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忧_杜甫的【百忧集行】解释要有作者介绍和解释[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百忧集行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
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
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
想起我十五岁时,童心未泯,
健壮如同小牛般,东奔西走.
八月时,庭院中的梨枣都已成熟,
一天登树采食,不下千回儿.
转瞬间,我已五十岁了,
睡卧在床的时间比行立的多,足见我已年老体衰了.
勉强地扮著笑脸,迎向资助我生活的人,
悲哀地反顾自己,不禁百忧齐生.
一进门,只见家徒四壁,一无长物,
老妻也是满面愁容地看著我.
天真无邪不懂事的幼儿还不懂父慈子孝的道理,
饿著肚子在厨房哭著索饭吃(多悲哀啊 !).
这首七言古诗作於上元二年.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 ,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 .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著.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徵,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著悲痛、愤懑的感情 .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著,还须出入於官僚之门,察颜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著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 .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 .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 ,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 ,啼叫怒索 .在诗人笔下 ,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於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於「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它「悲愤慷慨,郁结於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小李杜”为李商隐和杜牧).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长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川至岳阳.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长沙).770年(唐大历五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阳县令闻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转船头返长沙居江阁.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复发,费资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脉相传.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百忧集行的解释百忧集行的意思,全面一点,但是字数不要太多!我急用!还要清楚!全诗!
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当梨枣成熟之时,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现在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但是生活无著,还须出入於官僚之门,察颜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著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问题2:杜甫 不见[语文科目]
不见 作者:杜甫 不见李生久1,佯狂2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3,吾意独怜才4. 敏捷诗千首5,飘零酒一杯6. 匡山读书处7,头白好归来8. 1.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说李白才思敏捷,创作速度很快. 6.指李白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 7.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8.头白:李白此时已经六十一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这是今存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在成都.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但次年,李白就死在安徽当涂县了.诗中写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飘零嗜酒,都颇能表现李白的特点.天宝四载杜甫与李白同游齐鲁时作《赠李白》诗中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语;又《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参读."吾意独怜才",可见杜甫对李白的偏爱和相知.《读杜心解》云:"'不见'、'可哀'四字,八句之骨.只五、六着李说,余俱就自心上写出不见之哀,笔笔凌空." 知音难觅,千古共嗟.故韩文公愈《别知赋》云:“惟知音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甫之于白,允为知音,痛其遭际,怜其才具,且形之于诗,此即其一.四十字不加藻饰,不用事典,只是平平道来,以其从肺腑中流出,便成好诗.即所谓情之所至,诗亦至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为太白传神写照,其才具遭际亦尽于此联中.太白倘能一读知交此诗,亦足慰平生矣.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附:李、杜交谊乃诗史之佳话.今存杜甫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诗有十首:《赠李白》前后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首,《冬日有怀李白》一首,《春日忆李白》一首,《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首,《不见》一首.另有五首直接提及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一首,《饮中八仙歌》一首,《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一首,《昔游》一首,《遣怀》一首.李白寄赠杜甫诗可信及存疑者共四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疑)、《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
问题3:杜甫的四句古诗(要注释)+杜甫的故事速度啊!急用![语文科目]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问题4:杜甫画像的注释根据堆杜甫生平的了解给杜甫画像做一个注释 200字左右好的追加20分谢了[语文科目]
诗圣杜甫有着高贵的贵族血统,但一生颠沛流漓,穷困潦倒,晚年居然到了不乞米就无以活命的地步.诚如自述诗云:"惜我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就这样一个吃不饱的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死还在为唐王朝的江山社稷担忧.希望君明臣贤的爱国思想、关心天下苍生的赤子之心,才是后人眼中的完整的杜甫形象.
问题5:杜甫的《江汉》的解释[语文科目]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资料:http://www.lesun.org/zxyw/html/2005/24210.htm
题解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评解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