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女人打针故事_芦花荡 速读课文,我们知道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芦花荡》
故事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主人公:老头子
护送(两个女孩) 进(白洋淀)
愿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回答
我们知道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 ) 时间 。主人公( 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人物 护送( 两个女孩 )人物 进( 苇塘 )地点 休息,打针,穿越封锁线时,一个女孩负了伤。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为女孩报了仇。苇塘 还是白洋淀苇塘
白洋淀的范围太大,进()休息,指的是具体的地点。不应该是白洋淀泛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语文试卷分析语文91分,判断拼音对错-2,按原文内容填空-1.5,默写故事牧童-0.5,阅读题:“欲”的意思-2,选择恰当的比喻-2,画出中心句-1[语文科目]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这不仅表现在第一部分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语言运用题的解答上,而且还表现在通过阅读材料,对文章的大意的把握,概括捕捉信息等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和作文的语言表达中.学生心中所想没有准确说出,言不达意,是不会得分的.
4、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差,这是阅读题失分多的重要原因.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是课内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均为课外的,包括说明文阅读和记叙文(散文)阅读,从题型上看,主要是问答题,突出考查学生阅读表达能力和独特的体验,同时注重到读书方法和探究意识的考查.试题分别从字词的认读,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概括,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感受、体验、品味能力等角度考查.
5、作文偏离话题、跑题、结构不完整.本试卷作文采用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对学生来说,半命题作文写作选择的面更宽,灵活、自由.试卷中作文题,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对题目拟定,中心确立,文体选择,写法运用,都有较大选择自由,倡导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创意的、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问题2:小学二年级语文试卷[语文科目]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看拼音,写词语(4分)
xiá líng
晚( ) 盛气( )人
闻名( )尔 年( )
洁白无( ) 机( )
目不( )接 ( )珑剔透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5分)
乘船(chéng chèng) 奔向(bēn bèn)
峰峦(fēng nuán fēn luán fēng luán)
歌曲(qǔ qū) 喝彩( hē hè)
三、在括号里填上近反义词构成词语.(6分)
1、得不偿( ) 东倒( )歪 出生( )
损公肥( ) 外强( )干 明争( )斗
2、东( )西( ) 南( )北调 同甘( )苦
翻天( )地 生( )死( ) 左邻右( )
四、给 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固: ①结实、牢靠; ②坚定的、坚决地; ③本、原来; ④坚硬
坚固( ) 固有( ) 固守阵地( ) 固体( )
2、过:①过错 ; ②以、回; ③超越; ④经过,从此到彼的经历
过半数( ) 过节( ) 改过自新( ) 将功补过( )
五、选择关联词语填空.(6分)
不是……而是…… 宁可……也不…… 无论……都……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只有……才……
不但……而且…… 只要……就…… 既……又……
1、( )坚持改革开放,国家( )会富强.
2、猎人( )没饿着,( )吃了一顿鲜美的晚餐.
3、( )绕道走,( )踩坏花坛里的小草.
4、( )碰到什么情况,他( )能对付.
5、长跑( )要有一定的耐力,( )要有一定的技巧.
6、这个后果( )小明造成的,( )电脑出了故障.
六、按要求改换句子.(13分)
1、缩句.
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里,存放着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分)
2、扩句.(2分)
荔枝上蒙着水珠.
3、改为双重否定句.(2分)
我要做出这道题.
4、改为反问句.(2分)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人们感到亲切、舒服.
5、修改病句.(1分)
《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写的.
6、指出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仿写一个句子.(2分)
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
7、变成第三人称.(2分)
齐白石连连说道:“主席,失敬得很,都怪我疏忽大意.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回去以后,再给您重画.”
8、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1分)
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部分 阅读
一、填空.(8分)
1、古诗《竹石》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 家 ,号 .
2、 , 傲骨梅无仰面花.
与有肝胆人共事, .
海纳百川, , ,无欲则刚.
3、每一食, ,每一衣, .
4、地力之生物有大数, , , ,则常足,
, ,则常不足.
二、默写《长征》.(6分)
, .
, .
, .
, .
