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语文教学中的买椟还珠,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是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第一课时。刘老师先从柳诗《江雪》引入介绍柳宗元,在介绍柳宗元的时候,有学生问什么叫“逸事”。刘老师没马上回答,说他是唐宋八大家,古文也写得很好。然后又说这段文章之所以好,是因为有我们要学的文言文知识,然后将“古今义,虚词,句式”等几个词板书。接着又说这篇文章的叙事也很好,有我们要学的写作手法。(板书)还我们要学的人高尚情操。(板书)。然后讲了什么是逸事。接着,用电脑播入音频,让学生跟读了一遍,文章很长,大约用了十多分钟。读完后用PPT投影了课文中易错字的注音。接下来刘老师讲第一段,要学生从课文里找出板书上的几种语法现象,但没怎么找,又按投影讲了第一段的字词句式等语法现象。在讲的过程中,学生提问为什么那些人要刺杀孕妇。刘老师一句带过了。最后投影了第一段内容概括。第二段先让学生自己拿笔翻译,然后要学生找出语法知识点。一个学生刚站起来讲,就下课了。
刘老师这节古文课其实是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上法。落实考点,抓基础。但是一篇优美的古文被我们处理成这样的备考资料后,已经索然无味,我们仅从里面抽出几个字词句式来讲解,要学生记忆,对文章的内容不置一词,甚至说这篇文章之所以好,就是因为有我们要学的语言知识,无疑于是买椟还珠。
在评课时我也就这种只顾考点而对文章整体忽略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我的质疑也被人质疑。大家质疑我的理由主要是,不讲字词,学生读不懂,不利于考试。还有老师认为,字词是课堂要学生记忆的,而文章的领悟等他们掌握了一定字词后自然会了。也有老师提出究竟是先讲字词,还是先讲文章的话题。
在这里存在诸多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关于课堂有效性的。多年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老师现在只对高考有关的东西敏感了,对不直接在高考中出现的内容,往往会不敏感,甚至视而不见,完全忽略,甚至异化为错误判断。最明显的是我们的考试作文,现在教师一律要求按格式作文,自己也习惯了看那千篇一律,言之无物的八股文,而对于那些与格式不一致,结构稍微复杂,有点自己的内容的作文,往往误判,处以极刑。课堂教学除了考点之外,其它一切都是多余的。如果超出了考点,就是无效的。其实课堂的有效性除了考点外,还有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价值判断,交际接物方面,往往也很重要,但我们学生在课堂里已经很难学到了。比如关于爱情的理解,我们教爱情诗时,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地答题,对诗歌的缠绵无动于衷。比如,高一的《与妻书》是一段非常好的文章,却很多老师连让学生读一读都没有,以致于学生连林觉民是谁都不知道。我不知道这种直奔考试的课究竟多有效。
第二个误区是关于学生认识的。我们老师总是倾向于把学生理解为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放心,以为不为他们做好,不每一步都为他们设计好,就会无所适从。学生无所适从是真的,但这无所适从不正是因为我们放不开手脚娇宠出来的么?尤其是母语学习,学生更不可能是一张白纸。昨天晚上有个学生拿测试的翻译题问我,他完全空白,没做,说不会。我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问他哪里不会,竟然大半都是懂的,我并没有帮他翻译,但他在我的追问下,竟然也八九不离十了。这说明他并非不会,而是在心理上逃避了。
第三个误区是关于文言文字词的认识。我们把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为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它的意义与用法是根据上下文而拥有的,并不是僵死的,孤立的意义。所以对某字某词的理解,同样要放在上下文中却理解,而不能脱离上下文死记硬背。
教育者生活在现实的土壤,学生也要面对高考的考验,功利是难免的,功利也未必是错误的。但是,我们能否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在更符合教育本意的基础上去追求功利呢?学生能力的提高,只会对高考越来越有利,而不是相反。我们似乎太缺少耐心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被应试教育所异化,正如《皇帝新装》中的皇帝,他明明是什么也没穿,却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而愿意光着屁股在街上乱晃。
今天在教师月刊上看了一段话:就本性而言,每一个都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