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微子_关于微子开的文言文翻译[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宋微子世家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即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阢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 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沈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 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史记·宋微子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纣即立,不明,淫乱于政
不明:不明白,不懂得.
B.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
自决:自己决断.
C.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信:相信.
D.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
造:建造.
答案:B
解析:A.不明:不圣明,黑暗.C.信:果真,确实.D.造:到,来到.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表现商纣王“不明”的一项是( )
①纣沈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
②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
③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
④纣为淫 泆,箕子谏,不听[来源:学科网]
⑤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①④⑤
答案:D
解析:②③是说纣王因“不明”而造成的后果,⑥的行为说的不是纣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子向纣王多次进谏无果,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最后果断地下决心离开了殷朝.
B.太师对商纣王的昏庸也很痛心,认为这是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殷朝臣民还竟违背和诬秽神祇意旨.
C.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亲属,但都因忠诚耿直落得惨痛的结局,一个被迫离开殷朝,一个假装疯癫作了奴隶,一个被杀死后剖腹挖心.
D.孔子认为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仁者.司马迁则借此强调仁义之举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微子自己无法决断,先去向太师、少师询问,然后才离开殷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
(2)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3)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
答案:(1)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重点词语:“笃”“下灾”“畏畏”等)(2)并隐居弹琴聊以自慰,所以人们传颂他的曲子为《箕子操》.(重点词语:“隐”“鼓”“传”等)(3)所以追述契、汤、高宗时代殷朝兴盛的原因,写了《商颂》.(重点词语:“追道”“所以”“兴”等)
参考译文:微子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庶出的哥哥.商纣即位后,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等到祖伊因周西伯昌修行德政,灭亡(黎)国后,担忧灾祸降落殷朝,便又来奉告纣王.纣王却说:“我生有命,难道不是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微子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自己又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少师说:“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们的祖先在上世贡献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纣王在当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唯妇人之言是从,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热衷于草野盗窃、犯上作乱,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违法乱纪,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们的爵禄也就无法继续下去.朝廷既乱,百姓便各起于四方,互为仇敌,天下失去了协和的局面.现在,殷朝丧失国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微子继续说:“太师,少师,我将何去何从呢?我们的殷朝还能保住吗?你们无意告诫我,我如陷于不义,那么怎么办呢?”太师顺着说道:“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今天,殷朝臣民竟违背和诬秽神祇意旨.现在,假使真能救治殷朝,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于是,微子离开了殷朝.
箕子是纣的亲属.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时,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 ,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 .”由于纣王淫佚无度,箕子进谏,纣王仍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人臣的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便离他而去,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并隐居弹琴聊以自慰,所以人们传颂他的曲子为《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属,看到箕子进谏,君主不听,去做了奴隶,就说:“君主有罪过,而不能用死直言规劝,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就直言进谏纣王.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真是这样吗?”于是,纣王杀死比干,挖出他的心来验证.
微子说:“父子是骨肉情,臣主是义理连.所以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听,就应随之而号哭;人臣如果屡次规劝,君主不听,那么从义上讲,人臣应该远离君主了.于是,太师、少师就劝告微子离去,微子便远行了.
周武王讨伐纣王,战胜殷朝,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来到军门.他露出右臂,两手绑在背后,左边让人牵着羊,右边让人拿着茅,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
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微子走了,箕子成为奴隶,比干进谏被杀,殷朝有三位仁者.”《春秋》讥讽宋国的动乱从宣公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弟弟即位开始,国家不安定达十代之多.襄公时,修行仁义,想做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称赞他,所以追述契、汤、高宗时代殷朝兴盛的原因,写了《商颂》.宋襄公在泓水吃了败仗之后,有的君子认为他值得赞扬,感叹当时中原地区的国家缺少礼义,所以表彰他,因为宋襄公具有礼让精神.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汤文正公抚苏,奏革淫祀,投上方山五通神像于湖中,世多记之.先是,上方山民,掘地得碑,其文曰:“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知淫昏气焰,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亦早有定数也.常州守祖进
汤文正公抚苏,奏革淫祀,投上方山五通神像于湖中,世多记之.先是,上方山民,掘地得碑,其文曰:“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知淫昏气焰,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亦早有定数也.
译文:汤文正公(清朝汤斌,谥号文正)治理江苏,首先上奏革除了地方不合礼制且泛滥的祭祀.他让人把上方山五通神的塑像扔到湖中,当时很多人都有记载.在此之前,上方山的村民挖地时,挖到一块碑,上面刻着:“肉山酒海,遇汤而败.”由此也验证了淫昏的习俗风气,必须要等到正直的人上任才会得到有效的治理.这也是注定了的.
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落职,公奏留之.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以理学显,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译文:常州太守祖进朝治理地方很有政绩,但是被罢官了,汤斌上奏把他留任.祖进朝置办了衣服和靴子想送给汤斌,但是很长时间也不敢说这事,后来就自己穿用了.汤斌担任潼关道副使的时候,朝邑县的雷子霖治理学很有名气,汤斌政务不忙的时候就经常去雷子霖家拜访,表示对他的敬慕.
问题2:英语翻译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叶,不能复分别.扫去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语文科目]
"伺":等待
始:开始
恒:一直
遂:于是就
缚:绑
诣:到
问题3:英语翻译文言文里 “临”的意思 有几种翻译啊?[语文科目]
临 lín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逢着 [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 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near; close to; 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词性变化
临 lín
〈介〉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at the time 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3) 另见 lìn
问题4:英语翻译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奠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负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语文科目]
有一个人养马,马的体形庞大而且很高,雄壮而且有力,鬣毛长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见东西.他曾将马游牧在山中,群兽没有敢与它角斗的.遇见了老虎于是与它打斗,打了一整天,不分胜负回去了.见到的人告诉它的主人,并赞誉马的神勇.主人说:“马真厉害呀!但不能战胜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去掉它的鬣毛,马一定会战胜的.”于是剪掉了马的鬣毛.第二天,主人尾随着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马见了虎,趔趔趄趄,没等到三次交锋,马就被虎杀了.主人惋惜的离开了.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却没能想出,回去把这事告诉了乡里的老年人.那老人说:“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吧?开始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斗的原因,是因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气势很猛,猛所以不惧怕.已经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胆怯了.胆怯所以气馁,气馁所以失败.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的,到处都是,这马也是啊!”
问题5:英语翻译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艹人丨条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语文科目]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⑥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⑦之,见⑧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⑨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丈人:老人,与长沮、桀溺等一样为隐士.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锄草的农具.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即手脚四肢;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这是老人责备孔子的话.④植:插立.⑤芸:同“耘”,除草.⑥止:留.⑦食(si):给人吃.⑧见(xian):使见.这句说老人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⑨反:同 “返”.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待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返回去时,老人却己离家出走.子路只好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至于理想的主张难以实行,那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