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管鲍之交的主人公_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四面楚歌,乐不思蜀,管鲍之交[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完璧归赵:
来源典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成语典故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蔺相如,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3]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1]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塑像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2]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想感情.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5]
管鲍之交: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管仲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平生修得随缘性 粗茶淡饭也知足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来源:均来自于百度百科的典故
其他回答
完璧归赵:我记得小学课本有一篇《将相和》,里面讲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读成语,想名人.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 锦囊妙计( ) 四面楚歌( ) 乐不思蜀( ) 管鲍之交( )[语文科目]
完璧归赵( 蔺相如 )
负荆请罪( 廉颇 )
锦囊妙计( 诸葛亮 )
四面楚歌(楚霸王 )
乐不思蜀( 刘禅 )
管鲍之交( 管仲 鲍叔牙)
问题2:写出下列成语的主人公.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指鹿为马 乐不思蜀 图穷匕见[语文科目]
完璧归赵——蔺相如,为赵国使节护送和氏璧与秦,因秦王有不守诺言之意,在大殿之上以与玉共毁于石柱之意,骗回和氏璧,并令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最终不辱使命.
负荆请罪——廉颇 ,同为赵国重臣,廉颇因自己误会蔺相如以口舌挣得相位,对自己之前背后骂蔺相如,亲自赤裸上身背负荆条与蔺相如请罪.
四面楚歌——项羽 ,与刘邦对战兵败被围,夜里听见四周传来自己楚地的歌声,令士兵都心生思乡之情.无心恋战.最终战败,自刎于乌江.
指鹿为马——赵高,带鹿上殿,让众人指认该动物是什么,结果将所有不认同他指鹿为马的人都杀掉.
乐不思蜀——刘禅,被降于曹操,在曹营乐于歌舞宴乐,居然说出蜀地没有曹营好.
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时以献图为名,抽出地图下的匕首刺向秦王,结果失败遭诛杀.
问题3: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乐不思蜀图穷匕见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语文科目]
完璧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卧薪尝胆:勾践
四面楚歌:项羽
指鹿为马:赵高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口蜜腹剑:李林甫
问题4:读成语,填名人.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乐不思蜀( )锦囊妙计(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语文科目]
令相如,项羽,廉颇,刘禅,诸葛亮,刘备
问题5:谁知道负荆请罪、三顾茅庐、完璧归赵、乐不思蜀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是谁?还有毛遂自荐、围魏救赵这些故事的主角?注意:只要一个人.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完璧归赵:蔺相如
乐不思蜀:刘禅
毛遂自荐:毛遂
围魏救赵:孙膑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完璧归赵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昭襄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个城池给我们;如果不给,秦昭王会不会一气之下派兵来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这么烦恼,就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的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秦国如果守信把城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地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
秦王一听:“有瑕玭?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付要撞墙的样子.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市给赵国.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蔺相如一见秦王便说:“大王,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骗,已差人将璧玉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氏璧,就请先割让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王一当遵守誓约将玉璧奉上.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
秦昭王一听璧玉已经被送回赵国,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刘禅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刘禅(207-271),字公嗣,蜀汉后主,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成为新皇帝.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蜀汉政事全归诸葛亮所有.其后,诸葛亮北伐,刘禅本不赞成北伐,但也拦不住诸葛亮.二三四年,诸葛亮病逝,刘禅亲自素服将诸葛亮灵柩迎回.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刘禅明显站在了魏延一边.他见魏延被杨仪派人杀害,就立即将杨仪贬为庶人,并改任蒋琬为大将军.其后蒋琬、费祎二人先后执政,两人死后姜维执政,开始再度北伐.刘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二六三年,邓艾四年围住成都城,刘禅开城门投降邓艾,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汁!
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