三、阅读《开国大曲》片断,做题.(15分)
丁字形的广场上汇集了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效区的农民更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
汇集(hùi hūi) 五更( gèng gēng)
直奔(bèn bēn) 排列( péi pái)
2、组词.(4分)
擎( ) 辛( ) 郊( ) 赶( )
警( ) 幸( ) 效( ) 敢( )
3、“成了人的海洋”是指 ,“成了人的海洋”这里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4、“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把 比作 .(2分)
5、片断已用“/”分为三层,请写出各层大意.(5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题目.(13分)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著名画家叫张僧繇,皇帝经常让他给新盖的寺庙作画.
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描画、模仿得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样.游人纷纷前来观看,不停地赞叹( ).大家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于是,大伙儿请求张僧繇把龙眼睛点上.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认为他的话很荒唐,根本不相信.有人请求说:“你说的太玄了,请你给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吧!”大家一再要求,他推辞不了,只好挥动画笔,把其中的两条的眼睛画上.刚刚画完,突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毁墙壁,乘着云雾飞行( ),飞向苍天.而没有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
成语“ ”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喻说话或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个警句 ,使内容更为 .
1、给短文加上题目 .(1分)
2、根据画横线的句子意思在后面括号里填上成语.(3分)
3、根据短文意思补充最后一自然.(3分)
4、解释下列词语.(2分)
栩栩如生:
风雨交加:
5、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仍然—— 荒诞—— 拒绝—— 紧要——
第三部分 作 文(20分)
题目 “ ”读后感
要求:回忆学过的课文《荔枝》或《只有一个地球》,写一篇读后感.要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现象,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想法.450字
问题3: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答案苏教版第六大题答案 急![生物科目]
自然给了人类许多启示,它就是人类最早的“老师”.大自然里有许多奇怪的事,动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如,风一吹过,蒲公英在蓝天中飞舞,像一些穿着白色衣服的精灵,人们通过它随风飘动的特性,发明了降落伞,这样,人们操作着降落伞在空中往下跳时,就不会受伤了.
还有些是通过动物的启示获得发明的.比如马跑得非常快,人类就想:要是能发明一样比马跑得还快的机器就好了.时光飞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就发明了汽车,让我们出游时能快点到达目的地.人们还模仿鸟类的飞翔发明了飞机.那时,如果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坐汽车根本就不够快,人们望着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想:要是我们能飞就好了.人类又发明了飞机.
人类是聪明的,可我们如果没有大自然这位“老师”,就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发明、创造了.正因为有了这位“老师”,人类才得以大胆想像,并不断地去发明,创造.
大自然,人类的“老师”,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不再枯燥、平凡,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充满想像、绚丽多彩!大自然,你是人类的“老师
问题4:五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语文科目]
我有期末的
期末复习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多音字组词语.
jiàng ( ) xiāng ( )
将 相
jiāng ( ) xiàng ( )
tiáo ( ) xuē ( )
调 削
diào ( ) xiāo ( )
二、填同音字.
huà
规( ) ( )别 ( )报 ( )整为零
jì
妒( ) 边( ) 静( ) ( )奠 ( )律
三、选词填空.
果然 必然 既然
1、诸葛亮( )敢于承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 )是他心中有数.
2、鲁肃答应为诸葛亮保密,( )在向周瑜汇报时,没提诸葛亮借船的事.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1、曹操( )知道已经上当了,( )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周瑜( )诸葛亮很有才干,( )想方设法加害诸葛亮.
3、蔺相如( )自己不与廉颇计较,( )用道理说服手下的人.
四、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
1、诸葛亮吩咐军事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① 说明诸葛亮很感谢曹操,使他完成了造箭的任务.
② 说明诸葛亮很懂礼节.
③ 表示诸葛亮对曹操的讽刺.
2、蔺相如在黾池会上又立了功.
① 指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了缶.
② 指蔺相如让人记录了秦王为赵王击缶之这件事.
③ 指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维护了赵国利益.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① 这是反问的语气,不需要对方回答.
② 只是疑问的语气,请对方回答.
五、按要求组词语.
貌 ( )( )( )
汁 ( )( )( )
袄 ( ) 搀( )敝 ( )
妖 ( ) 馋( )敞 ( )
六、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登( )( ) 卒( )( ) 莫( )( )
五、按要求填写词语.
