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除嵇康,阮籍另外几位是谁?他们的政治主张各是怎样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山涛205—283 竹林七贤之一.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投靠司马氏,仕途平步青云.生活非常节俭.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没料到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称“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场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山涛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王戎曾称涛为“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
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据载,山涛祖本父曜,山涛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先生张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山涛五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山简之子为山遐 ,遐字彦林,为余姚令.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向秀约227-272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
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传记/野史 《晋书 列传十九 刘伶》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刘伶醉酒.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 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作品酒德颂原文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木盍ke)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注],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注]:本作(足+其)踞,通.
翻译:有一个德行高尚的老先生,把天地开辟作为一天,把万年作为须臾之间.把日月作为门窗,把天地八荒作为庭道.行走没有一定轨迹,居住无一定房屋.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心意,随遇而安. 无论动静都随身携带饮酒器具.只是沉湎于杯酒,不知道其他的.有显贵公子和仕宦处士,听到我的名声.议论着我的行为.于是便敛起袖子,绾起衣襟,张目怒视,咬牙切齿.陈说礼仪法度,事事非非一起产生. 先生在这时候正捧着酒瓮,抱着酒槽,衔着酒杯,喝着浊酒.拨弄着胡须,伸腿箕踞而坐.枕着酒曲,垫着酒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昏昏沉沉第地喝醉,又猛然清醒过来.安静地听,听不到雷霆之声.仔细地看,看不见泰山的形体.感觉不到寒暑近身.利欲动心.俯瞰万物,犹如萍之浮于长江、汉水,随波逐流,不值一提.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阮咸不仅擅长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他所作,李季兰在同名诗中有“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的诗句.195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持阮弹奏的阮咸画像,神情专注.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王戎234—305 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竹林七贤中阮籍和嵇康谁的文学成就最高?[语文科目]
阮籍和嵇康齐名,得前者略高于后者
嵇康和阮籍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正始文学的璀璨双璧,他们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篇章.他们不仅以卓荦的才情、美丽的诗文彪炳当世,更以高尚的人格辉耀千秋.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嵇、阮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对嵇、阮进行单独的审视,而缺乏整体的、综合性的探讨.其实嵇、阮作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和“竹林七贤”的首脑人物,不仅在生活和思想上有相似之处,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存在着共同的倾向.
抒写高蹈出世之志,这是嵇、阮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他们强烈追求超世拔俗、优游天外的神仙生活,其情感浪漫而深沉,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情感基质.诗人抱着超越人间的幻想,遨游于五岳之上,嬉戏于神仙之间,假游仙以寄慨,托真人以为邻,寄欢愁于幻象,寓情意于烟云.在情调上既有屈赋的哀伤,也启迪了后来郭璞等诗人寓愤激于游仙的篇什.曹道衡先生说:“正始诗人如嵇、阮辈之写‘游仙’,不但不是忘情世事,相反地倒是曲折地表现内心的苦闷.”嵇康、阮籍人生之比较
嵇康、阮籍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
物,他们把魏晋玄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又是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行为形象特征使他们成了“魏晋
名士”、“魏晋风度”、“魏晋风流”的代名词;共同的理想、兴趣、共同
的人生追求同时代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不仅名誉当时,而且影响至
今,成为后人追思景仰的对象,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珠联璧合的
双星.然而,由于家世出身、个人性情、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个体差
异,也导致了两人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人生结局的不同
问题2: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是就叫嵇康,还是叫陆嵇康?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问题3:竹林七贤嵇康名言我记得他说了一句狂语,意思大概是:因为我不在,你们才有机会成名.求此句[语文科目]
那是阮籍说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问题4:竹林七贤哪几位?嵇康有什么典故吗?《广陵散》怎么回事?它失传了么?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翻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晋墓壁画中的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戳,时年四十.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书法会要》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样,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据《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http://baike.soso.com/v140836.htm?pid=baike.box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