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高考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似花还似非花作者_...作者: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次韵:指依照一首诗词原所和之诗词,称次韵.
2.章质夫:名粢,浦城(冷福建省县名)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3.杨花词:章质夫咏杨花的名作.芭花,指柳絮.
4.从教附:任凭飘坠.
5.有思:有情意.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
6.萦:缠绕缀:连缀.
[评析]
苏轼之词以豪放为风格,然而苏词也有不少细腻婉约之作,本词便是一篇极为情致细腻的惜花词章.本篇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上片惜杨花之飘坠,下片抒发哀悼杨花委尘之悲恨,表现了思妇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物与神的境界,词中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为咏物妙作.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起笔便不同凡响,用语精妙.“‘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咏他花”.“抛家傍路”三句转入拟人手法:“无情有思”引出下面几句的内容.“萦损柔肠”三句写“思”的状态,描写杨花轻盈臃仲似美人之眼欲睁又闭,想象奇妙无比,神采飞动.“梦随风万里”三句写“思”的内容,是万里寻夫.刚停而又被莺呼起.写尽杨花轻盈飘动而无定所的神韵.下片则愈出愈奇.先以落红隐衬杨花,说“不恨”只是由笔传情,实则“有恨”.“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所看到的是“一池萍碎”.词人认为这碎萍便是杨花化成,悖理而有情,更能显出对杨花的一往情深.接下去再深描一笔,点出杨花的归宿.那些漫天飞舞的杨花都在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二成变成了尘土,一成变成绿萍.杨花已尽,春色已尽.煞拍再画龙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此词空灵婉转、精妙绝伦,压倒古今,为咏物词的极品.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背景及题目解析[语文科目]
背景: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题目译:和章质夫的关于杨花的词.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问题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语文科目]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我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问题3: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读音请一定要准确啊~我是语文课上用,读错了就不好意思了~[语文科目]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xi4)从教(jiao1)坠.
抛家傍路,思量(liang2)却是,无情有思(si4).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还”读hai,huan均可,其余按拼音来即可.)
问题4: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分别有3个“还”请按顺序标注读音声调可以不标[语文科目]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si4 hua1 hai2 si4 fei1 hua1 ,ye3 wu2 ren2 xi4 cong2 jiao1 zhui4 .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pao1 jia1 bang4 lu4 ,si1 liang2 que4 shi4 ,wu2 qing2 you3 si4.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ying2 sun3 rou2 chang2 ,kun4 han1 jiao1 yan3 ,yu4 kai1 hai2 bi4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meng4 sui2 feng1 wan4 li3 ,xun2 lang2 qu4 chu4 ,you4 hai2 bei4 、ying1 hu1 qi3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bu4 hen4 ci3 hua1 fei1 jin4 ,hen4 xi1 yuan2 、luo4 hong2 nan2 zhui4 .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xiao3 lai2 yu3 guo4 ,yi2 zong1 he2 zai4 ,yi4 chi2 ping2 sui4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chun1 se4 san1 fen1 ,er4 fen1 chen2 du4 ,yi4 fen1 liu2 shui3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xi4 kan4 lai2 bu4 shi4,yang2 hua1 dian3 dian3 ,shi4 li2 ren2 lei4 .
对不起啊 我怎么都没看到3个 (还) 字
请给出原诗好不好?
问题5:苏轼的《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赏析包括主旨分析、字句赏析、表达情感等.[语文科目]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 ”“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 ”,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 ”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我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 ”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