近义词 未来—— 来临—— 救援——
反义词 下降—— 诞生—— 复杂——
七、缩句
1、远在万里之外的友人在瞬间收到你发的电子贺卡.
2、胜利的消息大大增强了希腊人的信心.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不改变原意.
1、颠倒顺序.
出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陈述句变反问句.
如果能够再认真一些,实验就不会失败了.
3、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在跳长绳比赛中,摇绳的和跳绳的配合默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九、给带点字和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填上序号.
迷:①分辨不清,失去辨别、判断的能力.②使人陶醉.
③醉心于某种事物.○4醉心于某种事物的人.
迷人 ( ) 迷信 ( ) 戏迷 ( ) 痴迷 ( )
规矩:①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②行为端正、老实.
这位新来的同学坐在办公室很规矩.( )
晏子向楚王说了他们齐国的规矩.( )
十、按要求填空.
内容 作品名称 作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童年又重临我的心头 .
清平月•村居
牧童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真实的高度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这些作品广为流传.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基础的书稿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在寄书稿时,遂告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信,或者只写一句话‘我是大仲马的儿子’,也许情况就会好多了.”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
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了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以免那些大编辑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在一起 .
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同志,小仲马依然没有改变沮(ju)丧,而是继续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当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他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的编辑.这位知名编辑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信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便怀疑书稿是大仲马义另外的笔名所写的,可又觉得作品的风格与大仲马的迥(jiong)然不同.于是编辑带着兴奋与疑问,迫不及待地乘车去拜访大仲马.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优秀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 )的儿子小仲马.
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小仲马也一举成名.1852年,《茶花女》又被改编成同名话剧,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那位资深编辑曾经不解地问小仲马 你为什么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 小仲马说 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1、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标点符号填上.
2、根据意思,从短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中找出相对应的,抄在括号里.
① 极度赞赏,不停地称赞.
② 形容名声极大 .
③ 由于某件事情成功,一下子出了名.
④ 形容差别极大.
⑤ 急迫得不能等待.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碰壁 4、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画“ ”句子的含义.
5、小仲马讲的“真实的高度”指什么?你读了他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想?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卫星通信
现在、人们从电视屏幕上能看到世界各地正在(举办 举行 )的体育比赛实况和当天发生新闻 ,这些电视信号就是通过卫星(传递 传达 )的,它实际上是卫星通信的一种( 形势 形式 ).
用来做卫星通信的人造卫星,叫做通信卫星.它被发射到地球赤道上空约3.6万千米的轨道上,绕地球旋转(zhuan zhuan),与地球自转(zhuan zhuan)的快慢速度一样.这样从地球上望去,就像静止不动似的,只要有散客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卫星通信除了能源距离传送信息以外,还有通信容量大、干扰小、质量好、功能高等特点,一颗通信卫星能传输上万路电话,几百万个台的电视.卫星通信 ( )可以普及电视广播和电视教育,( )可以同长途电视电话,召(zhāo zhào )电视电话会议,是远隔重(zhòng chóng )洋的人们能“见面” 交谈.
我国不仅发射了自己的通讯卫星,而且建立了很多卫星通讯地面站.在这些地区里( )是展翅云天的飞机,( )地面高速行驶的汽车,或者在海洋中乘风破浪的船舶,以及身带移动电话的行人,都可以通过卫星互相通信.
1、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在空白括号中.
不管……还是…… 不仅……而且……
2、把括号中不正确的词语划去.
3、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
4、卫星通讯有哪些特点?
5、写出第三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6、你体验过卫星通讯给你带来的好处吗?举例说明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桶水倒在沙滩上,水立刻无影无踪.沙子表面湿漉漉的,好像吸满了水,但是抓一把湿沙子却挤不出水来.这是因为沙子并没有真正把水吸进去,而是让水顺着无数个缝隙流走了,这只能算“过水”.这样的沙子一旦经过风吹日晒,就又会干燥如故了.
海绵却与沙子不同,将一块海绵浸入水中,拿出来时,它已经喝得饱饱的了,变得沉甸甸的,用手一捏,就会流出许多水.可见海绵是吸到了水,并且储存起来了.
