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创作背景_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最好写明它的创作年代,是从什么情况下写的,[语文科目]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问题2: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有著作 ,"书"也就是[数学科目]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书:信件
问题3:答谢中书书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语文科目]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问题4:两篇作文 答谢中书书1假如你生活在陶弘景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2写一篇回信400字左右[语文科目]
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将屋顶瓦片改成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除了旅游者,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大家可以注意到,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层坛面都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所有的台阶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们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十分平滑,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说话.
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即将走进祈谷坛了,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就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
圆形尖屋顶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焚烧,送上天宫.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问题5:《答谢中书书》的时代背景[语文科目]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