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高考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七律登庐山_七律登庐山的意思是什么?不要一句一句的 要整体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诗叫“登庐山”,内容翻译什么都有!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七律 登庐山意思“峙”的意思[语文科目]
峙 ① zhì 直立,耸立:~立.对~(相对而立).两峰相~. 其它字义 ② shì 〔繁~〕地名,在中国山西省. 部首:山,部外笔画:6,总笔画:9 五笔86&98:MFFY 仓颉:UGDI 郑码:LLBD 笔顺编号:252121124 四角号码:2474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CD9 详细释义 ◎ 峙 shì (1) ——如“繁峙”,( Fánshì)山西一县名 (2) 另见 zhì 基本词义 ◎ 峙 zhì 〈动〉 (1) (形声.从山,寺声.本义:稳固地、高高地立起) (2) 同本义 [tower aloft] 五山始峙而不动.——《列子·汤问》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步出夏门行》 (3) 又如:峙立 (4) 引申为相对耸立,对立 [stand face to face;tower facing each other] 六国互峙.——晋·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 (5) 储备 [store up] 峙乃糗粮.——《书·费誓》 以峙其峙.——《诗·大雅·崧高》 (6) 又如:峙积(积储) (7) 另见 shì 常用词组 ◎ 峙立 zhìlì [stand towering] 耸立 两山隔河峙立
问题2:毛泽东写的七律登庐山写了什么主要意思[语文科目]
七律 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屹立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
〔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庐山登山公路,建成于一九五三年,全长三十五公里,盘旋近四百转.
〔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作者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三吴〕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陶令〕指陶潜(三六五——四二七),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据《南史?陶潜传》记载,他曾经登过庐山.他辞官后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
〔桃花源〕陶潜曾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桃花源”(长满桃花的水源)地方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直到晋朝才有一个武陵(湖南常德)的渔人因迷路偶然找到这个美丽幸福的奇境.
【写作背景】
鉴于大跃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共中央决定于1959年7月2日~8月1日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经验,纠正偏差.6月29 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等同志就来到了庐山.当车子沿着陡峭的山壁盘旋而上的时候,毛泽东被庐山壮美的景色所吸引,欣然下车步行了一段路.当晚在牯岭驻地写下了这首诗,7月1日改成.诗前原有小序云:“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阳澄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赏析】
全词56字,通过登庐山的所见所感,歌颂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浪潮.
诗的首联写庐山的形势和登山的情景,着力刻画庐山的俊俏和充满生机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登山时的豪迈气概和振奋的心情.颔联中,诗人站在庐山的顶巅,居高远望,面向海洋,纵观世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的国际斗争风云,对反华势力投以轻蔑的眼光.颔联后一句又把目光由国外转到国内,赞美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这里的“热风”象征“大跃进”的热潮.颈联是前句意境的深化,写的是“江天”的景象.诗人站在庐山之巅,极目千里,望长江中游地区,从眼前的江面远及荆、湘诸水;望长江下游地区,目光随波涛东去一直到江浙.这两句一方面写了庐山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包含着一个政治内容,这就是对“大跃进”形势的乐观态度.尾联写登山联想,借曾经在庐山脚下住过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表达对现实斗争的看法.应该指出,面对当时“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严重困难的现实,诗人却只看到“大跃进”的“热风”,而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一律予以“冷眼”,也就隐藏了本来反“左”倾到后来却变成反右倾的错误做法的根苗.这时,他虽然已经觉察到在运动中出现了“左”倾错误,并准备予以纠正,但他对错误的严重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诗的基调是对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运动的现实抱着赞赏和歌颂的态度的.
诗寓情于景,虚实相映,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反衬等艺术手法.
问题3:七律.登庐山中一山飞峙大江边的峙的意思[语文科目]
一山指庐山 ,飞峙 指 庐山 突如其来的兀然 矗立 着 .
大江指长江 ,边 字 就不 .
整句诗的意思 是说 庐山兀然矗立在长江边 .
个人理解,解释不正确的话,请上别的贴吧,比如 毛泽东诗词
问题4:七律·登庐山的翻译[语文科目]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1959年7月1日
【译诗】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
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
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
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
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赏析】
自古以来,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
但一代大诗家毛泽东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而那时诗人刚写完《七律·韶山》不过几天,但心驰神荡,风物转换,诗情一路跟紧,又起一个高潮.
此诗起句中的一个“飞”字,用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一山飞峙大江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 ,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而为一齐漾读者心间.诗人一起笔就与过往诗人不同,一来就以独有的大气魄烘托庐山凌空欲飞的英姿.
接着从正面写出脱颖而出,另写进山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气回肠,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送爽的夏日,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
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高山之巅冷漠而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这一切都吓不倒诗人,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人之一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就像早年,诗人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所写的那样:“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如今,诗人同样以这样早已化入血液中的井冈山精神再次激励自己,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再度改天换地.
为此,紧接的一行:“热风吹雨洒江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江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巨大情怀.这股巨大的“热风”已从这里,从诗人屹立的庐山之巅洒向祖国万里江天.诗人的巨大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大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而且诗人也对这二句比较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给胡乔木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一些.同时还谈到写诗之难,“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且这两句也是从诗人一贯谙熟的地理方位之手法布局,然后将诗情充沛其上下左右,任其奔腾流转.诗人在此西望武汉上空,江河之上,黄鹤浮空欲飞;接着又东眺江东(及古时三吴地区),但见长江顺势而下,一泻千里,在三吴上空,烟霞蒸腾、热情壮美.这二句同样是写祖国江山热火朝天的形势.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毛主席在这里表面虽是用陶渊明之典说出一句问句,桃花源里到底可不可以耕耘劳作?但实际上是为广大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的空间.
纵观全篇,我们已知道社会主义建设当时正处于大高潮、大激情之中,那么自然可想而知,毛主席是不赞成躲入所谓怡然自乐的桃花园躬耕劳作的.但诗人毛泽东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一点,而是以一句设问句收了尾,留下诗之余响令读者沉思.读者自会明白诗人的本意.
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5:七律.登庐山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