由此,可以联想再学习知识时存在的与此相似的两种情况.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一目十行,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放,脑子空空一无所获.这不正是“沙子过水式”的学风吗?而另一种人在学习知识时 ,勤于思考,举一反三,甚至做下笔记,牢牢记住 .这正是“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我们提倡 的学风,吸得饱,挤得出;读了书就真长了见识,增加了学问,而不能像沙子过水那样,只走过场一无所获.
1、你从这篇短文中积累了那些成语?请用“—”标出 2、联系上下文,在第四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3、第三自然段的哪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画上 “ ”.
4、分别写出第二、三段的段意.
问题5:越多越好![语文科目]
六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你一定记得这些同音字,想一想把字写准确美观.(6分)
jiao ( )往 ( )傲 ( )花 ( )气
shi ( )迹 ( )样 ( )言 ( )验
yu 荣( ) ( )险 ( )防 给( )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每项写出2个来,你一定能行!(7分)
欢( )鼓舞 喜出( )外 ( )直气壮 高( )远瞩
死得( )所 ( )铢必较 千头万( ) 口若( )河
(1)写出自历史或寓言故事的成语:
(2)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3)写出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
3、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在六年的学习中,你一定学会了很多首古诗词,试试看,你能根据要求把古诗词写正确吗?(6分)
(1)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起诗来: , .
(2)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于谦曾经写过一首《石灰吟》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你知道这首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的诗句吗? ,
.
(3)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想起了两句诗: , .
(4)夏天你去赏荷花,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你想起了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把这种美的感受表现了出来:
, .
(5)有的同学不认真学习,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说:“ , ”
(6)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信你课下一定读过陆游的《示儿》以外的爱国诗吧,写出两句来好吗? , .
4、按要求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6分)
(1)海纳百川, , ,无欲则刚.
(2)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
(3) ,人情练达即文章.
(4)八仙过海, .
(5)出自三国故事的歇后语和成语你能各写出两个来吗?
5、认真回忆一下,默写课文片段.(3分)
(1)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知道桂林的山奇、秀、险.请你把写桂林山秀的句子按原文默写下来.
桂林的山真秀啊,
(2)〈〈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歌颂红军的诗.你能默写出三四句诗吗?
, .
(3)〈〈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很喜欢这篇散文吧,能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句写下来吗?
.
6、学校的花草池里有一块牌子,上边写着“禁止摘花踏草”,可是同学老师看了很不舒服,你能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把牌子上的警示语换一下,使大家变得乐意接受吗?试试看,请你写下来.(2分)
.
7、举办奥运会是多少人的梦想啊,你知道第29届奥运会是哪一年?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举办吗?有关奥运会的其他资料你搜集了多少,请你再列举出三点来.(3分) .
8、你就要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了,借答卷的机会最想对母校或老师说的话是什么呢?(2分 ) .
二、阅读理解(30分)
材料一(5分)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 这段话选字我们学过的课文《 》作者是 .(1分)
2、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把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一句话用横线画出来.(2分)
3、 在这段话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一个词,并说说好在哪里.(2分)
材料二(8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 这段话选自我们学过的课文《 》,作者是丹麦作家 .这位作家被称为“ ”(2分)
2、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这句话中她曾经看到的美好的幻象有 、 、 、 .(2分)
3、 文中有两个幸福,这两个幸福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2分)
4、 你还读过这位作家的其他童话作品吗?请再写出两个他的童话作品的名称来.(2分)
材料三
(7分)
锁匠的徒弟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1、 阅读文章,完成填空.
开好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是怎样的表情:大徒弟 ,可见他 ,二徒弟, ,可见他 .(2分)
2、 在技术上谁高一些?老锁匠选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的理由是什么?(3分)
3、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10分)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幅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1、 用 画出写母亲表情的句子.(2分)
2、母亲每一次开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你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什么吗?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3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下边.(3分)
4、试着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2分)
三、作文(35分)
1、 同学们,玩是我们的天性,学习是我们的天职.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张三就喜欢玩!不是好学生.”那么喜欢玩的学生是不是好学生呢?请把你的看法写成一小段话告诉给大家.(7分)
我弟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