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杨烈妇传翻译_...杨烈妇传 》《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的翻...[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赤壁之战{【原文】 下面是翻译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译文】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也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车,吏卒跟随,交往士大夫们,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车,吏卒跟随,交往士大夫们,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
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流行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象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翻译(1)左使君若早从君言,以兵临我,庶可自改.(2)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3)选闲所以报国也,非闲不举,死亦何悔[语文科目]
1、左使君(指刺史左昌)如果早些时候听从您(盖勋)的意见,用兵来对待我们(寇贼边章等),(我们)或许可以改过自新.
2、盖长史(指汉阳长史盖勋)是高尚的人,你们杀他就是违背天意.
3、举荐贤才是用来报效国家,不是贤才不举荐,死了又有什么可后悔.
问题2:每次做文言文都跟蒙一样,读一遍读不懂,做的很慢,错误率也很高,怎么办啊,有什么好方法,语文老师说从最后一题开始做,可是根本就看不懂,想问,需要把单字都背下来吗[语文科目]
做文言文阅读时,可以先阅读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文章里找答案,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正确率~~~另外,一定要弄明白老师上课讲的古文基础知识,带着这些知识去做文言文阅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注重积累,细心观察.
问题3:高中语文学的文言文高中语文有没有涉及到战国策的篇目?具体的篇目有哪些?战国策还有哪些比较有名的篇目?急用……最好是连练习也附上……谢谢[语文科目]
选我吧 多给点分吧 我有急用!
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基础练习:
1、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皆朝于齐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4)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4)能谤讥于市朝
6、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
3、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阅读下面内容,完成练习.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能谤讥于市朝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参考答案
[1.(1)当面指责(2)指责过失(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2.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4.(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下列画线的文言语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今齐地方千里: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3、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2分)
4、“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3分)
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3分)
参考答案
【1、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偶尔. 2、略 3、门庭若市;造句略. 4、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五、文言文阅读(16分)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今齐地方千里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2分)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①确实,的确 ②土地方圆(2分.每格1分)2.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2分.其中关键词“面刺”1分)3.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2分)4.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2分)
《荆轲刺秦王》练习(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答案:
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
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
3. D 析:A. 亢 kàng B. 懦 nuò C. 淬 cuì,杵 chǔ
4. 顾 ① 只是,不过;② 回头
辞 ① 辞别;② 推辞
微 ① 假如,没有;② 暗暗地
引 ① 身子向上起;② 举起
发 ① 打开;② 出发
就 ① 成功,成;② 靠近,登上
析: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区别词语含义.
5.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6. (1)袒露一只臂膀 (2)宫廷的侍卫 (3)不得志,走投无路
(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 (6)殿前的台阶下
(7)有德行的人
析:落实双基,积累文言词语
7. (1)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
(2)事情所以不成,只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归还土地的凭证来回报燕太子.
析:翻译时应注意词语释义的准确,例如,“然则”“乃”“欲”“以”
8. (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的办法
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9. B 析:都是“回头”的意思.
10. (1)“奉”通“捧” (2)“见”通“现”
(3)“还”通“环” (4)“卒”通“猝”
(5)“振”通“震”
析: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1. (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4)其:他们的,做代词
析: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12. B 析:考查一词多义.
使做名词时,当“使者”“使命”讲.
使做动词时,当“让”“派”“出使”讲.
“使”②与“者”字构成“者”字短语,是“出使”的意思.
“使”③与“奉”连用,是“使命”的意思.
13. D 析:考查词多义,多词一义,例句中的“以”与D句中的“以”都用在目的复句中,当“来”讲.
14. A 析:翻译时注意语境.“贱”译成卑贱的,次要的.是形容词做名词用.
15. B 析: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注意此句中“婴儿子”即“北宫之女”.
16. B、C、E 析:考查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第一段写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和百姓情况,然后才问齐王是否健康,表现了她重视农业生产,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君治国的基础.
第二段,通过赵威后问两个隐居的贤士是否任用,一个孝女是否“入朝”表达了她主张任用贤人,提倡孝道的治国思想.
【模拟试题】
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 ) (2)而右手揕其胸( )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 (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
(5)使工以药淬之(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 (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封之( ) (2)太子迟之( ) (3)群臣怪之( )
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攻城略地( ) (2)略无慕艳意( )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4)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 )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2)君既若见录( )
(3)乃遂私见樊於期(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7.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攀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 今:
(2)则秦未可亲也
古: 今: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 今: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 今:
8. 从下列每组中分别找出两个词义相同的加点词.
(1)A. 进兵北略地 B. 略无慕艳意 C.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
D. 攻城略地 E.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答:( )与( )
(2)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莫我肯顾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 顾计不知所出耳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答:( )与( )
9. 翻译下列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乃今得闻教!
(3)乃为装遣荆轲.
(4)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牛存节,字赞正,青州博昌人也.事诸葛爽于河阳,爽卒,存节顾其徒曰:“天下汹汹,当得英雄事之.”乃率其徒十余人归梁太祖.存节为人木强忠谨,太祖爱之,赐之名字,以为小校.张晊攻汴,存节破其二寨.梁攻濮州,战南刘桥、范县,存节功多.李罕之围张全义于河阳,全义乞兵于梁,太祖以存节故事河阳,知其间道,使以兵为前锋.是时岁饥,兵行乏食,存节以金帛就民易干葚以食军,击走罕之.
