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音调未定的传统_求(中国经学史十讲)作者朱维铮的读后感[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反思视角与经学的式微——读《中国经学史十讲》
作者 尤小立
经学在近代式微,可以从两方面找原因,一方面是外来的,即所谓西潮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内部的,即它自身发展的困境.
以提倡晚清“自改革”著称的朱维铮先生,在经学史研究上并不仅从内部着眼.他关于晚清“自改革”的论述,更多地是为了提示研究者在“冲击—反应”模式外,还有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视角.贴近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的思路,不等于“中国中心论”,二者显然判然有别.
如果我理解的不错的话,朱维铮先生的经学理论,与其师历史学家、教育家周予同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五四学生辈一代,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是在五四新文化反传统的影响下进行的.
反传统可以是口号式的,也可以是研究式的.五四老师辈们先是通过口号,然后才诉诸于学术.1919年胡适关于“整理国故”的提倡就属于后一类.对于习惯于口号式的反传统人士来说,研究式的反传统比较间接,没有广场上的呼喊那样热烈,所以就有退步的嫌疑.胡适虽然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已经说过,“整理国故”的目的是“再造文明”,但面对诸方的压力,他也不能不一再解释.但直到胡适把“整理国故”与“捉妖”、“打鬼”联系在一起,也还有人对此种“向后看”的方式,表示不满.
经学是国学的一个支脉,面对经学也有两种取向.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周予同的经学研究是从反传统的视角切入的.它源自现实的刺激.1915年以来,各地各类军阀和文化保守派的“读经”鼓吹,让周予同感到有必要“由了解‘经学’而否定‘经学’”(转引自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以下凡引此书,均仅注页码).虽则群经不多,但历代的注疏却浩如烟海,所以即使是了解,也实在不易.一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囊括了周予同先生大部分的著作,但也只是开了个头.
在周予同、朱维铮二先生看来,经学是古代的帝王之学.正因为如此,它的政治性相当突出.而历代统治者虽无不维护经学的正统地位,但阳奉阴违也不在少数.所以,古代经学的发展,按照朱先生的意见,也时断时续,不可能有一以贯之的传统.这个说法,应该是“音调未定的传统”的另一种表述.
经学在晚清的式微,西潮的冲击是不能否认的.正是在新思潮的影响下,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了,而此举不仅堵塞了士人上升为官的进路,经学(儒学)所赖以维持的体制因素也就此消失.但从经学发展的内在理路看,清代经学的重要人物,要么与科场保持距离,参与者在科场上也不全是佼佼者,像江藩、方东树,都屡试不中,可是因学人游幕的现实,让他们也有可能发挥思想上的影响力.
《中国经学史十讲》中《汉学与反汉学》一文正是分析江藩与方东树的.1818年,坚守汉学一派的江藩刻成《汉学师承记》,其本意是为了编定清代汉学传承的一个权威系谱.不想却引来了今文经学派讲经世致用一路的方东树的反驳.方东树以《汉学商兑》来阐述自己今文经学的主张,言辞激烈,底气十足.但是,按照朱先生的意见,无论是江藩还是方东树,彼此的意气之争,正好显示出今古文经学在十九世纪初“都已走向末路”(第129页).
晚清经学既有颓势,面对外来压力自然只有取防守的姿态.学者一向以为,今文经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主要是西潮涌入后,民族危机的产物.但其实,有清一代,讲求义理,大多为康雍乾等帝国的统治者所推重,宗汉学的考据学派出现的原因多多,明清统治者的文字狱的威胁也是其中之一.尽管如此,考据学派通过考索古籍,辨析真伪,也逐渐从学术上镂空了清帝国统治者赖以维护的理论基础.
与历代经学家们所做的一样,近代的今文经学家无论是维护王朝统治,还是有意地接纳西学,在客观作用上,都在进一步促进传统经学的式微.今文经学家廖平、康有为就是显例.维护孔夫子的廖平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让孔学包容一切的企图,却使原居正统之外的诸子地位上升,结果是“诸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参见王氵凡 森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康有为的问题可能还要复杂一些.他的“旧瓶装新酒”长期被视作“倒退”或“保守”.但从西方思想和政治体制方面的认知看,他绝对是超越时人的.虽然按照朱先生的考辩,其代表作之一《新学伪经考》成书上和著作权上都有问题,可这本著作所起的时代效应却相当的大.这可能也是学术研究与政治影响关系上的一种悖论.康有为无疑是尊孔的,不然他不会在民国建立后仍极力主张定儒教为“国教”.但他的另一部著作《孔子改制考》,却“从思想方面给予中国史学以转变动力”,并且“使‘孔子的地位与经典的尊严发生摇动’,结果导致了史学开始向经学宣告独立.”(第240-241页)
其实,作为帝王之学,经学应在王朝体制崩溃前已经走向分裂,王朝体制崩溃后就更失去其制度依托和社会价值.而经过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传统,作为儒学一支的经学更是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学问上兼顾汉宋之学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在今、古文经学两方面都继承了“革命”的精神.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早年的辟孔以及视孔子为“史学家”,将孔子拉下神坛,而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大胆“疑经”,不拘泥于以经解经,都让钱玄同综合成了反传统的武器.这位“疑古玄同”后来从学问上实践着新文化运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主张.
