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高考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寄扬州韩卓判官_《洛桥》、《寄扬州绰判官》二诗的诗意[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洛桥
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面对这一派好景,今日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未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得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古诗诵读《寄扬州韩卓判官》 诗意是神马?[语文科目]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鉴赏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问题2:我想写一篇关于扬州的文章,请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扬州的诗句,故事或范文(要有一些诗情画意的)10分我想写一篇关于扬州的文章,请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扬州的诗句,故事或范文(要有一些诗情[语文科目]
南徐树
扬州诗十二首
红桥
茅茨水榭气萧萧,烟锁藤萝梦锁桥.人影衣香知去远,临流犹问小红箫.
廿四桥
廿四由来属杜郎,风荷摇曳说幺娘.澹星初月画难足,逗雨忽来三两行.
五亭桥月
香屑飘廊点点金,流霜空里到衣襟.瘦西湖上几明月?谁更桥穹深处寻.
平山堂
岚光拱揖直堪扶,月过维扬梦也殊.三老文章三泰斗,堂前客到敢平乎?
注:三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茱萸湾
帆痕鹭影过潺潺,阵雁鸣空去不还.望断天涯头渐白,茱萸花又满前湾..
个园
人个千千写本难,秋冬春夏尽堆栏.世间多少真君子?拭目先生仔细看.
注:两淮商总黄至筠私家园林.
徐园
浅白长红隐石桥,啭鹂亭榭伫芭蕉.冶春诗手今安在?侬自扶烟问画桡.
祝:园内原有冶春诗社.
长堤
云影荷裳动晓星,落红拂柳在泠泠.子规信比画船急,关注元元是此声!
注:子规:布谷鸟、催秧鸟.
何园片石山房
片石叠成江北峦,清波半勺五湖看.头陀毕竟尘根净,总把世情别样弹.
注:石涛叠石为山,蓄水为池,有人称之为画之孤本.
玉钩拢翠
江行荠绕色苍苍,钩挂空明冈被霜.头白宫人孰凭吊,可曾地下拜君王?
注:隋炀帝葬宫人处.
观芍亭
到眼名花朵朵奇,净红叶覆净红枝.灵根来自月深处,可有些些红豆思?
文峰塔
翠绕珠围鹤也恹,荷衣滴露晓星寒.天公深恐扬州俗,留取一峰当笔看.
注:清人有句“青山也觉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
问题3:”王睿楼船下扬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全诗及诗意急用!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问题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呢?[语文科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编辑本段]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编辑本段]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译文】[编辑本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问题5:"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的意思请将此诗翻译成白话文[语文科目]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解】: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韵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评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
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