梁兵攻郓,存节使都将王言藏船郓西北隅濠中,期以日午渡兵逾濠急攻之.会营中火起,郓人登城望火,言伏不敢动,与存节失期.存节独破郓西城门,夺其濠桥,梁兵得俱进,遂破朱宣.朱瑾走吴,召吴兵攻徐、宿.存节谋曰:“淮兵必不先攻宿,然宿沟垒素固,可以御敌.”乃夜以兵急趣徐州,比傅徐城下,瑾兵方至,望其尘起,惊曰:“梁兵已来,何其速也!”不能攻而去.已而大祖使者至,授存节军机,悉与存节意合,由是诸将益服其能.迁潞州都指挥使.太祖攻凤翔,使召存节.存节为将,法令严整而善得士心,潞人送者皆号泣.
太祖即位,拜右千牛卫上将军.从康怀英攻潞州,为行营排阵使.晋兵已破夹城,存节等以余兵归,行至天井关,闻晋兵攻泽州,存节顾诸将曰:“吾行虽不受命,然泽州要害,不可失也.”诸将皆不欲救之.存节戒士卒熟息,已而谓曰:“事急不赴,岂曰勇乎!”举策而先,士卒随之.比至泽州,州人已焚外城,将降晋,闻存节至,乃稍定.存节入城,助泽人守.晋人穴地道以攻之,存节选勇士数十,亦穴地以应之,战于隧中,敌不得入,晋人解去.
同州刘知俊叛,奔凤翔,乃迁存节匡国军节度使.朱友谦叛附于晋,西连凤翔,存节东西受敌.同州水咸而无井,知俊叛梁,以渴不能守而走,故友谦与岐兵合围持久,欲以渴疲之.存节祷而择地凿井八十,水皆甘可食,友谦卒不能下.蒋殷反徐州,遣存节攻破之,以功加太尉.梁、晋相距于河上,存节病痟,而梁、晋方苦战,存节忠愤弥激,治军督士,未尝言病.病革,召归京师,将卒,语其子知业曰:“忠孝,吾子也.”不及其他.
(《新五代史·汉臣传》)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以存节故事河阳 故事:旧例.
B. 言伏不敢动,与存节失期 失期:错过了约定的时间.
C. 乃夜以兵急趣徐州 趣:通“趋”,奔赴.
D. 病革,召归京师 革:急,重.
15.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6.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牛存节智勇的一组是( )
① 存节独破郓西城门,夺其濠桥
② 乃夜以兵急趣徐州
③ 存节为将,法令严整而善得士心
④ 存节选勇士数十,亦穴地以应之
⑤ 存节祷而择地凿井八十,水皆甘可食
⑥ 存节忠愤弥激,治军督士,未尝言病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存节之所以投奔梁太祖,是因为他觉得梁太祖是一位能平定天下的英雄.他后来也得到了梁太祖的重用.
B. 牛存节治军严明,不侵扰百姓.援救全义时,缺少军粮就用钱买,不白拿老百姓的粮食.在潞州任都指挥使,深得民心,离开时,“潞人送者皆号泣”.
C. 牛存节听说晋兵攻泽州,虽然没有得到太祖的命令,但当机立断,赶去援救.晋人挖地道攻城,牛存节也派人挖地道对抗,晋人攻不进去,只好撤去.
D. 牛存节一生忠心耿耿,转战沙场,为国分忧,最后战死沙场.临死前,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儿子,要对国家尽忠,对家庭尽孝.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瑾兵方至,望其尘起,惊曰:“梁兵已来,何其速也!”
(2)“事急不赴,岂曰勇乎!”举策而先,士卒随之.
【试题答案】
1. (1)wǔ (2)zhèn (3)fǔ (4)chéng (5)cuì
2. B
3. C
4. (1)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3)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5. (1)夺占 (2)丝毫 (3)谋划 (4)大致
6. (1)接见 (2)我 (3)会见 (4)被
7. (1)眼泪;鼻涕 (2)亲近;父母,亲人
(3)处境困难;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4)袒露一只臂膀;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8. (1)A;D(攻占,夺取) (2)B;C(顾及)
9. (1)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2)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3)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4)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5)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10. A
11. D
12. D
13. (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14. A
15. C
16. A
17. D
18. (1)朱瑾的军队正往这里赶,望见牛存节带领的士兵扬起的尘土,惊叹地说:“梁兵已经到了,他们是多么的迅速啊!”
(2)“事情紧急而不前去援救,哪里称得上勇敢呢?”于是牛存节拿着马鞭冲在前面,士卒在后面跟着他
问题4:请问高中文言文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要有例句,且例句要用课文上的..我要的是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啊,并不是虚词实词什么的,请看清楚题目..而且20分是我的全部家当了![语文科目]
课文上的?哪里的?广东的?不一样地区,不同教材O(∩_∩)O
其实高考复习书上的还比较详细!
文言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
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3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
5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
6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问题5:我遇到的问题就是,一旦语篇偏难,我就基本上连读都读不懂,做起来简直打酱油,最后几乎不得分,怎么办?[语文科目]
积累典型字的意思
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语法巨型
学会拆字 记住 文言文一般不会有词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