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一方收藏_...很想收藏一方,看过很多卖这个砚台的店店!有很多都...[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苴
jū
(形声.从艸,且声.本义:鞋底的草垫,用以垫鞋底)
同本义 [pad in shoe]
冠虽敝不以苴履.——《汉书》
青麻的子实 [seed of hemp]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幽风·七月》
结子的麻,或粗黄麻布 [gunny].如:苴布(用麻制的粗布);苴服(粗布做的衣服);苴枲(苴,雌麻;枲,雄麻.此指用麻布所制的丧服)
粗劣;粗恶 [coarse].如:苴服(粗劣的衣服)
苴麻
jūmá
[hemp] 大麻的雌株,所生的花都是雌花,开花后结实;也叫“种麻”(zhǒngmá)
苴
zū
通“葅”[straw].如:苴稭(古代祭祀时用作陈列祭品的草席)
苴
jū
ㄐㄩˉ
大麻的雌珠,开花后能结果实.
鞋里垫的草.
郑码:ELC,U:82F4,GBK:DCDA
笔画数:8,部首:艹,笔顺编号:12225111
苴
chá
ㄔㄚˊ
浮草,枯草:“如彼栖~”.
郑码:ELC,U:82F4,GBK:DCDA
笔画数:8,部首:艹,笔顺编号:12225111
金山词霸写的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苴却俩字怎么读啊?[语文科目]
“苴却”源考
(罗润先 孙传胜)
云南永仁地域,古称苴却(“苴”在当地读ZUO“左”,不读JU“居”),清朝咸丰年间以来即以产砚石、制砚台驰名.1909年,该砚曾被送往巴拿马博览会,一举获选,更享盛誉.此后因批量小、运输不畅、销路有限,加之工匠作古,湮没近80年.1985年,苴却砚石产地被重新发现,在选石、研制砚台时还找到了新的砚料,其新产品自1988、1989年先后在成都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书画、金石名家一致称赞.金石文物鉴赏家张绍曾认为,苴却砚“似端非端”,称它是“砚中之冠”,书法家方毅题词为“砚中珍品”,苴却砚从此重放光彩,誉满中外,产品供不应求.
苴却砚石产于原云南永仁县仁和区.该区60年代划归四川渡口(今攀枝花)市.当人们在叹赏苴却砚奇特的石眼、花纹和卓异研磨功效时,也想知道一些砚乡名称的来历.现就“苴”的读法、苴却作为地民及“苴”字音属与含义略作考证,以飨读者,并就正于同仁.
一、“苴”字读音源考
“苴”字读音有两种:其一发“居”音;其二发“左”音.也有人以为,“苴”,普通话读“居”,在方言里才读“左”;或认为“苴”在攀西地区发“左”音,此外发“居”音.
其实,“苴”字字音很多,旧版《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发行)上就有17种读音.如千余切,音居;宗苏切,音租;班交切,音包;总古切,音租,等等.但这些读音之“苴”都同地名无关.“苴却砚”之所以被一些人读为“居却砚”,是因为他们从一般常用的字典上看到苴读居音而并未深究.
苴却砚由地名苴却而得名,就地名而言,“苴”发“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却地域人们的统一发音.
清《姚州府治》中记载:“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马苴,大姚之苴却,镇南之苴力铺、苴水皆读为子锁切,音左”.《汉书.终军传》:“苴以白茅”,师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与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为子锁切者,其租音之转而讹欤.”说苴应发租音,这也未必确切,在《杨升庵全集》《渡泸辩》中两处提到苴却时,均写为左却:“……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驿;一在姚安之左却. 据《沈黎志》,孔明所渡当是今之左却也.”可见苴却之“苴”早在明代以前就读作“左”,或近似于“左”音,并一直延续至今.应该说,这是作为当地地名的正确读音.苴却砚之“苴”,其读音当属此列.
二、“苴却”地名源考
苴字在汉语书写中并不常见.而在古代的滇、川两省,尤其在云南,用它作为国名、邑名和河名的都有.
据李汉杰主编的《中国分省市县大辞典》解释,云南永仁:“古称苴却,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此生息繁衍.”《中外地名大辞典》中说,云南省大姚县地,土名苴却卫.永仁于1924年从大姚县拆出设县.苴却作为地域名可能相当早,当地老人根据世代传闻为始于元代,但文字资料仅见于明朝.如嘉靖年间李元阳著《苴却督捕营设官记》一文中写了苴却;与李元阳同时代的杨升庵在《渡泸辩》中将苴却记为左却;崇祯时的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将其记为苴榷;还有写为左权的,等等.到了清代,这个地域改置“苴却巡检”民初设“苴却行政委员”.显然,如以现今占有的文献记载的年代来认定苴却得名年代,是值得研究的,只能说至少是在明嘉靖年以前就有苴却这个地域名了.