应该说,经学史研究上的反思视角也由来已久,钱玄同的综合汉宋,以平等眼光看待群经,与经学大师俞樾就有隔代的继承关系.但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新文化运动就是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新文化一代正是以西方思想为参照系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如所周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最为激烈反传统的就是钱玄同,他的废汉字之类的主张,对中国传统而言,真可谓是要兜底儿的重新来过.但口号过后,仍要诉诸于学术,钱玄同的经学主张和经学研究实际开启了现代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反思视角.
周予同是钱玄同的学生.他继承了钱玄同的反省精神.但与其说是继承钱玄同的反省精神,不如说是继承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反偶像、反对今人借助传统偶像以自恃的精神更合适.新文化运动的激烈反传统的直接原因就是现实中的复古倾向.陈独秀曾说过:“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故不能已于一言.”(《复辟与尊孔》,收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2-233页.)正是这个现实取向,决定了他们矫枉过正的策略.有意味的是,像康有为及其学生陈焕章成立孔教会,办《不忍》杂志,鼓吹孔教定为“国教”之类的事情,并没有因新文化运动的强力冲击而有所收敛.民国以降,国务总理徐世昌、教育总长章士钊都曾提倡中小学生“读经”,各省教育厅也时有中小学“读经”的饬令出现,军阀中倡导“读经”者似从未中断过.而其中较有名的是湖南军阀何健和广东军阀陈济棠.何健甚至在鼓吹“读经”的文章中,大谈他的切身体会.
关注现实是经学史研究的反思视角的一个重要特点.朱维铮先生注意到,周予同“总是留神观察现代生活里面仍在起作用的历史传统,细心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古之精华而今已为糟粕,然后动手去剥那些古老僵尸的画皮”(第230页).1926年周予同所写的《僵尸的出祟——异哉所谓学校的读经》,标题上已经表明了态度.在他看来,“经是可以研究的,但是绝对不可以迷恋的”.因此,经只能少数人研究,而无须青年学生崇拜.因为“经不是神灵,不是拯救苦难的神灵”(参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603-604页).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危机日渐严重,民族主义意识再次抬头.老辈学者中间有“读经”愿望的本来就大有人在,现在更是想借“读经”来启发民族自尊和整肃道德.从影响面看,这一次的“读经”提倡要较二十年代广得多.不仅老辈学者如唐文治等出面提倡,而且许多学者和教育界人士都参与进来.1935年商务印书馆所办《教育杂志》的主编何炳松就学校“读经”问题向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发出一百封征求意见信,各方专家的回应就有七十条(篇).如果算上《教育杂志》之外如胡适、傅斯年以及章太炎等学界重镇公开发表的意见,可以说是波及了学术界、教育界.不过,有个情况值得注意.当时,大多数学者都对“读经”持反对或不甚赞同的态度.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它显示出新文化运动对学术界及教育界的深远影响,但为何如此呢?不妨以这次关于“读经”的讨论中,傅斯年和胡适的意见为例加以讨论.
傅斯年不能说是现代中国经学史研究反思视角的重要代表,但他对经学的反省却相当早.1919年4月,他就在《新潮》杂志“故书新评”栏中发表《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提倡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经典.1935年,傅斯年就学校读经问题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学校读经》,其中关于经学太难,“在专门家手中也是半懂半不懂的东西,一旦拿来给儿童,教者不是浑沌混过,便要自欺欺人”等一席话,让胡适概括成“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胡适和傅斯年之所以反对中小学生“读经”,是因为中小学废经,虽有一二十年,但也仅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地整理经典“最重要的条件”,离他们所希望的科学整理、重估价值还差得很远(具体见胡适《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收入《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7-573页).
其实,胡适等人说了这么半天,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即青年人不该“读经”.因为在他们看来,传统经典附着了太多的旧思想和过时的意识形态,非经过科学辨析,祛除旧的时代因素,是无益于青年的成长的.这也是鲁迅中国书一本都不值得读的意思.
