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山海图”这样的说法.郭璞注《山海经》时也有“图亦作半形”、“亦在畏兽图中”这样的说明.可惜的是,这些图大部分都已亡佚了.
◇二《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我们研究古代地理、宗教、神话、动植物、医药、历史、气象等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的那样:“《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为一百四十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而《山经》在记述时,往往以山为纲,以首山叙起,依次叙山名、水名、道里、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又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宝贵材料.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这是研究古代巫的活动的资料.又如: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一段神话的前半部分写女魃在黄帝与蚩尤之战中的作用,后半部分写巫师驱逐女魃的宗教活动.“神北行”即是巫师的咒语.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这就意味着《山海经》中的这一谱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荒诞之言.再如鲧这一人物,《国语》、《尚书》、《左传》、等书都把他写成反面人物.《国语·周语》说:“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尚书·洪范》载:“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这些材料不是说鲧品质不好,就是说鲧治水方法不对,因而被尧所杀.而《山海经》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按照这一记载,鲧被杀不是因为他品质不好或治水方法不对,而是因为他“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因而激怒了帝尧.鲧不仅不是反面人物,而且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到底《山海经》的记载真实呢,还是《尚书》、《国语》中的记载真实呢?现在已很难说清楚了.不过,《山海经》在这个问题上,起码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假如我们把《山海经》的这一记载与屈原《离骚》中的“鲧婞直以忘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以及《惜颂》中的“行婞直而不豫合,鲧功用而不就”等联系比较一下,恐怕还会倾向于《山海经》的这一记载.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原文阅读:http://www.tianyabook.com/shanhaijing/index.htm
问题2:山海经介绍《山海经》是汉晋时人编造的______________著作,有《南山经》《海外南经》《大荒北经》等十八卷,记述山川海河奇事异俗,保存了不少远古的_______,想象力及丰富,既是_________家著作,[语文科目]
1 地理 2 神话,传说 3 道 4 文学
问题3: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问题4:山海经的介绍?[语文科目]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曾、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男,如双头号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海内经》介绍了海内名国的内俗习惯和上古的一些珍贵动物,以及古代的一些传说,语言生动,情节离奇,阅后回味无穷.《大荒经》介绍了大荒外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奇风异俗等等,令人爱不释手.此外,《山海经》还介绍了上古的天外来客、异邦奇曾等……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特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丛书.这套丛书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多种,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我们首先重点选取我国古代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科技各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历史巨著,又兼及历史上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对象,就每一部名著而言,除个别是全译外,绝大多数是选译;即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畅通,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适应快节奏的时代,使读者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使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愿意去读,都能读懂,以便从中得到教益.
问题5:《山海经》的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7.htm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