若仅就“苴”字作为地名来说,远在唐代就有文献记载:南诏大理太和城称羊苴咩城,今已在其遗址发现许多用汉字或汉字增损记录白蛮语音的瓦,如:“苴”,“官苴”,“羊左”等.时至今天,永仁县的全部乡名里,竟还有1/5以上带有苴字.我们感到这对于弄清苴却得名的时代渊源,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苴”字音属及含义源考
从已有的资料看,苴却是我国少数民族语音的汉译,但究竟是何种民族语音尚有争议.例如:王之甫先生在《南诏和白族的几个问题》(《彝族研究》1988年)一文中介绍说,有的学者确信苴为彝族语音;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苴为民家(白族)语音;也有人认为苴是彝族和白族的混合称号.
通过对现有资料分析,苴为彝族语音之说比较可信,许多资料证明,早在唐南诏时期,“苴”已是较常用的语言,而南诏王室的后裔为后来分布在滇西的彝族.南诏市,王子被称为“信苴”,南诏的人名、城镇、河流等多以苴谓之.苴有勇猛、壮大、显赫之意.以官员、人名含苴字的如:骠苴低、低牟苴、放苴、履苴、苴诺直、时牟苴、喻茜苴、罗苴子、尹辅苴等;以地名含苴的如利备苴、玉白苴、瓦波苴、思卡苴、里苴倾、六苴、苴却等等(见毛志品先生《“苴”字源考》,1994年1月1日《攀枝花日报》).据《华阳国志》介绍,苴为古侯国,地处当今四川昭化县南(现并入广元市).清代徐炯《使滇杂记》中记有大姚县苴却江.去年永仁县志办李刚同志来函告知不少材料,其中一条是:1923年,苴却行政委员李家棋撰文提到:苴却元明时代系士司管辖,命名苴却乃彝语之译音,讲得非常明白.显然,南诏时期普遍使用的“苴,”随其统治者蒙氏家族分支、迁徒、已经遍及滇西各地,存留在云南彝族人民的丰富语言中.
“苴”既然是我国少数民族语音的汉译字.那就象翻译其他外来语音不可能都贴切一样.首先,说苴发左音,不一定十分准确地译出了原音;其次,有人在古代文献中把它书写成汉语的同音字,或者写成近似左音的字,如本文引杨升庵著作两处写为左却,如师古注里的“苴音租”,就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了.
问题2:苴却砚怎么念
苴读zuo
问题3:穰苴怎么读[语文科目]
司马穰苴 ráng jū
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生卒年不详.齐国人,田氏,名穰苴,任司马.曾率兵击退晋、燕军.治军严整,深通兵法.见《司马法》.
穰
ráng
〔名〕
(1) (形声.从禾,襄(xiāng)声.本义: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也指瓜果的肉)
(2) 同本义 [pulp]?
(3) 丰收 [bumper harvest]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汉·贾谊《论积贮疏》
穰岁之秋.——《韩非子·五蠹》
(4) 又如:穰川(获得丰收的平原地方);穰岁(丰年)
(5) 泛指黍稷稻麦等植物的杆茎 [stalk]
烧黍穰.——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6) 又如:穰子(刍料;喂牲口的草)
(7) 饱满的稻粒 [fully grown paddy]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天工开物》
(8) 填,充实 [full]
心是虚底物,性是里面穰肚馅草.性之理包在心内,到发时却是性底出来.——《朱子语类》
苴
jū
〔名〕
(1) (形声.从艸,且声.本义:鞋底的草垫,用以垫鞋底)
(2) 同本义 [pad in shoe]
冠虽敝不以苴履.——《汉书》
(3) 青麻的子实 [seed of hemp]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幽风·七月》
(4) 结子的麻,或粗黄麻布 [gunny].如:苴布(用麻制的粗布);苴服(粗布做的衣服);苴枲(苴,雌麻;枲,雄麻.此指用麻布所制的丧服)
(5) 粗劣;粗恶 [coarse].如:苴服(粗劣的衣服)
问题4:灌云县龙苴镇的“苴”怎么读啊?[语文科目]
读(jū),我就是灌云人;
龙苴镇位于县城伊山西北部,陡沟乡北面,与穆圩乡交界;
因西楚霸王项羽派大将司马龙苴筑城迎战韩信而得名;
司马龙苴是项羽的一员猛将.
问题5:“苴”做地理名词怎么读?苴镇?
ju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