对传统儒经及经学持怀疑态度,也是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基本取向之一.它不仅直接掀起了“疑古思潮”,也为现代中国经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视角.
将经学看作中世纪的意识形态,是现代中国经学史研究反思视角的立论基础.用周予同的话说,“中国经典的本质,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是宗教的,尤其是政治的”.(《治经与治史》,同上书,第621页.)因而就需要对其宗教性和政治性加以批判.但这种批判首先是通过学术性方式进行的,也即是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地重估价值.周予同认为,经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懂得经学;第二阶段才是研究经学”(参见《怎样研究经学》,同上书,第627页).这个研究思路直接影响了朱维铮先生的研究.“懂得经学”的方法,按朱先生的解释,“一是必须重新考察相关历史资料,二是必须重新论证可作研究出发点和依据的基本史实,三是必须就史论史地剖析经学史行程中的形态差异及其内部联系”(《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朱先生的这个解释,虽直接遵从了其师的原则,但反思的方式显然更加学术化.不过,对经学的学术性反思在当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如朱先生所言,近年来的经学研究“了无新意”(同上),这恐怕与我们晚近以来的超越式的研究路径有关;另一方面,经学在近代以降虽逐渐被社会所遗弃,但其所附的固有的意识形态气味仍未散尽,且不断衍生出现实的变种,这也给纯粹的研究带来了困难.而更重要的是,经学研究所要求的基本功,绝不是短期内能够练就.这种种问题,至少从另一角度揭示出经学及其学术传承在当今的危机境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征求.求一篇内容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读后感,字数在2000字左右.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问题2: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600字左右[语文科目]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李老师点评:
小作者围绕《中国历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发表感想,对黄道婆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歌颂.感情真挚,行文流畅.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有一点不足之处在于,小作者就故事谈故事,视角不够开放.建议在写作之前,要静下心来,列好提纲.
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问题3:急: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的读后感.要400至450字左右 .别太长或书少见.[语文科目]
祖国辉煌六十年
蓦然回首,从六十年前的天安门炮响,到如今的艳阳江日,60年了,60年的风风雨雨,60年的沧海桑田,铸造了辉煌的祖国60年进程.
也许有很多事,我并未经历过,很多场面我并未看到过,但是从长辈们的豪言壮志中,我听到过也看到过也经历过,我同样有心潮澎湃的感觉.
追回到60年前的中国,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更没有宇宙飞船,一贫如洗的我们如一只被淋状的小猫哆嗦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它的眼神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惧怕,它没有退缩迎着风迎着雨,在暴风雨中大呼!“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从国共战争到台湾的领土争权,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中国的步伐在一步一步走远,中国的气势在一步一步的壮大,中国的腰杆再一步一步挺直,中国在一步步向世界征服,当年那只哆嗦的小猫,已摇身变为今天屹立东方的雄师,祖国在强大,中国人民也在呐喊,也在欢呼.
这事已成历史,历史已见证了中国的强大,可中国真正的辉煌却在08年汇集一体,它考验了中国也又一次见证了中国,见证了中国不屈与辉煌.
春天,一场突如袭来的大雪入侵南方,大雪无情地阻断了中国的交通,无情的风雪无情的拍打着中国的大地,同时也敲击着中国人的心,火车被冻结在铁路上,飞机被迫降落,电缆无情隔断,暖气被迫停供,饥饿寒冷同时侵袭祖国大地一切…...
当噩梦还未清醒的时候,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又如猛兽般向中国袭来,霎时间天崩地裂,无情的巨响在撕裂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悲痛的叫喊声凄惨的弥漫在中国大地上,世界仿佛到了末日,天黑了,人们的心也逐渐的失去了光明,人们时找不到明天的路在何方,总是无助的望着漆黑的夜空.
与此同时,总理们也哭了,同胞们也哭了,哭得都是那么的无力,都是那么的无肋,短短的几个小时后,泪水停了,大家勇敢的站了出来,勇敢的同死神搏斗,他们抗战,我们捐款,损物,没有分工的任务依然明朗清晰,丝毫无乱,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阵抗灾救助的热潮,大家不再把它当作一次纯粹的灾难,而是把它当作是对中国的考验,对中国人民的考验,对中国力量的考验.
雪停了,雨也停了,灾区人民含着泪哭了,同胞们含着泪在高呼,中国政府含着泪向人民挥手,大家目目相视,泪水泉涌却没有太多的语言,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一切只因我们是一家人.
