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消瘦飞琼_采桑子 晏几道 赏析曲水兰船,忆伴飞琼看月眠, 求这一...[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白莲池上当时月,今夜重圆.曲水兰船.忆伴飞琼看月眠.
黄花绿酒分携后,泪湿吟笺.旧事年年.时节南湖又采莲.
这首写的是与妓女文君(文君应不是真名)一同在南湖采莲的事.许飞琼是西王母的侍女,此处借指文君.
这一句颇有物是人非之感,所描摹的景物情事都非常优美,作此句之人,必定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寥寥数语,就将眼前和记忆的景致交融一起,将相思的意境很恬淡地就勾勒出来,堪称佳句!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晏几道的菩萨蛮赏析晏几道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词精妙之处何在?强烈要求不要从网上下载,否则我也能够找到!http://www.baidu.com/s?wd=%B4%CA%B5%C4%C9%CF%C6%AC
【】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
晏几道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词精妙之处何在?
【】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刻画了她弹奏的神情、动作,表现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曲之妙,令人联想到湘水荡漾的绿波.“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年青秀美的特征.“幽恨”即写曲中情,也写弹筝女的心声.“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即含蓄地写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表情.“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弹筝女的神情,与乐曲巧妙地融合为一体.
问题2:采桑子赏析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1、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____;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____派.2[语文科目]
没听过.不好意思.
问题3:采桑子 重阳赏析字数200字左右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语文科目]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像.
廖廓:空阔远大.
“采桑子”是词牌,“重阳”是题目,这个题目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问题4:采桑子重阳的赏析[语文科目]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鉴赏
[编辑本段]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战地黄花分外香.
从容不迫、欢快愉悦
问题5:《采桑子》欧阳修的赏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语文科目]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 “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 “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 “ 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 “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采桑子·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古代太守乘朱轮车,“ 拥朱轮”即指担任知州的职务.这里特意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 “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从“来拥朱轮”到 “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 “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三句紧承上句,一气直下,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触目皆新”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逼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 “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这首词的内容,不过是抒写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但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
采桑子·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
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在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