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雨雪曲赏析_诗词鉴赏 雨雪曲 江总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关塞“天寒 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深处辽远而艰苦的思乡之情,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雨雪曲,江总.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语文科目]
雨雪纷飞的塞外边防,从军的戍卒来到了陇西(在今甘肃东部).围绕着军阵边上偶尔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在山脚下也可以看见马匹走过的印迹.天冷得彩旗也似乎油缺乏了颜色,乌云压阵的大地上就连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落了许多.弥漫着的愁绪渐渐浓厚,离别家乡时的路茫茫然已经迷失了.
从解释推一下就知道啦
问题2:我们班上搞一个诗歌鉴赏的活动,每个人都要参加,自选一首诗上台给同学鉴赏一首诗,该选什么诗怎么鉴赏啊?要短一点的诗,像7律或5律的,可以鉴赏的[语文科目]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2分)
(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揭示了什么道理?(4分)
答:
(2)这两首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2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词人即景感怀,抒发了. (1分)
(2)这首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请选其一点,作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黄升《花庵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清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请分析本曲中数词运用的特点和作用及本曲写景的层次顺序.
答:
七.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周诗: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2005届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这首诗属于 体裁.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 感情.(2分)
(2)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试赏析颔联围绕“雨”来写景抒情的妙处.(4分)
答:
十.阅读下面的组词,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5月份模拟语文试题)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4分)
答:
古 诗 词 鉴 赏 参 考 答 案
二.【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训练学生从诗歌体裁、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鉴赏,关注考试变化动向,探索答题方法规律.
【分析解答】(1)七言绝句(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3)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点评】应熟悉常见诗词的体裁特点,应对新的考试动向;抓住诗词注释等相关信息,准确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理性的层次.
【分析解答】(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1分)
【点评】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规律是答好本题的思维点.
四.【命题依据】本题着重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全面思考,准确作答.
【分析解答】(1)永遇乐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2)①独特奇妙的章法结构,上片用倒装的手法,前六句正面写燕子楼小园夜景,突出其清幽的特点,为烘托人物的情感作铺垫,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交待缘由,使读者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了解.(2分)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按情事理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的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三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辉映成趣.(2分)
【点评】从诗词的结构入手,从景、情、理三者的关系着眼,深刻体会其精妙.
五.【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思之有据,答之有理.
【分析解答】(1)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答对一点0.5分,共2分)(2)不同意.(1分)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2分)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2分)
【点评】由景入情,抓住词眼,便可准确解答.
六.【命题依据】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技巧和写景的层次角度,掌握其格调特点和表达作用.
【分析解答】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3分)前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3分)
【点评】由数词的锤炼体会词曲的情感,由写景的顺序揣摩词曲的表现技巧.
七.[参考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
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八.答题要点: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九.[参考答案]
(1)(2分)五言律诗(答“近体诗”也得1分);依依不舍(或感伤).
(2)(4分)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以叠音词“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全然是打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十.参考答案:(1)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怀恋)之情.
(2)可以整组词为对象.①三首词各以问句结尾,层层深入.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忆苏州往事,以三个问句结尾,形式上构成反复,内容上层层深入,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②三首词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各首词之间,通过句式、内容、结构的相似而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整体.在组词中,这种艺术技巧很高明.
也可以一首词为对象.①写景善于着色.春天百花盛开,经阳光照射,显得更红.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在上面,更显得波光粼粼.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色调明朗.②善于炼字.如“寻”字用得好.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着一“寻”字,则一切景物都通过主人公的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③写景动静结合.再如这一句从动态的“寻”观静态的景,下一句以静态的“看”观动态的静,动静相生,含蕴无穷.④善用比喻.如“红胜火”、“绿如蓝”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春光的明媚与活力.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吴娃”的美丽,比喻更为贴切,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如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写杭州月夜之景和钱塘潮,都在写景中融注了对江南强烈的怀念之情.(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给分,如扣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等.)
问题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怎么做?最主要是答题角度!如主人公的形象等问题应从何角度答题!以及答题格式,语言!baidu知道上已有的请不要重复.谢谢~~~~~~~~~~[语文科目]
我有一些资料,先让你看其中的一些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
问题4:诗词鉴赏中一些个别词语的寓意麻烦写一下 比如 折柳 月亮 冰雪等 多写些 大家别只说这两个啊 我是说越多越好啊[语文科目]
折柳代表送别.思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带表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
桃花渡,代表送别.
桃花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鹧鸪,啼鸟,杜鹃,杜宇.代表思念(故乡等):“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啼鸟若知如许恨,撩不啼清泪常啼血,谁与我醉明月”“可堪高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相传古蜀国君杜宇亡国死后,化为杜鹃鸟,叫声凄惨,常常叫到嘴角流血.故称“杜鹃啼血”有诗:望帝春心托杜鹃.
鱼雁:代表书信:“一春鱼雁无消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成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首月满西楼”
秋:代表寂落.“自古逢秋悲寂寥”
蝉:高洁.详见虞世南的,《蝉》
太多了,写到明天写不完,建议多看诗词
问题5:诗歌赏析怎么写[语文科目]
诗歌的赏析主要是三个方面:时间,人物和环境.
时间就是要了解这首诗创作于何时,是在什么时代写的,了解时代背景,就可以很好的知道这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也就是他们诗歌中蕴含的精神.
人物是要了解这个作者以及诗歌中所提及的人物等,最主要的还是作者,而且很多诗歌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假借别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感情.
环境就是结合诗歌前后上下的文段,了解是在什么特定的环境下让作者有了如此的灵感,同时环境也是作品意境的体现.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烛火曳曳,这些都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地方.
最后就是组织语言,有条理,有文采的将诗歌的赏析写出来.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