奥运会的来临,无疑给大家带来了心灵上的莫大安慰 ,当火炬高高燃起的时候,大家的眼晴都湿润了,大家的心都累了,他们是该大哭一场了,过去的一切已经过去了,泪水的涌流是为了洗礼过去,更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末来.
又一次新的“战役”开始了,大家收拾好心情,聚精会神地关注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
连续几十天的日夜奋战,运动健儿们在体育场上精彩的表演,无疑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这是中国体育之风的彰显,也是中国实力的见证,更是中国几十年奋斗的证明.
昼夜无分,鸟巢内外大家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澎湃,大家都摇着国旗,高呼中国必胜,当体育场上一次次响起中华民簇国歌的时候,胜利的泪水也会随之洒落.
中国这么多年来太辛苦了,大家的心都酸了,从运动会开始到结束,大家不知哭了多少次,国旗下的人们心中藏了太多太多,中国走到今天也经历了太多太多,哭泣我还想哭泣.嫦娥神七又上天了,中国的脚步走进了太空,我们又哭了,泪花中都带着笑颜,
60年了,中国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哭吧,哭出我们心中的呼唤,哭出我们心中的辛酸,哭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强,也哭出中国今天的辉煌与荣誉吧!
祖国,哭吧,我们陪你!
问题4:中国历史书的读后感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回《西游记》,第一次读时,纯粹是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节;后来再读,对书中的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就有了一些看法.《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喜欢他的善良、调皮、机灵、法力无边、对各天神说话时的直率、打妖怪时的执着(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对兄弟、师傅和猴子猴孙的情谊.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经常第一个发现妖怪,可是他的师傅唐僧却总是轻易地被那些装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骗,而对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紧箍咒惩罚,甚至不顾他的解释把他赶走.悟空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师傅的话,没有死皮赖脸地跟着师傅.但是当八戒又来找他帮忙时,他一听到师傅有难,就不记前嫌、义无返顾地跑去救师傅,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天生比较冲动,性格比较火爆,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杀生,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人都是罪有应得的,都是些杀人无数的强盗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却不信,他不管怎么样都不让悟空杀人,却不去管那些恶人去害人,我总是觉得悟空很冤枉.唐僧在他们师徒四人中是让我比较难以理解的人,他总是被妖怪抓走.在师徒四人之中,他总是带来麻烦,没有什么本事,只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还会添乱,要是没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经去另外一个西天了.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却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师傅,见到妖怪害人时,总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当悟空打死那些祸害苍生的人时,他却大惊失色,不仅念紧箍咒,有时还要赶走他,难道他就不会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家伙给杀了,他们又会去祸害别人,这样,岂不是为了一条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吗?但是,唐僧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为了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造福苍生,他不仅不要快速到达西天而不让悟空自己飞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也从没让悟空帮他飞过.唐僧在一路上遇见了不少人善意……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游记》,会不会太幽默了.说起来很惭愧,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少儿图书版的《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书中的四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僧诚心向佛,心地善良,顽固执著,同时又因心肠太软而显得有点懦弱和迂腐;孙悟空正义大胆,勇往直前,聪明机灵,对师傅忠诚,全心全意,法力无边,让所有的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猪八戒虽贪财好色,又懒又馋,但从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严谨,乐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他在这个时期是最顽劣叛逆的,但却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我深深地喜欢上这一人物形象,也许是因为他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向往——自由.他破石而出,无父无母,没有世俗的各种羁绊,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决心到远方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他在追求自由,摆脱死神的束缚;他大闹天宫,是因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动和自由.正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彻底的自由,他才显得那么可爱,当众多天兵天将对他束手无策,玉皇大帝被迫请求西天如来佛祖的帮助时,让人有一种泄恨的快感,给人带来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我清楚地明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孙悟空最终还是受惩罚而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但这并不说明他有错,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毕竟他是孤军奋战,也许正因为双方的力量悬殊,他输也输得悲壮,尽显英雄本色,让人惋惜,敬佩.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历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深深蕴含着人们长期以来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它和孙悟空这个人物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5:影响中国的100件历史大事读后感影响中国影响中国的100件历史大事读后感的100件历史大事读后感影响中国的100件历史大事读后感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读后感[历史科目]
本书着重记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积极主张抵御日寇,并有卓著贡献的部分抗日将帅的英勇事迹,以颂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超的战略战术.借鉴这些英雄人物和抗日著名将帅的崇高精神和指挥艺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尤其是对于我军对于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造就新一代优秀指挥员,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打赢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履行其他各项神圣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